从泰国政治危机看东南亚国家的民主转型

2014-01-15 09:11:32 来源:联合早报网

•作者:乔新生 •

泰国民主政治发展似乎陷入到了选举的怪圈之中。一次又一次的选举非但不能平息泰国街头的政治暴乱,反而有可能使暴乱周期性地持续下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泰国的选举已经严重偏离了现代民主发展的轨道。泰国的执政党之所以能在大选中不断夺取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充分依靠中下层居民,在一人一票的选举中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而泰国的反对党是由泰国的精英阶层组成,他们虽然在泰国的主要城市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但是,在广大的乡村却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泰国的民主政治从表面上来看,是多元化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但从本质上来说,则是泰国宪政的危机。

泰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国家,国王在泰国的民主政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泰国的执政党在选举的过程中充分依靠基层选民,不断地获取胜利。可是,在执政的过程中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泰国精英阶层的利益需要,没有在国王的协调下实现权力的分享。正因为如此,泰国的每一次选举非但不能凝聚共识,反而不断地割裂共识。

现代民主的精髓就在于,充分尊重民主选举的传统,坚持普遍选举的原则,让每一个居民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选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但与此同时,在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充分照顾到少数族群的切身利益,在执政的过程中分享权力。

泰国的执政党过于相信选举的力量,试图通过自己的精耕细作,依靠基层选民的支持掌握国家的权力。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泰国的执政党缺乏中产阶层的支持,特别是缺乏泰国皇室的认可,因此,虽然能够通过选举获取胜利,但在执政的过程中总是磕磕绊绊,不断地遭遇大规模的集会游行示威抗议,在一次又一次的街头政治冲击中被迫举行周期性的选举。

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规定了普遍选举制度,但却没有规定分享权力的内容。一些国家通过缩短执政的周期,依靠定期选举实现政权的更替。还有一些国家则通过强化议会的权力,迫使执政者必须分享执政权力。还有一些国家宪法明确规定,国王可以平衡民主选举上台执政党派手中的权力。所有这些制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

泰国通过强化国王的权力,防止执政党上台执政之后拒绝分享权力,从而使整个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很遗憾的是,无论是泰国的宪法还是泰国的选举法,都没有为国王参与分配权力提供具体而又明确的法律规则,这就使得泰国的民主政治变得十分怪异。泰国执政党通过选举获得胜利,但是,泰国的执政党得不到泰国上层人士的认可。泰国的反对党无法通过宪法和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于是转而通过街头集会游行示威的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泰国的执政党希望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泰国当前的法律制度并没有具体的程序性安排,结果导致泰国朝野根本无法通过协商消除分歧。

这是泰国的政治危机,但何尝不是民主转型国家的普遍规律呢?当前东南亚许多国家正面临民主转型,在选举的过程中都存在类似泰国这样的问题。缅甸已经开始着手修改宪法和选举法,试图为民主选举和权力的分享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依据。缅甸总统已经宣布,将会为民主党派领袖参与选举修改规则,废除政治领袖的朋友和家属不得是外国人的规定,为翁山淑枝进入缅甸的政治中心提供法律依据。但是,解决政治领袖个人的问题并不困难,但要想整合缅甸的政治势力,为缅甸政治选举之后协商建立政权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缅甸政府还要作出巨大的努力。

笔者的观点是,东南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都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法律制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寻求共识、凝聚共识的过程。假如在法律修改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照顾到各个阶层的政治利益,那么,修改法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冲突的过程。

东南亚一些国家围绕着法律的修改所引发的社会冲突充分说明,政治人物既要学会通过合法的途径争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同时也要学会妥协,通过政治协商达成协议。如果只看到自己所在党派的政治利益,而没有看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那么,在法律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制造矛盾,为国家的民主选举制造障碍。

有些国家在民主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政治协商的作用,甚至把国家的民主政治看作是政治协商政治。把政治协商作为国家民主政治的样板加以宣传。这是一种极端无耻的表现。政治协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表现形式仍然是普遍选举。如果没有普遍选举,那么,政治协商就会变成暗箱操作,民主政治就会变成传统的宫廷政治。

反过来,如果强调普遍的民主选举,而忽视了政治协商,在组建内阁分享权力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反对党的利益诉求,没有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实现政治和解,那么,民主选举就会变成周期性的灾难。

只有在选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尽可能地制定周密的法律规则,让民主选举充分体现多数人的意见,让政治协商实现多元社会的政治和解,民主选举才能给公民带来实际的福利。反过来,如果把政治协商看作是一个政治特色,只强调政治协商而忘记了普遍选举,那么,民主就会变成少数人的“权力”。东南亚国家政治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说明,在一个国家的民主转型时期,普及民主政治的常识是多么的重要。

泰国的民主政治从表面上来看,是多元化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但从本质上来说,则是泰国宪政的危机。

泰国乱局为何难以妥协收场

2014-01-15 09:06:50 来源:新京报

•作者:许利平•

持续两个多月的泰国政治乱局进入“决战”阶段。以素帖为首的反政府示威者展开“封锁曼谷”行动,誓言“决不妥协”,死活要将英拉拉下马;而英拉则希望在军方调停下,与反对派面对面谈判。但泰国政治动荡轮回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治乱局恐难以妥协方式收场。

此次政治乱局的始作俑者,是特赦法案。特赦法案本是英拉政府寻求国会各党派的政治妥协,赦免国内各派政治犯的罪行,弥合社会分歧的和解之路。但目前泰国社会出现支持他信集团和反他信集团的尖锐对立,特别是反政府示威者以特赦法案为他信量身定做为由,拒绝特赦法案,并要终结以英拉为代表的“他信体制”。

被外界称为“微笑之国”的泰国,其国民温文尔雅,礼貌谦恭,很少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观点。为何在政局动荡的关键时刻,各派难以找到妥协的办法,从而破解政治乱局?其实这与泰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有一定关联。

首先,身份认同的固化降低了妥协空间。以他信为代表的新兴资本集团处于传统权力的边缘,而代表保守势力的官僚、军人集团处于传统权力的中心。在泰国的政治舞台上,新兴集团属于“群众演员”的身份,而官僚、军人集团则属于“明星演员”的身份。现在“群众演员”摇身一变,成为“明星演员”,抢了昔日“明星演员”的饭碗,二者利益岂可调和?

其次,宽恕文化稀释了社会共识基础,怂恿了反对派走向极端,关闭了妥协的大门。“中庸”文化在普通泰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使得泰国人易忘记别人的错,对不同观点比较宽容,难以形成社会共识。另外,因对反对派示威行动“漫不经心”,政府发出的逮捕令难以立即执行,最后示威行动步步升级,以至于走向极端。

再次,传统庇护制扭曲了民主选举一人一票的实质,造成“赢者通吃”,输者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筹码。施恩与报恩为传统庇护制“孪生兄弟”,进而产生了“寡头政治”。选举中的“寡头”一言九鼎,输者无法在宪政体制内对其加以制衡,结果造成以体制外“街头政治”平衡“寡头政治”。

1932年以来的泰国君主立宪制实践表明,泰国政治乱局不是以“军事政变”收场,就是以“司法政变”收场,很少以妥协方式收场。虽然目前英拉以女性领导人“柔性”面貌出现,向反对派不断妥协、退让,但恐怕难以改变历史的惯性。

责任编辑:yj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
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haijiangzx.com/

泰式民主的怪圈

•边麓•

黄衫的巨浪

2013年12月9日上午,泰国总理英拉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散国会下议院。

当天晚上,泰国反政府集会领导人、前副总理素贴号召反政府示威者继续集会,并要求英拉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职务,交出管理国家的权力。这一天是素贴发起的“最后一战”,他宣称共有500万人加入了反政府集会,但警方发布的人数仅为10万左右。

泰国反政府示威者与英拉政府之间持续一个多月的紧张对峙在这一天出现了重大变化。让英拉难堪的主要反对派黄衫军再一次让世人见识到了它的威力:次日,英拉在陆军俱乐部举行内阁会议,她看来情绪激动。当回应示威群众要求她的家人滚出泰国的诉求时,英拉愤怒而语带哽咽地说:“我并非没感情之人,我也是泰国人,难道要我离开这片土地吗?”

黄衫军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成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在泰国政治舞台上掀起巨浪,通过封锁机场,不仅把前总理他信赶下台,还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它的存在。

黄衫军成员最初是由曼谷中上层阶级构成,其中不乏社会名流。后来,黄衫军的群众基础逐渐扩大到包括公务员、国有企业工会、其他城市的中产阶级、保守佛教团体、南方人以及所谓的精英分子。黄衫军是君主立宪制的拥护者,反对任何会改变君主地位的人和政策。

在黄衫军聚集的泰国中心,高楼、酒吧、高级酒店,将曼谷点缀得和世界上的一线城市相差无几,不过,从这里驱车向北数小时,便能体会到泰国的巨大差异。几小时车程外的泰国东北部,“主流文化”变成了皮卡车、牛仔帽和吉他。这里是泰国最贫困的地区,拥有全泰1/3人口。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如同红衫军和黄衫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他信的平民主义

近十年里,他信和英拉的新政,正在改变着泰国东北部。

相比于全国经济越来越慢的增长,泰国东北的经济正日渐繁荣。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1年间,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达到40%,同一时期泰国其他区域增长23%,大曼谷地区的经济增长仅为17%。

在他信之后,英拉继承了他的政策,包括免费医疗法案、低息贷款等,这些政策持续作用于红衫军的大本营-泰国东北地区。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高达22万亿泰铢(约合710亿美元)的东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全国最低日薪调整为300泰铢(约合10美元)。这使得该地区某些家庭收入增长超过35%。

除此以外,泰国政府还出台了大米补贴计划,使当地农民能以高出市场价40%的价格出售粮食,这让泰国每年损失1360亿泰铢(约合43亿美元),遭到国内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责,后者甚至呼吁泰国放弃这一政策。

执政党为泰党在泰国北部和东北这些最贫穷地区获得广泛支持,红衫军由此而生,这也与南方地区、集中于城市的黄衫军支持者正好构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他信的平民主义在曼谷不受待见,却在东北部地区广受欢迎。

他信追求将泰国,连同东北地区的农民,一起带入现代化。可城市传统精英的黄衫军领导者颂提却提倡一个反物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债务越少越好,人们对拥有多少辆车或多少台洗衣机的关注度也越少越好。

泰式民主去向何方?

“如果你选择支持素贴,那么你就认准了独裁;但如果不接受素贴,你也必须投票。这不是红衫军一方的使命,这是全体泰国人的使命。”

相对于之前的低调,2013年12月11日红衫军的一次发声,让泰国政局有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因为英拉政府提出的一份草案,红衫军的走向也变得难以预测。

此次乱局的导火索正是英拉政府提出的一份特赦法案草案,这被视为英拉为流亡海外的前总理、哥哥他信回国铺平道路的重要一步。乱局背后隐藏的,正是“他信集团”与民主党的政治博弈。

英拉刚当上总理时,就有专家指出,她如果急切要协助涉贪流亡海外的前总理他信返泰,势必激起反对势力抗争。如今预言成真,英拉也面临从政以来的最大危机。

英拉虽然坚称推动特赦案并无私心,但她的政党为泰党一再改动特赦案版本,并在凌晨时分于下议院投票通过最终版,不但激怒反对派,认为这是为他信无罪返国护航,也引起支持她的红衫军不满。

他信流亡后,其影响力并未从泰国政治生活中消失,“他信集团”势力在英拉执政后越加巩固。民主党深知与为泰党的争斗眼下已处劣势,他信如果回国,更是难有翻身之日。民主党显然要极力将特赦法案“扼杀在摇篮中”,在选举中明显无望取胜的情况下,只有重拾街头政治。

回顾近年的泰国政局,反复上演着“他信集团”和民主党勾心斗角的大戏,历经6位总理、一场军事政变、街头集会示威逾千天。

红衫军领导人之一乍都蓬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泰国反独裁民主联盟(红衫军)能够通过集会保护政府。“把红衫军全体人员以及热爱民主、且不赞成素贴方式的人集中在一起,这是泰国反独裁民主联盟的职责。参与的人将比素贴所能召集的人更多。”

红衫军的另一名高级领导人称:“素贴怎么能认为自己可以代表泰国所有人讲话?素贴说,英拉在泰国任何地方都会受到辱骂。他自己呢?他才是应该担心的人。”

可见,陷入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的“泰式民主”,还会持续,且难以打破。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10期,摘自2014年1月上《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