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货币互换有助于打破美元垄断

•周智西•

综合彭博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正式签署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分析人士认为,中欧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显示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进一步增强,有助于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及打破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欧洲需要更多人民币

根据中欧货币互换协议,欧洲央行最高可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得35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而中国人民银行最高可从欧洲央行获得450亿欧元的资金。欧盟统计局公布的今年9月份外贸数据显示,中国是欧元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目前欧盟对华投资设立的新企业超过千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高于美国。欧洲企业的人民币需求增长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对人民币业务结算与交易的需求更加强烈。与此同时,中国并购欧盟企业已达数百家。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和卢森堡等城市都在争取成为欧洲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分析人士指出,中欧之间贸易与投资往来频繁,欧洲需要更多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以及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无疑可以消除欧元区内金融机构发展人民币业务头寸不足的顾虑,减少中欧贸易与投资往来的障碍和成本。此外,中欧货币互换协议还可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有利于人民币海外离岸中心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特别是在美国倡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背景下,中欧双方在投资资金的运用上保持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加快中欧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目前,中国央行与全球很多发达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或实现了货币直兑。SWIFT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今年8月间,人民币总交易量已经增长了113%。今年6月,中国央行与英国央行签署了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如今加上欧洲央行,人民币已经与欧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其国际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

美元国际地位动摇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依然呈现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由于在结算国际贸易帐户时具有重要作用,美元长期被全球各大贸易国大量持有,其国际地位暂时无法撼动。不过,由于美元是美国的国家货币,一旦美国政局有任何风吹草动,全球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都将受到波及。近期,美国政府的债务上限风波就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明显波动,各国对于美国的忧虑进一步加深。由于美国频频发生“驴象之争”,国际市场正在对美元丧失信心。部分分析师甚至预测,美元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动摇,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失去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美国政局不稳给美元带来的风险,让欧洲感到不安。欧洲经济分析人士认为,国际货币体系不应该过度依赖“某个主权国家的货币”,而应该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几种货币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这种局面对相关国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并有利于各国实行“负责任的货币制度”。此次中欧货币互换协议签署的部分原因,就是欧洲央行希望以此来对冲美债问题带来的风险。货币互换协议正式生效后,中欧双方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对方的货币进行交易,从而在交易时免受流动性制约。

分析人士认为,中欧货币互换协议有望使人民币和欧元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而携手打破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在美联储大规模印发美元后,美元对商品的购买力正在被削弱,这促使许多贸易大国和跨国公司将目光投向了其他货币。比如,杜邦公司在结算一些国际帐户时,就会使用人民币和欧元。澳新银行的全球市场研究主管耶森加表示,尽管其他国家的货币同样具有各种缺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必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都在采取各项举措,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有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有望成为新的“负责任的货币”。不过,国际经济分析人士布洛翰认为,人民币的确能在未来的全球货币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一局面可能不会很快实现。Saxo资本管理公司的固定收益部门高级经理海林表示,由于人民币并未放松管控,且尚未实现充分可兑换,因此目前还无法取代美元,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如果一个国家要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最好也将美元同时作为储备货币,才能真正确保资产的安全。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90期,摘自2013年10月24日—30日《上海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