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闻之 •
近段时期,埃及政坛地震引发持续动荡。“民选总统”穆尔西被军方赶下台,当初的“独裁者”穆巴拉克保释出狱,穆兄会有可能再次被定义为非法组织,面对这一切,曾经力挺其改弦更张的西方国家却纷纷沉默……如此种种,再次暴露了“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再次证明西方到处兜售的那一套,实际上就是要搞乱他国、搞乱世界,攫取一己私利的把戏。
长期以来,西方对“普世价值”推崇备至,将其吹捧为全人类都应认同和追求的价值观,把自己包装成卫道士。按照他们所宣扬的理念,以军事政变的形式推翻一个“民选总统”,是决不能容忍的“反民主”行为。若是发生在别的国家,给予严厉谴责,甚至动用武力也不足为怪。然而,当穆尔西不符合西方利益,当埃及军方更能体现西方意志,它却两手一摊,默许街头暴动,纵容军方干政,毅然决然抛弃了民选总统,有心人甚至能在动乱中看到西方的影子。利益面前,平时自我标榜的价值理念如此不堪一击,这样的“普世价值”如何称得上“普世”?
实际上,“普世价值”已经成为打压别人的工具,话语权完全攥在西方手中。他们说普世就普世,说不普世就不普世,而判断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西方利益。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作为反对派的支持者,就展现了以下逻辑:不管联合国有没有授权,不管“化武疑云”有没有充足证据,只要它认定了是叙政府军干的,就占据了道德高地,就可以在“保护平民”的大旗下,堂而皇之进行军事干预。这些年,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从阿富汗、伊拉克,再到利比亚、埃及,西方挥舞着大棒四处敲打,不知多少无辜者在炮火中殒命。谁才是践踏“自由”、“人权”、“民主”的罪魁祸首?答案不言自明。
“普世价值”从来就没有超越过现实政治和利益考量。假如看着概念时髦就盲目跟风,必定成为别人利益布局中的一颗棋子,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当西方将自身意识形态植入某个国家之时,往往就是该国冲突动荡、加剧撕裂的开始。以埃及为例,在这一年时间里,其经济受到重创,政治陷入混乱,流血事件频发,社会裂痕越来越大。西方式“民主”非但没能成功解决其社会矛盾,反倒使民主精神失去了原有价值。如此鲜活的教材,应该给我们足够警示。
近些年,国内外一些人也在中国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在互联网上声音尤其响亮。这些人是真的要什么“普世价值”吗?恐怕不是。他们是想极力否定中国发展,极力同我们争夺舆论阵地,搞乱党心民心。如果任其大行其道,势必干扰我国正常的建设发展进程。对此,我们要拆穿其本质,把西方的遮羞布揭去,坚决不给错误舆论任何传播渠道、发酵空间。我们只有始终从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出发,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继续走好自己的特色之路。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8月30日《北京日报》)
埃及:以民主名义争夺新法老头衔
•雪珥•
当下发生在埃及的戏码,倘或放诸亚非拉百余年的“革命”史框架下,毫无创新含量可言。与这些地方上世纪曾经畅销过的“社会主义”一样,当下最为时髦的旗帜,商标名唤作“民主”,而本质也依然只是夺权的投枪和匕首而已。
百余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些地区的旗帜最终总是会被道路彻底异化——确切地说,那甚至不是异化,而是回归,让旗帜彻底回归幌子的装饰及遮羞功能,而与实际所走的道路根本无关。
贴牌代工的“民主”次品,与当年盛行的盗版“社会主义”一样,毁坏的不仅仅是两个本来还挺不错的品牌——毕竟,这种生产线上所投入的原料,是千百万人的生命,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自从埃及人民“万众一心”推翻穆巴拉克以来,造反有理、建设无方似乎成了这个国家的主流。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无论是军队、还是“穆兄会”,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展示了对于拳头与肌肉的共同迷恋。尼罗河上缠斗的双方,并不是天使与魔鬼,亦不是正义与卑劣,而是两头狼,只不过一头是饱狼,一头是饿狼。鲁迅当年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也能穿越适用:“称为神的和称为魔的战斗,并非争夺天国,而在要得地狱的统治权”。原先想把一只老虎(穆巴拉克)关进笼子,却没想到放出了一群狼,这是埃及羊群的悲哀。
原因之一,是他们与中国人一样喜欢“两蛋一星”:把朝堂之上的执政者一概妖魔化为“坏蛋”(如“反动”)兼“笨蛋”(即“愚昧”),并期待“大救星”的出现,却不料这给野心者提供了绝大的操盘空间——流别人的血,为自己挣个机会登堂入室,再不济也挣张绿卡,这种老掉牙的套路,却未必完全失去了市场。羊群们发现,最后所迎来的,不是“大救星”,而是“大灾星”。这种砸烂-重建式的“革命”,百多年来一直是亚非拉流行的全民豪赌,难以中彩,却次次中枪。
原因之二,是他们以为只要换上一句动听的口号、一面流行的旗帜,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却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这种“破腹产”的民主胎儿,因为没有经过漫长而痛苦的转型期产道挤压,会带来不少先天的虚症和病毒。因为把“主义”当作了万能神药,更为具体的建设“问题”乏人问津,空谈盛行、实干遭殃。
在基于乌托邦理想的大跃进心态推动下,无论是当年追求“社会主义”的老革命,还是如今推崇美式民主的新斗士,都把“不择手段”当成了理所当然。他们无法理解,美国革命领袖之一、著名大律师、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曾经为“波士顿大屠杀”中开枪射杀5名抗议平民的英军士兵出庭辩护,并以正当防卫为由,争取到了“无罪”判决。在革命原教旨者看来,此类“屠杀”事件本可成为动员革命的最佳广告,推动星星之火的燎原,但美国的革命前辈却能坐怀不乱,以一种“不彻底”的革命精神,守住了革命的底线,进而奠定了“合众国”的根基。
托马斯•杰斐逊曾说:“民主依赖于知识,及有关公民对知识的明智使用。”所谓民主,与其说是理念、理想,不如说是一门技术——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基础的利益博弈技术。掌握这门技术,对一个民族来说,实在是一场艰巨的大考,容不得作弊。
民主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如同一切别的好东西一样,“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民主一旦被原教旨主义式地工具化,也就成了一具僵化的木乃伊,成了摆设,无力地坐看饱狼与饿狼们追逐羊群,以争夺新的法老头衔——并且,还是以民主的名义。(作者是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人学者)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8月30日《环球时报》)
埃及:军方才是真正的“法老”
•高珮莙•
8月25日,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和穆兄会领导人在同一天接受法院庭审,被英国《卫报》视为军方掌握最高权力的象征。
自8月中旬军方展开血腥“清场”活动后,埃及局势渐归平静,权柄归于军方,穆兄会号召力逐渐消退。
21日,欧盟决定各成员国暂停向埃及出口军事技术和任何可能用于镇压民众的装备,美国却迟迟不肯切断对埃援助。
“对两个政权的审判”:是法律,还是政治?
刚被保释又遭软禁的穆巴拉克,身穿白色囚服,戴着墨镜坐在轮椅上。律师说,这个85岁的老人已濒临死亡,所以8月25日那天,他可以坐着直升机从马亚迪军事医院被送到开罗东部郊区的法庭上。
他被指控在2011年18天的革命中涉嫌谋杀约900名抗议者,本已接受有罪判决,被判处无期徒刑,但因“程序性违规行为”被撤销。8月21日,埃及开罗法院在针对穆巴拉克腐败案的听证会上,撤消了对其受贿罪的指控,允许他保释出狱。
3个小时的庭审结束后,法庭宣布下次开庭日期为9月14日,并宣布组成3个委员会,在休庭期间调查检方对穆巴拉克的犯罪指控。
和预期的不一样,对穆巴拉克的审判并未在埃及人中引起太大波澜。
而在另一家开罗法院,穆巴拉克的宿敌、穆兄会最高领导人巴迪亚,被请上被告席。上月,他在一场军事政变中从巅峰跌到了谷底,8月20日被军方逮捕,身陷囹圄,又被指控煽动、杀害示威者。
不过,路透社报道,由于“安全原因”,巴迪亚和他的副手并没出席庭审。也因此,法官将诉讼延期至10月29日。
当地媒体《al-Shoroukdaily》以“对两个政权的审判”来形容这颇具戏剧性的场面,但一走一留,两人的待遇似乎有些不同。
庭审当天,由于担心穆巴拉克的反对者会示威游行,军方出动安全部队封锁了法院周围的道路。过渡政府总理贝卜拉维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释放这位统治埃及30年的前总统,“绝不是放任国家回到旧的政治秩序中”。但软禁他的举动被路透社视为“显然只是为了降低愤怒蔓延的风险”。
巴迪亚的律师加里布则告诉美国《福布斯》杂志,巴迪亚被捕后遭到殴打,失去了假牙和眼镜,军方此举是在“铲除政治敌人”。
在《卫报》看来,“对两个政权的审判”是一个隐喻,意味着埃及真正的权力已掌握在军方最高首领塞西手中,这场欲盖弥彰的闹剧“与其说是法律,不如说是政治”。
动乱两个月后,埃及街头真的趋于平静?
《卫报》报道,8月25日,埃及过渡政府表示,埃及在过去两个月经历了困难,但如今已走进“安全区”,这似乎表明了军方控制局势的信心。
在军方的残酷镇压和对穆兄会骨干成员的不断逮捕清洗之后,埃及的街头似乎平静下来。
23日,穆兄会发起“烈士星期五”大游行,但响应者寥寥。路透社称,由于高级成员数量骤减,穆兄会的组织网络已被破坏,号召力正在逐渐消退。次日,埃及军方在红海省逮捕4名穆兄会成员,在坦塔市逮捕21名穆兄会支持者。
23日当天,埃及过渡政府公布了新的国家宪法草案,去年12月的伊斯兰补充宪法被废除,限制穆巴拉克时代高管政治权利的条款被删除,还禁止“在宗教或性别歧视基础上成立政党”,目标直指穆兄会的合法性。
不过,负责起草新宪法的50人专门委员会中,只有两个穆斯林席位,虽然他们占埃及人口的至少20%。因此,这一草案广受批评,被认为是“新领导层试图保留权力,而非促进民主”。
24日,政府宣布放松自8月14日起施行的、为期一个月的宵禁,即宵禁开始时间从晚7点改为晚9点,银行和金融机构也恢复正常工作。内阁在声明中表示,这是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回应民众诉求”。
民主前途黑暗,美埃却依旧联盟着
在以民主名义支持推翻独裁者的两年后,白宫不情愿地准备接受一个可能有名无实的埃及“民主政府”。
美国仍抱有希望,埃及军方支持的临时政府能在定于明年初的大选中放弃权力,公开起草宪法并形成一个新的包容政府。即使军方此前的血腥镇压让这样的希望愈加渺茫,奥巴马政府也无法疏远一个独裁的埃及政府。
除了暂停向埃及交付4架F-16战斗机、取消与埃及的军事演习,美国对埃及军队使用的武器仍在予以支持,也并没取消对埃及13亿美元的援助。
奥巴马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停止援助或许不会改变该国过渡政府的所作所为”,美国要对美埃关系进行全面评估,但两国关系不可能马上恢复到“平常状态”。
美国《时代》周刊试图分析,对埃及各方“不偏不倚”的奥巴马政府究竟支持军方还是穆兄会。也许他只是支持胜利者,正如他反复强调的那样,“只有埃及人能决定他们的未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帕萨基表示,白宫需要发展长期策略,推动埃及军政府向民主方向发展。
但布鲁金斯学会中东政策中心主任萨班,并不认为美国相信埃及独裁者的灰烬之上会建起自由开明的系统。“这无关民主的理想,但如果没有一个更包容的政府,埃及不会实现稳定。”他告诉《以色列时报》。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8月29日《青年参考》)
美欧“断金”难令埃及屈服
•阚静文•
不见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8月24日的埃及街头恢复了难得的平静。不过,整个事件的余波仍在持续。
当天,西部省坦塔市警方逮捕了21名穆兄会支持者,警方称他们手持刀具袭击当地居民以煽动暴力;红海省警方在当天的一场抓捕行动中逮捕了4名穆兄会领导层成员,被捕者涉嫌谋杀和破坏公共设施等;卢克索警方24日逮捕了7名穆兄会支持者,并缴获枪支、弹药和燃烧瓶等……
连日来,军方与穆兄会的角力正让这个中东大国的经济濒临深渊。与此同时,埃及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西方金援也因局势的动荡面临暂缓的风险。
埃及一度升级的暴力流血冲突使得欧盟国家需要重新审视2012至2013财政年度给予埃及的50亿欧元援助。经过讨论,会议决定,欧盟将中断向埃及发放武器出口许可证,并暂停对埃及出口武器,但对其的经济援助将继续进行。
与此同时,美国也就是否继续向埃及提供援助摇摆不定,奥巴马政府必须在9月30日之前,即本财年结束前,决定是否继续支付每年给埃及15亿美元援助的剩余资金。
金援不是“天上掉馅饼”
此前,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宣布提供12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动荡中埃及的燃眉之急,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援对埃及来说向来都是不可或缺。在过去几天里,当示威者走上埃及的街头时,他们或许已经注意到了军方所使用的装甲车和催泪弹上打着“美国制造”的标签;而盘旋在开罗上空的F-16战斗机,则是美国为埃及提供的最昂贵的的军事设备之一。
正应了“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俗语,西方金援向来是含有附加条件的。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报告,美国每年给予埃及的军事援助占埃及国防预算的三分之一。有分析指出,美国巨额军事援助包含着一个隐藏条件,即埃及要与以色列和平共处,而以色列作为美国的盟友,保持同埃及的和平关系有利于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维基解密近年公布的一份2009年的美国国务院秘密文件也显示了这一点:“穆巴拉克总统与埃及军方领导人将美国的军事援助项目视作两国军事关系的基石,将美国每年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视作对埃及与以色列维持和平的一种不可触碰的补偿。”
除了维持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关系外,美国也凭借这笔军事援助扩大了其在埃及军方中的影响力,并换取了一些在埃及的优惠政策,如在苏伊士运河及领空享有优先准入待遇。
援助非政府组织从事政治活动
由于美国的军事援助直接提供给埃及的军方,民众对这类援助几乎是“零感知”,埃及社会及基层人民真正需要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援助。
美国向埃及提供的经济援助主要用于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管理下的培训项目,以及为埃及的非政府组织及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然而相比于丰厚的军援,这类经济援助每年只有2亿美元左右,并且总体呈减少之势。从1998年至今,美国所提供的经济援助已经“缩水”三分之二,这与埃及为了实现政治过渡及经济复苏所需要的外援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除了援助金额较小,美国向埃及提供的经济援助也由于“夹带私货”而被视为“问题工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对埃及非政府组织的援助。维基解密此前透露,早在2008年,埃及政府就曾叫停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埃及不正当非政府组织的资助。
2011年7月,埃及安全和检查部门以涉嫌为国内的示威者非法提供资金援助为由,对埃及一些非政府组织展开调查。埃及负责此案的法官称,受调查的非政府组织非法从美国获得资金援助,援助资金则躲过了埃及政府部门和银行部门的监控。受援助的非政府组织则活跃在埃及的政治活动中。埃及法官还补充说,美国从对埃及的经济援助中削减资金,提供给以政治活动为主的非政府组织。自2011年初埃及动荡后,这些非政府组织得到的资金超过其2005年至2010年所得资金的总和。
埃及民众对援助“零感知”
同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相比,欧洲国家对埃及的援助则被认为是“善意却无效”的。
今年6月,欧洲审计院发布一份报告,报告指出,2007年至2013年间,欧盟向埃及提供约10亿欧元的经济援助,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援助以预算支持的形式直接进入埃及国库。然而,欧盟对外行动署则表示,埃及当局未能解决公共财政管理上的问题,使得援助缺乏预算透明度、审计措施缺乏效率以及腐败盛行,进入国库的欧盟援助款项的花费大部分去向不明。而其他用于支持埃及人权及民主的经济援助也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原因则在于埃及当局的消极态度使得这些计划实施缓慢,阻碍重重。
而针对埃及当局对援助款项的“不作为”,欧盟未能采取措施保证经济援助在埃及的问责制度,而选择继续向埃及当局直接提供援助,加之受欧洲国家相关法律的限制,对埃及的经济援助常常要通过非政府救援组织发放,这更降低了援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埃及人民本该是外国金援的直接受益者,然而由于“金援”背后隐藏着援助国各自的政治意图,加之埃及当局在使用款项时缺乏管理,埃及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民众对外援的感知度并不高。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手中筹码
7月3日埃及军方接管政权之后,海湾国家第一时间宣布向埃及提供援助,援助内容包括赠款、无息存款和石油,这笔援助大部分是直接进入埃及国库。就在美国和西方国家针对是否应该继续向埃及提供援助时,8月19日,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已经表态,如果美方取消对埃援助,这些国家将填补缺口。
不过,尽管美国对埃及的经济援助相较于海湾国家不值一提,但对于埃及尤其是埃及军方来说,美国的军事援助是海湾国家的巨额款项所不可替代的。《华尔街日报》此前发表评论说,经过来自美国方面35年持续的军事援助,埃及军方使用的飞机、坦克、直升机和枪支都是美国制造的,因此需要美国持续提供零件和维护才能保持军力。
而对于美国自身来说,对埃及的经济援助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果美国切断这笔援助,对埃及的操纵力会进一步减弱,而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势必会乘虚而入填补美国在埃及留下的空白。因而金援是美国获得在埃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虽然西方对于是否继续援助埃及态度迟疑,不过,埃及临时政府总理贝卜拉维却显得颇有信心。他近日表示,即便没有欧美援助,埃及也能存活。贝卜拉维的信心除了源自海湾国家的巨额金援和承诺,也因为埃及手中确实握有可以换取美国援助的“筹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苏伊士运河的通航。
美国凭借对埃及的援助换取了苏伊士运河及领空享有优先准入待遇,作为重要国际石油运输要道的苏伊士运河,是美国战舰往返地中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必经之路,对于维持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有着重要影响。
尽管西方对埃及的金援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仅靠国外援助,埃及无法走出当前政治经济困境。未来,埃及若想加快政治经济复苏,那么,保证国内安全局势、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才是正道。
新闻链接:美国“金援”埃及概况
美国“金援”埃及的起点是1979年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前总理贝京签署和平协议。在随后的几十年内,美国平均每年向埃及提供的援助金额达20亿美元。就援助总额而言,埃及是仅次于以色列的美国第二大援助对象。
多年来,西方金援大多花在了埃及军方身上。从1987年至今,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13亿美元军事援助。
2012年,美国向埃及提供15亿美元,其中13亿美元为军事援助。而根据白宫2014年的援助计划,总额为15.5亿美元的援助中军事援助仍然占了13亿美元。军援内容大部分以实物武器的形式提供给埃及空军及陆军,其中包括F-16战斗机、坦克、装甲车、防空导弹和侦察机。除此之外,美国为埃及提供军事援助的方式还包括埃及军官赴美学习和培训。
经济援助方面,美国国会研究所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对埃及经济援助主要是支持美国国际开发署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卫生、教育和电信。90年代末期,美国国会开始削减对埃及和以色列的经济援助。比如,1998财年,美国对埃及的经济援助为8.15亿美元,到2008年则降为4.11亿美元。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把2010年对埃及经援增加5000万美元。此后3年,美国对埃及经援维持在2.5亿美元。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75期,摘自2013年8月30日-9月5日《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