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一种建设性力量吗?

青年慕兰 · 2018-11-07 · 来源:新青年2018
  关于愤怒,有两句诛心之论流传甚广。

第一句是: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这是极其反动的一句话。首先没有具体说明什么叫“有本事”,却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那么,在阶级社会中,按照统治阶级的标准,认为掌握了金钱或者权力的就算有本事的人,而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被认为是没本事的人。于是,这句话传播的价值观就是:老百姓不应该愤怒,既得利益者可以愤怒。百姓愤怒了,就是下等人,既得利益者愤怒了最次也是中等人,当然,怒火伤肝,所以既得利益者最好也不要愤怒。

  第二句是:

愤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这句话一般是劝人不要生气。这种劝法其实也是很有问题的。既然别人犯错了,而且别人的错误损害了我的利益,我为什么不能生气?你为什么劝我不生气,而不去劝伤害我的人改正错误呢?他改正错误了,我自然就不生气了。一般这样劝人的人,无非是对手太强大,且顽固不化,不仅你劝说不了,而且自己的愤怒也改变不了什么,别人才会转向劝说受害者,以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如果对方很弱小,比如说小孩子犯错了,我们会说,宝宝要乖,你看爸爸都生气了,还不认错。这个时候孩子认个错,爸爸原谅了他,爸爸的怒气就消了。

其实,愤怒是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种强烈情感表达。一个没有愤怒的人,就是一个情感缺失的人,甚至说是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爱之深,责之切。有一种恨是因为太过于爱,正如人们常说的:恨铁不成钢。再诸如湖南的民歌:

爱你爱你真爱你,请个画匠来画你,把你画在我眼珠上,我看到哪里都是你;

恨你狠你真恨你,还是请个画匠来画你,把你画在砧板上,我刀刀剁你剁死你!

这就可以联想我们汉语中常见的表达:爱死你,想死你··· ···用“死”来形容爱的极致。也就是说爱与恨(愤怒)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但是需要指出来的是,爱与恨的本质是一种观念的表达,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决定爱与恨的因素是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愤怒,一定有理由。特别是面对社会的不公,如果人人都是麻不不仁的看客,那么这个社会就彻底堕落了。正如鲁迅所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决不能丧失持“愤怒”这一情感的基本表达能力。但是正如文首两句诛心之论一样,统治阶级更希望人们在面对不如人意时,克制脾气,缓解矛盾,放弃外在的追求,而寻求内在的“解救”之道,直至变成无知的群氓和乖乖的顺民。自古以来,“造反无理,革命有罪”,造反者都被称为“叛乱”“忤逆”,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堂堂正正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喊出了“造反有理,革命无罪”,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教育。诸如,周总理号召大家学习雷锋:

向雷锋同志学习憎恶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还是那句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资产阶级倡导的毫无差别的人性的爱,是一种唯心主义,是一种欺骗,只有在消灭的阶级差别之后才能实现。而有人丑化共产党搞“仇恨”教育,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共产党从来没有教育人民仇视一切,而是教育人民不能当好好先生,而要当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爱憎分明的雷锋——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正如歌曲《上甘岭》所唱的那样: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开篇就指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在认清敌人之后,愤怒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是促进社会团结与变革的有益力量,是对责任的诉求,对权利的主张,对价值的坚守,更是政治行动与社会动员的催化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对待敌人如果没有愤怒,还是平平淡淡的,那么不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恐怕会因为没有原则的善良而丢掉生命。

但是对于人民内部矛盾,随随便便的愤怒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有时候是适得其反。因为,愤怒也容易冲昏人的头脑,扭曲人的判断,甚至让人付出不可挽回的惨痛的代价。诸如今年10月31日沈阳一对情侣车内争吵勒脖,车辆失控致1死6伤!再者,10月28日重庆万州区女乘客与司机发生争吵导致公交坠江,一件因坐过站而引发的小事,最后造成15人遇难的悲剧。

10.31沈阳车祸现场

愤怒,是一种基本的情感表达。人会愤怒,动物也会愤怒,但是只会愤怒的动物一定是低级动物。比如说蛇,会愤怒,不会笑。一个人,如果一不高兴就发火,那也属于低级的范畴,我们称之为愤怒管理能力差。真正的愤怒管理并不是要让人去压抑自己的愤怒,而是教授人们如何去认识自己愤怒的深层原因,学会用健康的、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愤怒的确可以用来唤起正义的正面作用,但也提醒人们警惕经常尾随于愤怒之后的报复之心。大部分的愤怒希望让施害者受苦,“我要让你付出代价!”但是我们要记住中国的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何不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只有一种愤怒可以被允许:在抗议不正义的同时放弃偿还的幻想,即,这种事再也不能发生了!这类似于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愤怒于孩子的错误,却不想报复,只期待未来可以避免错误的重犯。杀人不是目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是正确的愤怒,批判地主资本家不是目的,再也不能出现人吃人的社会了,穷人再也不用受气了,才是正确的愤怒。

我们的愤怒是为了建设,我们的革命也是为了建设。至于连愤怒都不会的,诸如草履虫,那就属于单细胞动物了,它们只有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