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戎 | 共和国初代国宝级专家相续离世,传奇宗师谢幕后,中华新英才能接过大梁吗?

来源:中华必亮剑天天时事       2018-10-03 13:55:18

2018年的10月1日,是共和国的69周年生日,而三个月前的7月1日,是共产党97周年生日。将近一百年前,以毛主席、周总理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青年,走上了共产主义的救国道路,并在30年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1920年代的交通大学

而在那个军阀混战的乱世中,也有一大批婴儿呱呱坠地,经历了近30年的战火洗礼后,终于长大成才,在解放和自由的新时代得以发光发热。这批几乎与共产党同龄的人,怀着同样炽热的心,走上了科技救国的道路。

这,就是共和国的第一代青年科学家,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才学智慧奉献给共和国的初代科学家。


黑板前的钱学森

相比于1911年出生的钱学森、1910年出生的华罗庚、1889年出生的李四光、1890年出生的竺可桢等著名科学家,这批晚了十多年出生的科学家们,跟前辈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所熟知的这几位科学家“祖师”,少年和青年时代,经历的还多是清朝末期的传统文化教育,然后出国留学。将西方科学和传统哲学结合起来,是他们的最大特色,也是他们的理论能够广为流传并能浅显理解的根本原因。


李四光的童年教育

然而,共和国的初代科学家,少年和青年时期,已经广泛接受了西方科学教育,有的还对英文俄文等外语研究颇深。

他们没有上述“祖师”级科学家那样浓烈的传统文化色彩,但他们怀着开创神州科学事业的心,从头研究从头谋划,最终成为建国后神州科学普及的主根、源泉。

也正因为其纯粹,很多人我们可能知道其名,但并不了解其科学研究的具体贡献。他们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就是神州的核武元勋邓稼先。


26岁的博士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时候,也是青年英才邓稼先最意气风发的时候——26岁的娃娃博士。很年轻很年轻的他,毅然回到祖国效力,从此他的命运就不同了。

要说到底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科学大家对现有科学格局的挑战。如果留在美国,邓稼先会成为一代科学革命者,成为颠覆旧有理论的领头羊。


邓稼先若留美,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恐怕要受挑战

但他选择了回到祖国,而当时的神州,科学领域简直是一片空白。于是,年纪轻轻的邓稼先博士,就成了神州的“科技宗师”。除了大家熟知的原子弹和氢弹设计,还偏实践一些外,他的主要贡献都是理论性的,而且是开创性的。

邓稼先的理论名词,除了核弹的爆轰原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送等,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等“科普级”的理论,工作之余还编写了“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的成果,绝不只是蘑菇云

这些科学名词,大家可能看不懂,但是,如果换种说法,估计就都明白了。爆轰原理,是核弹爆炸的理论;流体力学,一般是用来设计飞机的(流线型和升力),但他用来研究核爆冲击波的。

状态方程,是对核武爆炸的前中后各个状态的准确刻画,相当于核子层面的“实时监控”;中子输送,是核弹点火的关键,相当于导火索,也是中子弹的成功关键。


核武器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了

也就是说,相比于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群策群力,神州几乎是邓稼先一个人,包揽了核武的爆炸、冲击波杀伤、状态控制、引信点火、升级改型等全部的理论方案,堪称核武的理论“全能王”。

但这些还不够,邓稼先的电动力学,并不是电动机那样的小儿科,而是军事工程级别的应用。他写下的电动力学讲义,到现在有了具体呈现,以055大驱的全电推进来说,算是修成正果了吧。


全电推进055

等离子体物理,到现在还很奇妙,因为它的军事运用,一个是传说级的“粒子”炮(比电磁炮更先进),一个是六代机的“等离子隐身”(不光雷达,甚至视觉隐身)。


如果等离子体隐身的话,眼睛都看不见

至于球面聚心爆轰波,也就是用最小的装药达到最大的爆炸效果。用到核弹上面,可以轻松实现小型化大威力,用在常规炸药武器上,那就是轻松实现火力覆盖。


美国的氢弹技术到现在也比不上我们

所以,大家完全没必要羡慕美国所谓的高科技炫耀,我们头脑中那些“科幻”级别的东西,早在邓稼先的时代,就已经开始“预研”了。直到现在,我们的科技成果一个接一个出来,而且都不是生瓜蛋子,而是自然的“瓜熟蒂落”。

至于量子场论和群论,就更加抽象玄妙。我们只要知道,这俩一个是量子计算机的关键,一个是量子互联网的关键就可以了,所以,邓稼先的理论意味着什么,也就不用多说了吧?


量子计算机

邓稼先所代表的初代科学家,很多都是“一扫一大片”的战略级科学家,他们不是西方诺贝尔奖得主那样,在某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获得突破的“专业”科学家,而是在分系统和整个系统上创新的“全能”科学家。我们自己没有诺奖,所以我们叫他们“国宝”。

最近几个月以来,数位跟邓稼先同一个时代的初代“国宝”科学家,纷纷在80、90的高龄,驾鹤西去。

7月27日,中科院资深院士宋玉泉教授去世,享年85岁,他的研究领域,是系统的超塑变形(金属、流体等)规律,如果以后研发出了液态变形机器人,肯定是他的理论的成果。


宋玉泉院士


液态金属

7月29日,工程院院士林祥棣教授去世,享年84岁。他是神州光电探测的功臣,小编猜测,能够发现隐形飞机的光子雷达,应该有他的功劳。


战机红外光电探头

7月30日,中科院院士周尧和教授去世,享年92岁。他的研究方向是铸造和凝固理论实践的研究,小编猜测,神州军舰特种钢,潜艇耐压壳等重要材料,应该都凝聚着周教授的心血。


潜艇耐压壳需要特种钢材

8月7日,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刘光鼎教授逝世,享年89岁。他应该是神州地质,特别是海洋地质摸得最清的人!

从发现神州海域六大新生代油气沉积盆地,到绘制出地球动力学图、海底地形图、空间重力,布格重力,磁力异常图等,到描绘出神州海域五幕演化史……凡此种种,不光我们的海洋石油有了保障,潜艇部队的安全航行也有了依托。


刘光鼎院士


台海海底地形图

9月16日,中科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家闵乃本教授逝世,享年83岁。闵教授是著名的晶体生长、晶体调控和制备的研究专家,他不仅打开了光电子和声电子的人工制备大门,还成功实现了新型三色激光和白色激光器的制造。

简单来说,他不仅可以随心开发高能激光器,还能随心所欲地搭建原子分子,像用砖块搭建建筑一样自由和灵活。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直接操纵原子分子进行千百种变化都有可能。


激光炮是划时代的武器

9月20日,高铁院士王梦恕教授逝世,享年80岁。对于他,我们可能会熟悉的多,毕竟高铁今天几乎延伸到了祖国各大城市。他的主要贡献是隧道和地下工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几乎使神州施工技术全面上了一个台阶,达到“飞快”的地步。有了他,我们才会以最快的速度,享受两万公里高铁的到来。


神州的高铁隧道施工

像他们这样的初代科学家,在神州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几乎都是战略性的力量,是以一人之力推动行业革命甚至时代前进的科学巨子。

共和国刚刚建国的时代,初代科学家们没有条件,只能在理论的前沿拼命探索;改革开放的时代,初代科学家们没有市场铺展的能力,只能将一个个设想变成可行方案;21世纪以来,初代科学家们终于能够将闪光的思想创新,变成科幻般的实物作品,所以我们才会迎来科技成果的井喷。


神州将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

那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祖国的全面复兴,向他们致敬!无数新一代的青年英才,也会继承他们的衣钵,挺起神州的科技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