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易风: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经济学家

•马秀芳•

经几番周折,某周三下午,记者终于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年过八旬的吴易风教授。吴教授看起来精神不错,他说每周三他都会来学校上班,给所带的博士生指导课业,而其余时间,他都会选择在家里研究和写作。我们的采访是以随意交谈的方式进行的,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吴易风教授细致而全面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术道路。

因“不懂”而结缘经济学

“我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吴易风教授用这样一句话开始了关于自己学习经历的讲述。

吴易风出生在江苏省高邮县临泽镇汲水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贫寒的家境让他的求学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也正是这样的历程才让他最终与经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的时候,他们村有位有学识的老先生在村里办了一所私塾,吴易风就是在这位老先生的私塾里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他认识了方块字,学完了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内的“四书”,还读了《古文观止》等。后来,吴易风凭着小时候背下来的古文基础,以插班生的身份考到了镇里的某个小学,而该校录取他的原因竟然是他用了文言文写作文。好不容易上了正规小学,却因家庭经济状况的缘故,吴易风在半年后又回到了私塾。直到1947年,距离家40里外的乡村师范学校吸引了吴易风,这所师范学校不同于县里的中学,不收学费和食宿费。乡村师范主要培养农村初级小学教师。吴易风考取了该校并在此学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该校与扬州师范合并。

当时江苏分为苏北和苏南行署区,在苏北有大量工农干部,他们中很多在农村参加革命,文化水平不高,在机关工作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北行署区办了一所机关学校,专门培训这些干部。就在这个时候,还没从扬州师范毕业的吴易风被调到苏北机关学校当了教师,教了将近两年的书。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很多项重点建设工程上马,需要很多干部到国有大企业当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这一年,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成立,大批的转业军队干部到该校学习文化知识,吴教授就成了中学教师。

因为知识水平有限,吴易风边教边学,教过语文、历史等。而有一门名为“经济建设常识”的课却让他犯了难。也正是因为这门课,让他开始初步接触经济学的知识。吴易风说,当时为了能够教学生,他拿着《经济建设常识》那本书反复研读,但是作为教员,又需要比学生多懂些,所以他自己又开始自学政治经济学。当时没有教科书,吴易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列为干部必读书目的《政治经济学》。

因为有了在干部学校的一点经济学知识,后来,当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的时候,吴教授想都没想就报了经济学专业,从此算是走上了学习经济学的道路,后来开始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当记者问及他在干部学校时为什么会对经济感兴趣时,吴易风说,都是因为自己不懂,越是不懂,就越想搞懂。于是,凭着这股子劲儿,吴易风开始渐渐对经济学感兴趣,兴趣使然,最终选择了把经济学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象。

学之道,贵在坚持

记者在采访吴易风教授前,查阅了很多关于他的个人资料,令记者吃惊的是,吴易风教授有着极强的自学能力。上世纪50年代,吴教授在江苏省转业干部学校任教的时候,因为很多知识自己也没有学过,为了教好学,他开始自学各类课程,包括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的许多课,他也是通过自学的方式接触到经济学的。

吴易风教授给记者讲述了他自学俄语、英语以及数学的经历。他说,他在苏北干部学校教学时,中国与苏联有着很好的关系,所以中国有很多俄国人,他的俄语就是跟一个俄国人学的。因此,到了大学,他甚至免修了俄语。他又开始想自学英语,可是找遍全校外语课堂,都没有找到一个英语课堂,书店里也没有英语教科书。后来,他在王府井外文书店找到了一本苏联编的俄语解释的英语教科书,如获至宝。为了学习音标,他又拜托老师为他介绍了另一位老师教他。

吴易风说,那时自己学习英语就只是单纯背单词,属于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不能听,也不能说。后来吴易风去美国访学,他请了很多美国学生教他发音,那段时间对于他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在,吴易风已被评为资深翻译家。

自学数学是吴易风接受教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的事。他说,因为西方经济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在大学期间学的那点高等数学是不够用的,所以他就开始进一步学习数学。吴易风的夫人是大学数学老师,他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在数学学习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当记者问及这样不凡的自学经历背后有着怎样的诀窍时,吴易风说,其实就是坚持,尤其是自学经济学和数学的时候,有些问题是很难明白和理解的,但他都坚持着一点一点学过来了。

从容面对学术误解与批判

1995年9月,吴易风应俄罗斯科学院的邀请,前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回国后他根据记录写了一份访俄报告,题目是《俄罗斯经济学家谈俄罗斯和中国经济问题》。然而,这份报告的发表却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反对的浪潮不断袭来。一位反对者通过海外媒体说:“俄罗斯经改并非吴氏所断言”彻底失败”,而是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紧接着,另一位反对者在一篇文章中莫须有地说,“访俄报告”极力给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泼水,散布怀疑和不满情绪,还说该报告认为中国改革已经走上了歧途,资本主义复辟已是现实的危险等等。有一家报纸,在《以俄为鉴:一份奇特的苏联解体考察记》的大标题下,加了一个小标题:“报告这样结尾:我们唯有停止中国目前的改革进程,悬崖勒马。否则,中国便一定要重蹈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之覆辙。”这个别有用心的小标题纯属谎言和诬陷,当时在全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谈起这件事,吴教授笑着说,“当时社会上反应强烈,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少。”现在回忆起来,为什么一篇报道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主要是由于经济学领域一直存在观点分歧。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吴易风的这份访俄报告并没有错,它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吴易风在一篇文章里也说了自己对于此事的感受:“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可能遇到各种情况,顺利时,必须戒骄戒躁;被误解甚至是被批判时,要学会从容淡定。”

潜心治学,成果丰硕

吴易风教授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学贯中西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五十多年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他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完成了一系列的著作和论文,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吴易风等人率先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现代)西方经济学》课程。吴易风教授曾先后主编或参编了多部西方经济学和外国经济思想史教材,在撰写教材内容过程中,他一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对西方经济理论进行准确、细致地介绍的同时,对西方学说的阶级性及其实用性做出科学的说明。

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的科斯定理和产权理论、股份制理论等在国内被热炒。出于责任感,1994年3月底至4月初,一些著名学者自费举行了“西方经济学学术报告会”,目的是把西方经济理论的内容、性质、作用等如实地讲清楚。吴易风教授作为此次会议的主持人之一,做了题为《西方的产权理论和我国的产权问题》的专题报告。他呼吁抓紧开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十项具体意见。

(二)明确“古典学派”的称谓,丰富古典经济学研究

在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过程中,吴易风教授重读英国古典经济学原著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仔细分析中国、苏联和西方关于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的大量论述。在经过长期研究以后,吴易风教授否定了苏联学者和当时为中国学者所默认的观点,同时对西方学者的观点也做出了明确的批判。根据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论述,吴易风教授把英国古典经济学分成产生、发展和完成三个时期。他认为,古典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配第、洛克、诺斯、康替龙、范德林特和“斯密的那位匿名前辈”;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斯图亚特、斯密;完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嘉图、威斯特、巴顿、琼斯、拉姆赛等。经过多年努力,吴易风于1984年完成了近50万字的专著《英国古典经济理论》。该书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所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都做了翔实论述和独到分析。《英国古典经济理论》一书于199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

改革开放以后,对于究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如何对待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社会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吴易风注意研究西方国家干预主义关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注意研究西方国家干预主义关于宏观经济的政府调节和微观经济的政府调节的政策区分,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适当结合。

1994年,针对当时中国突出的通货膨胀问题,吴易风教授发表论文,认为进行“宏观调控的理由就在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他批评当时流行的通货膨胀有益论,批评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导致此次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应对本轮通货膨胀的系统政策建议。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需不足严重制约经济增长。当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主张采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时,吴易风认为当时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分流、分配不公、农民收入偏低等是导致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主张不要完全寄希望于扩张性政策,而应采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推进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以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问题。

(四)批判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呼吁遏制售卖国有企业之风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演化出不同的理论流派,各流派的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由科斯创立并经张五常等阐释推广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新自由主义共同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政府调节,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万能。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斯产权理论在中国内地很流行,甚至影响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受此影响,一部分人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私有化联系起来,认为低估贱卖或者赔钱出卖国有企业是“明晰产权”的最好方式,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国有资产全部流失之日,就是市场经济完全确立之时”。

针对这一现象,吴易风于1994年撰文《西方产权理论和我国的产权问题》,详细解读了科斯产权理论本质,明确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私有化,必定会改变社会性质”。他主张用马克思产权理论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并建议成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受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堵住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此后,他相继发表多篇论文,反对各种私有化主张,提出应当注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三个理论误区以及遏制售卖国有企业成风的建议,主张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前提,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五)阐释科学、完整的马克思产权理论体系

吴易风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初倡导并积极开展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探索,他以马克思经典文献为基础,系统地阐释了科学、完整的马克思产权理论体系。

1995年,吴易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蕴藏的产权理论进行了挖掘和整理。2007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题为《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的论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否定了“科斯有产权理论而马克思没有产权理论”的流行观点,并从个人学术背景、方法论、理论体系、政策含义、历史地位五个方面对马克思和科斯的产权理论进行比较。论文观点鲜明,论据翔实,在批判科斯产权理论的同时,更加完整地阐释了马克思产权理论体系。论文发表以后,吴易风教授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予以报道或转载。2010年,吴易风和关雪凌等完成并出版专著《产权理论与实践》。该书系统介绍了西方产权理论体系及其在指导实践方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产权理论体系及其指导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国企产权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六)比较理论经济学

吴易风教授自1984年开始,就不断发表论文来阐释自己在比较理论经济学方面的观点。他为了完成系统比较两大经济理论体系的夙愿,在2005年,约请了8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比较理论经济学课题研究,并于2009年出版了由他担任主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该书共3卷,255万字,几乎涵盖了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重大主题。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各重大主题上的理论差异。著作出版后,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刊发了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的文章,认为该书“代表了目前国内比较经济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而且“在剖析西方经济理论存在缺陷的同时,该书没有回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一些具体问题研究中的不足,并力图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中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完善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推动中国经济学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入选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荣获2010年度“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七)开展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

1988年,吴易风教授和高鸿业教授共同撰写了英国经济学家艾伦的《数理经济学》的《中译本序言》。该文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广泛使用数学方法,其目的是复杂的。但数学工具并不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所特有,事实上,马克思在阐述经济思想的时候,也使用了数学工具,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原理和规律,不少都有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用数学模型来表示”。

1994年,吴易风教授和王健共同撰文《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函数》,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是以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为基础”,从而“混淆了产品和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能说明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突变现象。

2007年,吴易风教授又撰写题为《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一文,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体系即经济增长理论体系做了数学化描述,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并不能总是处在资本增长率的平衡条件上,这样,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平衡就是一种偶然现象。

2012年,吴易风教授与白暴力主编的著作《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十一章,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商品价值量决定模型、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变化关系模型等多种数学模型。通过这些模型,作者力求建立起准确、系统、全面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数学体系,用数量关系分析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这部著作作为国家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济理论学科),是中国学者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文献。

在记者采访结束时,吴易风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在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总结和整理,希望出一套《吴易风文集》,当作对自己这一生的最好交代。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6期,摘自2013年6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3)/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经济学家.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8/20 15:14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