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社会对“革命”的反思

•侯艾君•

吉尔吉斯是最早爆发“颜色革命”的国家之一,但也几乎是唯一在“革命”后未能成功地重建秩序、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不同于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国家。2005年3月25日爆发“革命”、2010年4月7日又爆发“革命”、2010年6月还爆发了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族之间的族际仇杀,造成严重后果。从3月底至今,吉尔吉斯社会各界对“革命”的原因和意义进行反思。吉尔吉斯学者与一些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政府和反对派的报纸也就此问题进行访谈。另一方面,“革命”话题的升温,本身源自时下吉尔吉斯政局的再度恶化。自2012年10月3日吉尔吉斯检察院宣判议会党团“阿塔—茹尔特”3名议员(罪名是他们阴谋政变,但反对派认为这是政治迫害)之后至今,反对派的活动异常活跃,随着春天到来,该国的社会政治气候升温,有人推断该国还会爆发“革命”。

“革命”的原因和性质

至今为止,对于2005年和2010年吉尔吉斯发生的事件称为“革命”,只是一种假定的说法,对其性质的认定分歧很大。早在2006年,著名学者如亚历山大—克尼亚泽夫就著书认为,这是一次政变,而且是由外国势力策动的。该作者用大量事实证明,美国给予反对派重大支持,证明这是西方势力策动的一次“颜色革命”。报刊披露,别列佐夫斯基(最近在英国离奇去世)曾经在“颜色革命”期间给予巴基耶夫重大支持:在吉尔吉斯开办反对派的电视频道,为巴基耶夫提供巨额资金等等。这种视角无疑很有说服力。2005年吉尔吉斯的“革命”都是西方策动的“颜色革命”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度有席卷独联体列国的气势。

但是,经过二次“革命”和一次族际冲突,吉尔吉斯社会机体已被撕裂,现在吉尔吉斯国内对革命的看法日益多元化。如,该国学界和媒体对2005年和2010年的事件的描述有多个定义:革命、政变、起义、反抗、骚乱、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动乱等等。但是多数人都认为是国内根源是导致革命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形势恶化,失业严重,国民贫困化,阿卡耶夫政权贪腐,实施家族统治,等等。因此,这是人民的起义和对政权的反抗,算是真正的革命。有人认为2005年和2010年爆发的都是革命。“一切问题就在于执政者。人民推翻了旧政权,但是新政权未能胜任自己的任务,因此又爆发了新的革命。”认为是政变的,也认为其根源在于内部,只是未能导致该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显著改善。凡是反对前政权的人、前政权的受害者、某次“革命”的受益者,就会倾向于认为该事件是正义的革命。

“革命”的后果

“革命”起了什么作用?一种意见倾向于认为,吉尔吉斯的两次“革命”致使该国几乎陷于无政府状态。有学者认为,革命表明吉尔吉斯是一个尚未形成的国家,无国家组织。塔什姆—凯涅萨列夫教授表示,革命是演变中的飞跃。既有狭义的革命,也有广义的革命。狭义上说3月24日和4月7日都是政变,广义上说,这是一个过程,是体制更迭。吉尔吉斯发生的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革命,而是“颜色革命”。因为社会中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体制更迭只发生在上层建筑,两次“革命”很相似,都提出了五点要求:通过宪法途径改变政治体制;改变家族统治体制为公众体制;经济发展;重新配置干部;改善民众生活。2005年3月“革命”之后,没有一个要求得到满足。

2010年“革命”后,吉尔吉斯的政治体制有所改变,开始走向议会制道路。但是,该道路正确与否值得怀疑。家族统治被根除了,但建立起了党派联合统治。至于说干部,大部分都是以前的旧人,工作很差。经济未发展,民众生活未得到改善,两次革命提出的大部分要求都未被满足。

政治学博士阿雷别克—阿库诺夫认为,从2010年4月7日事件起已过3年,可以看出发展方向。其一,新宪法是在总统选举前通过的,这是进步,但也有批评意见。有一些客观原因。因为在两年中议会辜负了希望。其二,未发展宪政思想,而是似乎回复到旧统治体制。宪法的根本任务是不允许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手中。但两年的实践表明,甚至在缺乏宪法前提的条件下,总统也能够扩大权力。新政府的组建是在总统参与下进行的,总统自己说,打算干预经济。关于议会制共和国的思想构成了宪法的基础。但是这一思想还需要浇水施肥,因为还很薄弱,未扎根。2010年4月事件之后出现了一种意见:发生了两场“革命”,但是没有任何改变。现在的不满情绪就是信号。但是,实际上,如果不是宪法和议会,早已发生第三场“革命”了。之所以还能保持稳定,是因为政权还未落到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手中,而议会正在着手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有人认为,吉尔吉斯“革命”的积极影响有限,从政治方面看是进步了,但是经济方面退步了,投资者不来了。还有人则认为,吉尔吉斯的“革命”有世界历史意义。吉尔吉斯的“革命”对阿拉伯世界的不断革命(所谓“阿拉伯之春”)发生影响。国立大学历史系主任贝克特米尔—朱马巴耶夫认为,正如列宁曾经说过的,1905年革命唤醒了亚洲一样,吉尔吉斯的“四月革命”也唤醒了亚洲。在一次哈萨克斯坦的学术会议上,一位哈萨克学者表示:吉尔吉斯的“革命”对哈萨克学者有积极影响。因为吉尔吉斯每爆发一次“革命”他们就涨一次工资;但是,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影响则是导致该国政府的控制更加严厉。

“革命”的教训

关于两次“革命”的教训,表明了各界对吉尔吉斯局势的某些理性认识。

教训之一:不该用武力保持政权(巴基耶夫曾武力镇压反对派),因为“人民可以在任何时候夺取政权”。2005年3月24日,阿卡耶夫政权被一阵风就吹垮了,而他也提前下令,军警不得镇压反对人群;而巴基耶夫虽然实施了镇压,但是仍然被推翻了。原来是巴基耶夫身边的人也参加了推翻巴基耶夫的“革命”。

教训之二:吉尔吉斯民众道德退化。艾迪尔—白萨罗夫认为,两次“革命”的主要教训是证实了吉尔吉斯国家和社会缺乏道德。第一次“革命”之后,无论是巴基耶夫还是其他人都未能吸取教训,因此爆发了第二次“革命”。2005年“革命”以后,阿卡耶夫身边的20个人并没有羞于上街面对人们。没人指责他们在阿卡耶夫手下工作过。一切罪行都指向了阿卡耶夫的妻子。

教训之三:要摆脱现状,不应该灌输“革命”心理,而是灌输对国家的认同感。记者梅尔扎卡特—迪纳列夫认为,“革命”是消极事物。因为在21世纪有可能通过选举的方式更换政权,而吉尔吉斯却搞了政变。或许这说明吉尔吉斯的落后?说明吉尔吉斯缺乏国家传统?现在吉尔吉斯有人造的历史,美化一切成为时髦。写历史的不是史学家,而是记者、市长和作家们。十月革命前吉尔吉斯不仅没有国家组织,而且连共同特征也没有。或许,“革命”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国家传统、未形成统一民族,是苏维埃时期将我们强制联合为一个统一国家。

教训之四:吉尔吉斯需要能够引领人民的民族精英。吉尔吉斯各界都未从“革命”中吸取教训。吉尔吉斯人缺乏民族精英和政治精英。如果有政治精英,他们就可以夺取政权、管理国家;民族精英可以为人民指明道路,就会有人追随他们。两场“革命”表明,只要精英没形成,就不能走上发展道路。国家领导人必须是爱国者。但是“革命”表明,吉尔吉斯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人。

如果问那些想要搞“革命”的人:“革命”之后怎么办?回答是:暂时还没想过。在2005年和2010年的时候也是如此。痛苦的实践表明:人们没有战略!两场“革命”表明,一个内心诚实的人,如果他的周围已经败坏,是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积极思想的。希望搞第三场“革命”的人们缺乏爱国主义感情和战略。因此必须形成民族精英,不是胆怯、无礼的,而是能够为国家发展奋斗的。

教训之五:没能从“革命”中吸取教训,这才是最大的教训。有言论认为,吉尔吉斯应该再来一次、甚至多次“革命”。例如,吉尔吉斯作协主席乔帮别克—阿贝凯耶夫(曾积极参加推翻阿卡耶夫的“革命”)接受访谈时被问及:现在传闻会爆发第三次“革命”,您认为吉尔吉斯还能再承受一次“革命”吗?此人回答:吉尔吉斯还能承受10次“革命”。别克纳扎罗夫上台时(阿卡耶夫政权时期,担任吉尔吉斯检察总长;2010年“四月革命”后,曾担任临时政府副总理)说过,吉尔吉斯再不能承受一次“革命”了。但吉尔吉斯还是承受住了。问题不在于发动“革命”,而在于将“革命”目标贯彻实施。吉尔吉斯并未发生真正的革命,而只是利用人民的不满夺取政权和政变。“革命”后,并未进行真正的改革,因此社会毫无变化,而生活更加贫困。现政权同样是利用人民的不满和流血夺取政权的。但3年来有什么改观?把所有的灾难归咎于阿卡耶夫和巴基耶夫。因此,民众的不满与日俱增。现在只是缺乏新领袖。如果出现一个新领袖,就会在一天内赶走现政权。现在是谁在号召屈服?就是马杜马罗夫、别克纳扎罗夫(原来的反对派领袖,现在的政府高官)。

吉尔吉斯的悲剧,是那些“革命”后上台的人并未履行承诺,推进重大改革,惩治贪腐,改善民生,而是重又成为贪腐之辈,又被新的“革命”推翻,从而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显然,连续发生“革命”事件使吉尔吉斯社会大伤元气,无法重建秩序,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也严重损害了该国的国际形象。由于政治不稳定、官员腐败,因而无法吸引外资和游客。世界银行称,腐败成为外商在该国经商的最大障碍。2011年统计表明,全世界180个国家中,吉尔吉斯的清廉程度排166名。“影子经济”占经济总量的60%以上(25亿美元到27亿美元)。而按照2012—2013年世界各国竞争力指数排名,吉尔吉斯在全球144个国家中排127名。该国财政部人士指出,这对于吉尔吉斯来说几乎是一份“死亡判决”。而如果再次爆发所谓“革命”,该国将继续沉沦,一蹶不振。

吉尔吉斯的反对派持续活跃。会不会爆发“革命”,完全系于吉尔吉斯国民的一念之间。为此,政府和人民应该凝聚共识,为国家体制的改善多做一些建设性工作,解决急迫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避免消极能量对国家造成损害。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55期,摘自2013年5月20日《学习时报》)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3)/吉尔吉斯社会对_革命_的反思.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7/16 16:47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