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内战国际化

化学武器一直是叙利亚乱局的一个谜团,也被称作是欧美动手与否的一根红线,可如今,化学武器真的在叙利亚出现了。

日前,叙利亚官方媒体“先发制人”,指认反对派武装在北部阿勒颇省发射携带化学物质的导弹,造成当地不少平民出现“窒息和中毒”的症状。反对派随即否认,反指政府军动用化学武器。

被逾越的红线

十年前,美英等国家指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简称WMD,化学武器的一种),并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重要借口。然而十年后,伊拉克境内并没有WMD现身,有的只是战争留下的创伤。

由于早前已有证据表明,叙利亚国内确实存在化学武器,因此长久以来,外界对叙利亚化学武器持续关注。一方面,担心其造成平民的大规模杀伤甚至留下巨大的后遗症,从而违反国际人道主义;另一方面,担心这些武器流入邻国黎巴嫩真主党和“基地”组织手中。

当然,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多次重申,使用化学武器是叙利亚冲突中“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有关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的报道首先来自叙利亚国家通讯社。这则报道称,“恐怖分子”(指叙反对派武装)在阿勒颇省阿萨尔镇发射了携带毒气弹头的火箭弹,还配上了受害者的照片。

叙反对派指挥官卡西姆随即回击,指责巴沙尔才是攻击凶手。反对派在阿勒颇的军事指挥官阿卜杜尔•贾巴尔自称看到了整个袭击过程。他表示,是政府战机从空中发动的袭击,爆炸产生了令人窒息的气体,一些受害者在反对派的医院里救治。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哪一方使用了化学武器,但外界的各种解读已经满天飞。化学武器专家哈米斯汉根据来自阿勒颇医院的视频判断,受害者的症状“不是神经毒剂或芥子气”所为。因为芥子气通过刺激皮肤使人失去能力,如果吸入,可造成永久伤害。沙林毒气是一种神经毒剂,吸入后肺部肌肉会受损,受害者窒息。目击者说,受害者呼吸困难,但皮肤未受伤。

路透社在阿勒颇的一名摄影师称,他目睹呼吸困难的人进入医院,“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这名摄影师声称,受害者对他说“街上的人呼吸困难,空气中弥漫着氯气的味道”。有分析指出,巴沙尔政权拥有氯气是可能的,而反对派不可能造出氯气,因为需要工业化流程,但后者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取。

美联社报道称,叙政府和反对派互相指控发生在反对派选出过渡政府“总理”几小时后,这表明双方争取国际支持进入新阶段。由于化学武器问题早已成为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角力的重中之重。双方都很清楚,如果对方被普遍指责使用了化学武器,必能大大增添自身的道义支持和国际援助。

“军事干预只是时间问题”

化学武器的出现可能成为西方进行军事干预或空袭的借口吗?在俄罗斯《观点报》看来,“军事干预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美联社也认为,去年美国一直高度戒备,时刻关注巴沙尔任何使用或转移化学武器的活动。同时,奥巴马已经规定了应对叙利亚冲突的一个严格条件:禁止使用化学武器。

与此同时,俄罗斯称有证据表明反对派使用了化学武器,进攻了政府占领的地区。这意味着大国之间开始对峙起来。来自美国方面的消息称,必要时北约军队按利比亚模式对叙采取行动。

这种喊打的言论在美国的政治圈有不少应和者。“国会鼓动对叙动武的战鼓隆隆。”美国广播公司近日以此为题说,共和党议员格雷姆和麦凯恩发表声明称,如果使用化学武器的报道属实,就意味着有人越过了总统划的红线,“采取行动吧,总统”。

“奥巴马到底有没有叙利亚规划?”《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分析说,奥巴马怕叙利亚武器落入“圣战”组织手中,但只有支持巴沙尔才能避免这种结局。而这种矛盾正是奥巴马叙利亚政策的核心问题。现在报应来了,没有避免的方法,只有遏制它。奥巴马只能武装反对派,奥巴马的犹豫让情况变糟。

对此,美国官方的表态要和缓许多,国务院发言人纽兰3月19日表示,政府正在调查巴沙尔使用化学武器的报道。美国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提醒,作出军事选择时必须小心。他说,6个月前他对叙反对派的认识“模糊,现在更加模糊了”。

英国外交部表示,如证实发生化学武器攻击,政府将“被迫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是否正确”。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仅表示“我们迄今尚未掌握任何可证实的线索”。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化学武器的使用将为支持叙利亚内战中任何一方的国家“加大了赌注”。不管真相如何,最新进展已经把叙利亚局势国际化。

当然,叙利亚面对的外部压力在逐步加大。欧盟内部正在围绕是否解除对叙利亚的武器禁运展开讨论。英国和法国多次提出,希望欧盟取消对叙武器禁运,并威胁说如果欧盟未能就此达成一致,英法两国将采取单独行动。

无论如何,有分析人士表示,使用军事手段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时刻很快将到来。

叙利亚僵局为何这么久

反对派既然不缺钱、不缺武器,何以两年打不破僵局?

首先,由于部族、教派等原因,叙利亚政府的“基本盘”-什叶派阿拉维派信徒依旧稳固,政府军核心也保持稳定。叙利亚政治、经济价值较大的几个省或多山、或居民点密布,政府军难以在这样的地域“清剿”反对派武装,后者同样难以在此取得决定性胜利,打成闷斗是情势必然。

其次,反对派矛盾重重,派系林立,“圣战者”在战场上实际担负起主力角色,而频频在外交、宣传、求援舞台上亮相的“叙利亚反对派和全国力量联盟(简称全国联盟)”和“叙利亚自由军”,反倒在真实战场上分量不重,后者对前者“组建过渡政府”,“整合全国反对派武装和地盘”的举措一直持轻蔑态度,在政治、军事各方面自行其是,内部如此南辕北辙,“速胜”只能是个梦。

卡梅伦和奥朗德宣称,全国联盟已承诺“不会将武器扩散给原教旨武装”,试图以此说服欧盟伙伴。必须注意到,在英、法一再抛出类似刺激性言论之际,美国却依旧谨言慎行,保持着“进两步退一步”的姿态,始终不肯松“直接军援”这个口。

而欧盟其它国家面对“逼宫”,也仅仅表示“一切可谈”,却依旧未将“直接军援”提上日程。在这种背景下,实力、财力均有限的英、法两国嘴上“激进”,实际行动未必如此之“愣”。

倘英、法以“确信武器不会流入‘圣战者’手中”为前提,或赢得欧盟“放行”,或索性“单干”,而那些军援最终落入“圣战者”之手,卡梅伦和奥朗德这两位在国内都不乏争议的领导人,可能会遇到更多政治麻烦,毕竟,“阿拉伯之春”已历时两年有余,不论欧美或其它各国社会,对这场运动的认识,都已不再如两年多前那般“单线条”了。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43期,摘自2013年4月5日《国防时报》)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2)/叙利亚内战国际化.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6/05 15:37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