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会成为印度的下一个梦魇吗

来源:环球网 作者:萨仏米 时间:2017-10-30

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我的个神啊》,讲述了一个带着研究人类目的来到地球的外星人PK,落入印度后的故事。他不小心丢掉了回家必备的遥控通讯装置,不得不踏上了寻觅之路。PK相信“神”可以帮助他找回自己的贴身之物,可没想到印度的“神”多得让他眼花缭乱。电影通过PK寻“神”的一系列经历,表现出了当下印度多民族及宗教信仰的存在现状。

不论你看没看过这部电影,来考考你,以下这幅影片截图中,四种民族服饰分别代表了哪个宗教(请注意问题,只看服饰猜民族)?

哈哈,答案来了!

没错,图中从左至右,这四个民族服饰分别代表了印度教、基督教、锡克教和耆那教。怎么样,你猜对了吗?

好了,逗一逗趣,学点小知识。今天的故事,便与包头巾的锡克教有关。

一、45公斤是什么概念

在印巴边境附近,克什米尔的南端,印度行政区划中有个邦(大概相当于我们的“省”)叫旁遮普邦。“旁遮普”的意思是“五河流域”,即印度河的5条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萨特莱杰河汇流处。旁遮普邦的面积不大,有5万平方公里左右,大概相当于三个北京市。邦首府是昌迪加尔,这个城市也挺有特点,它不仅同时是邻邦哈里亚纳邦的首府,而且并不归这两个邦中的任何一个管辖,而是作为印度的中央直辖区(大概相当于我们的“直辖市”)而存在。

旁遮普邦的主要人口为锡克人。锡克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即锡克教。在梵语里,锡克教徒(Sikh)的意思是“门徒”、“学生”,表达对本教信仰的忠诚之情。锡克教的创始人叫古鲁•那纳克,据说与中国的孔子、老子,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被称为“人类的十大宗师”之一,在印度影响非常大。

话说,那纳克生于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刹帝利种姓家庭,自小便被宗教深深吸引。在他28岁的一个清晨,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这一天,那纳克像往常一样到河流去洗涤和修行,但却突然失踪了。连续3天,大家怎样找都找不到他,便以为出了什么意外。但3天以后,那纳克带着那句“既没有印度教,也没有伊斯兰教”的名言,突然回来了!按人们的理解,他大概是与王阳明的“格竹”路子差不多,突然“顿悟”了。那纳克结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就这样创造了锡克教。

识别锡克人最显著的特征,或许就是他们头上的头巾了。上文图片中包蓝色头巾的,便是锡克教徒的经典造型。可能有人会奇怪,那个人包着蓝色头巾,为什么坊间对印度人的称呼,往往却是“红头阿三”(后简称“阿三”)呢?

这是因为,锡克教虽然要求教徒必须包上头巾,但是对头巾颜色并没有特定要求,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定。而“红头”的来源,是旧时中国上海英租界内的印度警察(多为英国人从英属印度殖民地调来)常常包着红色头巾——这些“红头阿三”便是中国人早期接触印度的印象,后来流传了下来。

记得新闻曾经报道过,一个年逾花甲、非常虔诚的锡克教徒阿凡达•辛格•茂尼,将自己的头巾长度增加到了645米,重量竟达45公斤,还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据报道,茂尼一次将头巾穿戴完毕,就需要花费6个小时之久。而且由于头巾的体积过于庞大,使他无法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只能骑摩托车代步。但茂尼并未觉得生活有丝毫不便,反而称“每次我戴上它时都感到很高兴。每次一层层的缠绕头巾,就好像是在建造一栋大楼”。

除了头巾,锡克教教义规定信徒需穿戴“5K”记号,即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其中,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的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而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穿短衣裤、佩短剑的情况开始少见,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另外,男性锡克教徒的名字需加上“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性教徒的名字加“考尔”(kaur),意为“公主”。比如,印度前任总理曼莫汉•辛格,就是锡克教徒。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宗教信仰,形成了锡克人坚定追求存在感的民族特性。早在莫卧儿王国时期,锡克人便是反对当局统治的一股强大力量,他们还曾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锡克帝国。后来,随着英国殖民者介入南亚,锡克帝国和英国之间展开两次战争,由于战争条件的各种不对称,以英国胜利、锡克帝国灭亡而告终。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暂时性的“失败”,并没有阻挡锡克人追求自我的步伐。接下来,平静过后的风雨,比以往时候来得更加猛烈…锡克人,又做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二、“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此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是这首《海阔天空》。

为什么呢?1947年印度独立后,旁遮普邦的印度教人数占了很大优势,锡克教人数只占全邦的三分之一左右。印度政府宣布,在该邦实行旁遮普语和印地语同时使用的政策。可以想象,在印度的“宗教熔炉”背景下,这对锡克教人民的感情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不行,必须重新起来表达诉求啊!

于是,锡克人提出了要求:建立一个讲自己语言的独立邦。1951年,锡克教政党阿卡利党(1920年成立)宣布,建立一个新邦,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但是,印度政府开始担心了,作为一个“倒三角”形的国家,有两个“角”本来就不太平,加上旁遮普邦的位置紧邻印巴边境…他们会不会有一天“离家出走”呢?最后,他们给出了自己思考之后的答案:不行!

锡克人的怒火又被点燃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做了一个新的决定:从阿姆利则出发,步行到德里去游行!BTW,阿姆利则,是旁遮普邦的一个城市,有锡克教最大寺庙“金庙”(下文对“金庙”将有详述)。但结果并不是很尽如他意,印度政府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镇压,光是被逮捕的人数就达到了2万以上。锡克人怎么会不更加“恨”印度政府呢?然而,虽然再次遭受失败,锡克人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就这样在斗争中又度过了十几年。

直到1966年,锡克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时印度的总理是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这个女人,就这样与锡克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别笑,这位被称为“印度铁娘子”的女总理,是真的被锡克人掏空了(直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文有述)。她最终死在了自己的锡克教卫兵的枪口下。据说,当时有人提醒她,应该对锡克卫兵采取隔离措施,但英并未当回事。所以后来有人不留情面地评价,这也许是“尼赫鲁式自大”的一种变相表现吧。

不过在此之前,英迪拉•甘地确实对锡克人做了一些实际的让步。比如,她同意了锡克人独立建邦的要求,从此,以前的旁遮普邦被一分为三,即锡克教徒的新旁遮普,还有印度教徒的哈里亚纳、喜马偕尔两个邦。自此,锡克人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现在看来,锡克人应该解甲归田了吗?不,他们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反而一步步加大了对自己理想的追逐力度。70年代初期,阿卡利党先是提出了建立“大语言邦”的诉求,即除了国防、外交、货币、交通等大权外,旁遮普人应该享有更大的自治权。

印度政府没有想到,自己的退让换回了这样一个结果。怎么办?为了打击阿卡利党在旁遮普邦的影响,避免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英迪拉•甘地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当时的旁遮普邦,除了正统的阿卡利党,还有一部分更加激进的锡克人从中分离出来,已经在蠢蠢欲动。英便试图通过对这些极端势力的支持,打压阿卡利党的势力存在。用中国话说,她的想法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万万没想到,到70年代末,这些被支持的锡克教徒,提出了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卡利斯坦国”的要求。他们所设想的国家,涵盖了当今包括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古吉拉特邦等多个地区。

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吗?

可以说,80年代成为了旁遮普地区最动荡的时期,事情仿佛向着越来越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开来。在这一时期,旁遮普邦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和骚乱,锡克人之间、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之间,旁遮普邦地方政府和印度中央政府之间…..一切都处在极为混乱的状态。直到1983年10月,英迪拉•甘地无奈之下,宣布解散旁遮普邦,实行中央直接治理的措施。但这又怎能阻挡锡克人的脚步呢?1984年6月,锡克人发起了印度独立以来几乎最大的反抗运动,这就是著名的“金庙事件”

上文我们提到过,金庙位于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后来,随着锡克教激进势力的发展,金庙更成了这些教徒的聚居地。1984年6月2日,英迪拉•甘地宣布出兵旁遮普邦,对金庙及其他40多个庙宇进行围攻,占领了金庙,称为“蓝星行动”。结果是,印度政府将锡克教激进派领袖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及其追随者等1000多人也被打死,温和派也有7000多人被逮捕。

“金庙事件”看似是印度政府的胜利,但他们的损失也太大了。同年10月,“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被刺杀身亡了……

在此之后,印度政府不得不开始采取缓兵之计。英遇刺后,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继任,开始对锡克人采取了较为怀柔的措施,旁遮普邦的分离主义运动看似开始趋于缓和。

那么,这能够缓和印度政府与锡克人之间的矛盾吗?下一步,旁遮普邦将何去何从?

三、印度版图会变小吗

不得不承认,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旁遮普邦的骚乱确实有所缓和。一方面,拉上台后,把解决旁遮普问题提上了主要议事日程,先是与阿卡利党谈判,结果双方达成了十一点协议,得到了大部分锡克人的支持。并且,拉吉夫重新给了阿卡利党在旁遮普邦的执政机会,这对平息长达三年之久的旁遮普邦骚乱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社会不稳定时期,锡克人也需要恢复经济、休养生息,加上到90年代时,印度政府取消了中央直接治理的措施,给阿卡利党和整个旁遮普邦带来了更加稳定的社会局面。

然而,拉吉夫•甘地再一次低估了锡克人的意愿。

由于拉吉夫•甘地将对旁邦治理重点放在阿卡利党身上,却对锡克教的激进势力严重低估了。长久以来,这些人建一个独立的“卡里斯坦国”的梦从来没碎过,一直在向着这个方向行进。在目标未达成之前,他们并没有因为暂时宽松的政治环境而放弃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印度领导人也许没有仔细读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理解隐性因素可能对旁邦产生的深层影响。

在这门经典学科中,有一句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对政治发展有着决定作用。那么,旁遮普邦的经济发展如何?这对它的政治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这就要讲到印度的“绿色革命”了。起始于上世纪六、七时年代的印度绿色革命,在其经济史上无疑是极为浓重的一笔。绿色革命,大意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生产技术改良措施,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农业技术改革。而旁遮普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记得“五河流域”吧)和锡克人独立进取的精神,使以农业为主的旁遮普邦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就这样,农业大省旁遮普邦,有了“印度粮仓”的称号。

听起来一切都不错。不过,如果没有新的转折,那就不符合印度政府的“一贯作为”了。

这次的主角,是印度现任总理莫迪。

莫迪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定位是怎样的?自上台以来,他为实现自己设想的印度“大国梦”,强力推行“印度制造”,加大国家的工业化力度,把重点投资都主要放在了工业领域,对农业的关注度并不高。现在看来,莫迪不仅在工业发展上并不稳定(据印度官方2017年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制造业部门增长从去年同期增幅10.7%跌至1.2%,创下自2014年一季度以来的最差记录),还被封了个“反农”的称号。

没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印度的经济现代化能够走到什么程度?随着莫迪大刀阔斧的改革,2016年初,农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已下降到18%左右。但在全国的就业人口比重中,却高达60%以上。不论愿不愿意承认,印度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它的决策机构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你是锡克人,你怎么想?我们脸朝黄土背对天,辛辛苦苦种下粮食,做你们的“大后方”,却得不到重视和扶持?在这样被“边缘化”的条件下,我们大胆想象一下,锡克人会不会有一天又不干了?你不管我,我还管你干什么?

如果你认为这个逻辑力度还是不够强的话,那么我再问一句,你知道旁遮普邦还有一个同名同姓的“兄弟”吗?

讲真,在我们的“巴铁”——巴基斯坦的东北部,有一个省也叫做旁遮普省。这个旁遮普省,是巴的“超级大省”,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可占巴基斯坦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旁遮普省是巴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也是经济最发达的省份。

这两个重名的“兄弟”关系怎么样?还记得前段时间报道的“印巴边境降旗仪式”吗?印度在印巴边境的旁遮普邦竖起了一根高达百米的国旗杆。作为回应,巴基斯坦方面也竖起了一根国旗杆,不过比印度方面的还要高十几米。于是答案来了,这不就是典型的较劲么?

如果你对世界史感兴趣,就会知道这是印巴分治的又一结果。在印巴独立以前,旁遮普地区的三块宗教势力: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就冲突不断。到印巴分治时,穆斯林联盟希望把西旁遮普地区划归巴基斯坦,当时就遭到了阿卡利党的强烈反对。而在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中,原来的旁遮普地区终于被一分为二,信仰伊斯兰教的归巴基斯坦所有,信仰印度教和锡克教的归印度所有。这就是旁遮普的“前世之谜”。

说到这个程度,我们再设想一下,同宗同源的两个旁遮普,巴基斯坦一边,经济发展不断向好,而印度一边越来越黯然失色,这符合印度政府对本身南亚政策的判断和预期吗?印度这个“薄脸人”,能忍吗?

再进一步说,如果两个旁遮普的经济形势愈加向着两极化方向发展,难道真的不会发生跨境逃离事件,亦或“大鱼吞小鱼”的情况吗?加上紧邻印巴武装冲突的多发地带克什米尔,旁遮普邦真的不会像其东北部独立运动一样,成为印度政府的下一个梦魇吗?(文/萨仏米)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20956.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