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建国初期乃至上世纪60年代中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大都能对亲属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不开绿灯,不走“后门”,有很多动人事迹,在今天许多 人听来如同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是我们需要反思:现在某些人是否太“善于用权”了呢?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声誉、党风与社会风气,是否正因为某些人太“善 于用权”而遭到了破坏?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
周恩来一向注意修身齐家,为了堵住后门,他为亲属制订了“十条家规”,详尽又细致,即: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 买饭菜;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说出与总 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十条家规”既是周恩来对亲属的具体要求,更是严格自律的真实写照。周恩来虽无子女,却有不少视如己出的 侄子、侄女,而他从不利用职权为这些晚辈谋取私利,有时甚至合理的照顾也不接受。
1968年,周总理最疼爱的侄女周秉建到内蒙古插队。临走时,周总理亲切地握着侄女的手说:“你到内蒙古牧区去,一定要和蒙古族的同志搞好团结,虚心向他 们学习,做贫下中牧的好儿女。”到草原后,秉建牢记伯伯的教导,吃苦耐劳,很快得到了群众的信任。1970年冬天,她报名应征入伍,得到了批准。1971 年元旦那天,秉建穿着军装高高兴兴地去见伯伯和伯母。不料,-进门,周恩来就冲着她说:“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上去,你不是说内蒙古天地广阔 吗?”他见孩子有些想不通,又亲切而严肃地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这么多人里面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秉建想 通后,经部队领导同意,重新回到了草原。后来她又被推荐上了大学,周恩来坚持让她学蒙文,毕业后继续回草原为牧民服务,长期在那里扎根。
毛泽东在文史馆“碰壁”
解放初,为照顾柳直荀烈士遗孀李淑一的生活,有人请求毛泽东将李荐到北京文史馆当馆员。毛在1954年3月2日就此事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李 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凡人,没有录取,未便 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这事已过去近半个世纪,至今读来仍耐人寻味。
按理,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是有条件进入文史馆工作的。柳直荀既有大功于革命,又遗厚谊于领袖。遗孀李淑一也是巾帼英雄,含辛茹苦支持革命,且教授国语 多年,能诗善文,又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深为毛泽东所敬重。然而,即便对如此有功、有谊、有才的人物,毛泽东考虑到文史馆“资格颇严”,还是踌躇再三,宁 肯以自己的稿费相助。毛泽东此举,在当时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谁也不以为怪。更难能可贵的是,文史馆居然“连拒数人”,而毛泽东并未因此感到有什么不妥,反 而感到“未便再荐”。绝不因私谊而废公事,绝不因感情而弃原则,这曾是共产党人的好传统。
朱老总的“使不得”
朱德元帅德高望重,不徇私情,治家很严,决不允许亲属搞特殊化。
正如他在抗战时期的一封家信中所说:“那些希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 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我为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为此,他把独生 子朱琦召到延安,并把儿子送上前线。朱琦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被打伤了腿,留下了残疾。解放后,有一次朱琦和朱德去看戏,戏演完后,朱琦因腿有残疾不方 便,想和朱德一起坐车,就先上了车。朱德发现后,立即要求他下车。朱琦这才明白过来,马上承认错误,保证以后不再搞特殊。
1961年夏,为响应号召,朱德带头把侄子送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锻炼,“江西共大”条件异常艰苦。1963年初,朱老总路过江西时,看到25岁的侄子 个子才1.5米出头,体重不足40公斤,还得了一次血吸虫病,虽说非常心痛,但在侄子毕业分配问题上,朱老总明确表示:第一留在江西,扎根江西;第二不能 直接进机关当干部,先下到生产第一线去锻炼。
朱德老家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把他调到北京,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作为适龄青年参了军,几年后,临近复员时请求朱 德帮他在北京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 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
朱德的孙子朱和平说:“爷爷生前对我们要求很严,他多次说,我的这些生活待遇是党和国家给我的,你们不应该享受。我们家前前后后一共有两个账本,按照每个 月每笔开支,详细记录了家里全部的经济活动……每花一分钱、吃一顿饭、办一件事情,包括买一块肥皂、到大会堂喝一杯茶……每笔开支都是非常清楚的。”(本 网有删节)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8期,摘自2012年第12期《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