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归还沙特两座「宝岛」背后的百年之争

来源:中东研究通讯 作者:王惠 时间:2017-07-02

据《纽约时报》6月24日报道,埃及政府发表声明称,总统塞西已于24日正式批准埃及与沙特两国海上边界划定协议,埃及议会以多数票通过了这一协议。根据该协议,两国之间富有争议的蒂朗岛和赛纳菲尔岛的主权归属沙特。

环岛.jpg

「还岛」涉及的两座岛屿——蒂朗岛和赛纳菲尔岛

来源:Business insider

去年4月,沙特国王萨勒曼访埃时与埃方签署了一系列价值200多亿美元的投资合同,与此同时,埃及总统塞西宣布已决定将上述两岛移交给沙特。埃沙两国的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是一场「利益交换」,该声明一经发布就在埃及国内激起了强烈抗议。

环岛一.jpg

埃及总统塞西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来源:The Guardian

去年6月,埃及高级行政法院曾裁决该协议无效,埃及政府后又提起上诉,今年1月,埃及最高行政法院驳回政府上诉。然而,今年4月,开罗紧急事务法院不顾民众的强烈抗议,推翻了最高行政法院的裁决,支持埃及两岛「「归还」沙特。

蒂赛二岛概况

蒂赛二岛扼守亚喀巴湾进入红海的通道,其战略位置倍受瞩目。亚喀巴湾,也称埃拉特湾,位于红海北端的西奈半岛以东,其海岸线分属四国:埃及、以色列、约旦和沙特。

其中,蒂朗岛位于蒂朗海峡入口处,据蒂朗海峡最狭窄的区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赛纳菲尔岛面积约33平方公里,两岛相距仅4公里。众所周知,蒂朗海峡是以色列从亚喀巴湾进入红海的唯一通道。

环岛二.jpg

红海的蒂赛二岛(照片中前景为蒂朗岛、后景为赛纳菲尔岛。来源:NYTimes

蒂朗岛的重要战略位置使其一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56年及1967-1982年,该岛被以色列短暂占领,岛上无人定居,后来仅驻扎有埃及军事人员及1979年设立的为监督埃以和平条约执行情况的西奈多国部队观察员团(MFO)。

此外,蒂朗岛还是埃及最著名的潜水胜地——穆罕默德角国家公园(Ras Muhammad National Park)的一部分,该公园是世界上最好的潜水区域之一,总面积为480平方公里,1989年成为埃及首个国家公园。蒂赛二岛蕴藏着丰富的珊瑚礁资源、海洋动物资源及矿物资源,堪称埃及的「宝岛」。

岛屿归属问题的百年之争

据埃及官方称,蒂赛二岛归属沙特的决定是双方在过去六年谈判后达成的,但实际上关于这两座岛屿的归属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两岛可谓数次易手,除埃及和沙特两个中东大国外,它还牵动着地缘政治博弈的神经,这其中不乏美国、苏联、英、法、以色列等国的插手。

1906年,奥斯曼帝国认可两岛属于埃及领土的一部分。1923年,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在英国的主导下,沙特将两岛据为己有,直至40年代末。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由于蒂朗岛控制着进入红海的海上战略要道而引起大国关注。彼时,沙特国王与埃及国王达成协议,沙特请求由埃及海军负责实际管辖两岛,以应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1951年,埃及法鲁克国王下令埃军封锁以色列进入红海的蒂朗海峡。1956年,英法支持以色列入侵埃及,以色列占领了蒂赛二岛并企图控制海上咽喉要道,以确保其埃拉特港口的顺畅通航。但当时由于苏联和美国的施压,以、英、法三国后续皆从上述岛屿撤军。

根据各方达成的撤军协定,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岛上部署军事力量,以监督并确保以色列能够顺利进出蒂朗海峡。尽管如此,美国和以色列一直担心埃及未来还会封锁海峡。此后,蒂赛二岛处于埃及的实际管辖和控制之下。

埃及总统塞西在宣布「归还」沙特两岛后在电视讲话中称:「领土不是可交易物,应物归原主。」这一论调也被国内民众广为诟病。在历史上,沙特首度宣称对两岛拥有主权是在1957年沙特国王访美时提出的,当时美国对沙特的这一利益诉求表示支持。

1967年,在「六日战争」期间,埃及曾呼吁联合国维和部队从两岛及西奈半岛撤军,纳赛尔总统在其公开演讲中重申了埃及对两岛的主权。但「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及两岛。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和以色列对以色列顺畅通行蒂朗海峡的担忧,但同时也将美国此前对沙特在两岛主权问题上的支持化为空谈。

为了夺取被以军占领的领土,从1967年7月到1973年9月,埃及与以色列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消耗战」。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埃及夺回了西奈半岛的小部分领土,后与以方展开和平谈判。

1967年8月,美国驻沙特大使要求沙特费萨尔国王发表声明,承诺如两岛处于沙特控制之下,沙特须保证以色列进入红海的通道畅通。1968年初,沙特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一封姗姗来迟的承诺函,表示同意美国提出的要求,并再次要求获得两岛主权。

1978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埃以达成《戴维营协议》,以色列同意归还埃及的西奈半岛及蒂赛二岛。1982年,根据《戴维营协议》,以色列从西奈半岛及蒂朗岛全部撤军后,美军在此部署军事安全力量以确保以色列的顺畅通行。

环岛三.jpg

《戴维营协议》三方:埃及总统萨达特、美国总统卡特、以色列总理贝京

来源:weebly.com

1990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颁布第27号法令,为埃及在地中海、红海的领海设定了海岸基线,并在联合国公布了该法令内容。埃及在领海坐标测量中设定了109个网格,网格规定使用海岸线上的最低点而非最高点测量其领海。此举意味着埃及自愿放弃对两岛的主权,拱手将之「划定」给沙特。

2010年,沙特向联合国提交了其单方面认定的波斯湾和红海海岸基线方案,其中包括蒂赛二岛。根据国际法规定,在此情形下沿岸国家可在30日内提出异议,此时阿联酋明确站出来反对沙特拟定的基线方案。

2010年3月,埃及向联合国发出了一封同意沙特单方面划定海岸基线的信函。因此,不难看出,2016年4月沙特国王萨勒曼访埃时双方达成的「还岛」协议绝非一项权宜之计,而是酝酿良久的。

以色列的反应

埃沙的「还岛」交易对于将蒂朗海峡通行权视为生命线的以色列来说作何反应呢?据《以色列时报》报道,在埃沙双方达成协议前,沙特已向以色列做过书面保证,表示其将遵守以色列顺畅穿行蒂朗海峡的权利。

据悉,埃沙双方协议达成前,涉及到两岛归属的四个利益攸关方——埃及、沙特、以色列以及以色列的保护伞——美国已预先达成了四方协议。

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 亚阿隆称,「根据1979年以色列和埃及达成的和平协定附件,我们四方已达成一项协议,由沙特代替埃及负责管控这两座岛屿。」根据该协定的附件,以色列拥有在蒂朗海峡的自由航行权,同时只允许联合国军事人员及埃及民警在岛上驻扎。

然而,「还岛」是否意味着沙特和以色列的「敌对国」关系在改善呢?对此,沙特外长正式回应称,「沙特和以色列之间不会因岛屿事宜而建立直接关系」。尽管如此,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沙特和以色列已被纳入到同一个问题的协商框架内,而且沙特向以色列发出的书面保证本身就是一种善意的举动。

尽管沙特和以色列仍保持着「敌对」状态,但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却是公开的秘密。沙特希望在中东构建遏制和打压伊朗的联盟,在这一点上它与以色列存在共同利益。

埃及的利益交换

经历了「阿拉伯之春」以来的持续动荡,埃及经济已不堪重负。据IMF经济报告显示,埃及GDP从2011年以来持续几年在2%左右徘徊,尽管近年来有所增长,但仍低于埃及政府设定的5%的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受叙利亚战争、「伊斯兰国」恐怖主义活动、国际油价低迷以及财政紧缩政策等影响,埃及的经济损失数额庞大,出口依然疲软,高度通胀仍是经济面临的严重挑战,此外,国内财政赤字也有明显恶化的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塞西总统的「还岛」之举旨在寻求沙特200多亿美元的投资。在去年萨勒曼访沙期间,双方签署了8项双边协议、6份战略备忘录以及3个合作项目,涉及教育、医疗、农业、电力等多个领域。

对于埃沙两国来说,财政赤字高企的沙特希望得到埃及的支持,埃及的稳定是阿拉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而埃及也需要沙特的援助和投资以恢复国内经济。但沙特可以利用手中的筹码向埃及施压。例如去年秋天,沙特单方面叫停了萨勒曼访埃期间达成的石油协议,并称230亿美元的援助协议将无限期停止,以此向埃及施压。

除此之外,两国还决定共同建造一座红海跨海大桥,以推动两国的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萨勒曼表示:「这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将把亚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连接起来,两个大陆的贸易往来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实际上,这座跨海大桥也要越过蒂朗岛。因此,很显然,「还岛」协议的达成也将促进这项历史性工程的顺利建设。

然而,经济利益的背后也是有政治和安全代价的。比如,根据《戴维营协议》的规定,蒂朗海峡须向所有航运开放。但这仅指和平时期针对「善意航运」的全面开放。

倘使蒂朗海峡仍处于埃及控制下,埃及在战争时期可将之封锁,或者在其认定某些航运为「敌意航运」时也可实施封锁。然而,倘若两座岛屿归属沙特,岛屿之间及其与埃及之间的海峡就将成为「国际公海」,而非「埃及的领海」,如此一来埃及西奈半岛的沿岸地区很容易就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进而陷入安全险境。

近年来,沙特已为埃及提供了超过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从发展大局来看,塞西的确需与沙特修好关系。此次「还岛」是埃、沙、美、以四方领袖一致同意的结果,因此短期内不会触发大规模的利益冲突。

然而,于埃及而言,经年累月的政治动荡、捉襟见肘的经济困境已使民众怨声载道。而「还岛」之举无疑助长了他们的忿恨之情,他们眼中的「卖国割地」行为必将把埃及政府进一步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18850.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