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近期美国声称是为了应对恐怖组织威胁才决定201 3年在非洲35国部署军队时,美国要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各个角落的野心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有分析称,隔了一个浩瀚海洋的美国大兵,现在要跑到非洲驻军, “反恐”或许只是幌子,真正目的恐怕是要剑指中国。实际上,现如今美国之所以能在一些国家频繁亮剑,依靠的不仅仅是其一流的军事投放能力,更是其在全球各 区域布下的军事基地网络。那么,美国的军力触角究竟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伸展的呢?
利益决定了美军基地的分布
据美媒近日报道,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美国将在非洲35个国家部署军队,应对当地极端组织日益增长的威胁。对此,外界分析认为,这是因为美国深知现在介入非洲无法在经济上取代中国。所以只能利用军事力量这一“硬实力”来对抗中国的经济“软实力”。
事实上,这并不是个例。美军如今在全球有多少军事基地?说法不一。此前有关《美国重组驻拉美军力》一文提到,美国在全球基地总数达800处(有专家指出, 除此之外,美军在海外还有数百个秘密基地),遍及六大洲(南极洲除外)、四大洋,辐射数十个国家。这些基地依据驻军规模由大到小被区分为四个类别,即“战 斗力根据地”、“主要作战基地”、“前沿作战据点”和“合作安全地点”,约40万军人驻扎或轮番部署其上。
若将五角大楼公布的军事基地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不难发现美全球基地分布呈巨大的“平躺S形”。“平躺S形”东端从拉美摆出,经过本土的加厚加重,由北部的 阿拉斯加基地群转向联结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由此一路南下,循东南亚至澳大利亚、新加坡,最后在印度洋美国唯一据点迪戈加西亚处发生偏转,向北经中东、北 非,逶迤延伸至南欧、西欧、北欧。若单看欧亚大陆,这一布局则简化为“V”字形,一条由阿拉斯加而下,一条由北欧而下,会于“V”形底端迪戈加西亚。
另外,在这些基地中,德国235处,日本123处,韩国87处。从地缘上来看,欧洲仍然是美国除本土外拥有最密集军事基地群的地区。
发动战争成了主要谋取方式
美国为什么可以在别国设立海外基地?美国扩张海外领地及军事基地已有百年历程,总括其要,不外就是枪炮威逼和金钱利诱:但其形式多变、方法多样,亦有许多值得深思之处。而且,美军海外基地的谋取与美国的“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和平拓展”密不可分。
在海外扩张期间,比如朝鲜战争中,美军打着联合国旗号介入。战争结束后,美国人却不走了。直至今日,美军在韩国保持了108处军事基地和设施。1989年 12月,美军武力占领巴拿马,战后就把1.3万人的军队留在巴拿马运河区,牢牢控制这一沟通两大洋、连接南北美洲的战略要枢。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在伊境 内一度建有500多处军事基地。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在阿境内设立了400多个军事基地和军用设施。至今,仍有大型军事基地6个(一说7个),以及数十个 前沿基地。
美军到处打仗。既然是在别人的领土上打仗,少不了就要“借路”,“借路”也成为美军在海外谋取基地的“好办法”。第一次海湾战争前夕,美国乘势在伊拉克周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等六国建立了军事基地,将沙特变为其在中东的屯兵重地。
以“朋友”之名隐藏暴力手段
“朋友”多了路好走。美国向来重视利用盟国的力量,包括相互间共享军事基地和军用设施。原因很简单:它是老大,大家共同维持的是它所主导的世界霸权。
从1947年至1951年,美国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或多边军事协定,包括与拉美十八国签订的“美洲国家互助条约”,同加拿大、比利时、法国等 12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澳新条约”、“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巴格达条约”等。
凭此,美国在诸协约国驻军数十万,修建了大量基地,包括防御导弹基地和核导弹基地。美、英两国还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签署一项秘密协议,授权美国将迪戈加西亚岛(英属印度洋领地的一部分)开发成为军事基地,该岛目前已成为美军在印度洋上的最重要海空军基地和战略据点。
北约的建立不仅使美国轻易取得在任一成员国境内驻军的权力,还能遵照“内部机构”大纲的方式由这些国家分担军事基地的建筑费用。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北约联 盟的军事基地在各方面的配置都已相当完备,目前正计划由欧洲现有的11个基地向“危险区域”进一步扩展,加速其支援作战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2003年,美国将菲律宾、泰国列为其非北约盟国,与之建立特殊的安全保障关系,取得在两国储存军事装备和临时使用军事基地及设施的特权。在欧洲,美国积极寻求在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不断扩大北约战略纵深。
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表明了美国要让人们从肉眼到心理上都能感觉到美国的存在,正是通过直接设立基地或签订军事合作协议,美国这个仅存的超级强权维持了遍及全球的海外军事存在,得以不断推行独霸全球的帝国扩张计划。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1期,综合《当代生活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