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混合战争引发的“蝴蝶效应”

—— 以俄罗斯出兵叙利亚为例

时间:2017-06-08 11:03    来源: 国防参考    作者: 张煌 

混合战争并不追求大面积的传统军事打击,而是以小规模军事打击,引发类似“蝴蝶效应”的叠加效果。近两年来,俄罗斯出兵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为我们认识混合战争机理及其引发的“蝴蝶效应”提供了典型范例。

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2005年曾与弗兰克·霍夫曼在《海军杂志》上撰文,基于对全球化安全形势判断和新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分析,提出“混合战争”理论,指出现代战争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小规模的非正规战争”日益取代传统的“大规模正规战争”,成为主流的作战样式,军事领域与非军事领域的作战手段深度融合。

混合战争并不追求大面积的传统军事打击,而是以小规模军事打击,引发类似“蝴蝶效应”的叠加效果。近两年来,俄罗斯出兵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为我们认识混合战争机理及其引发的“蝴蝶效应”提供了典型范例。

混合战争“蝴蝶效应”的酝酿

“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其行为表现为随机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混合战争的发起阶段,依靠小型军事行动引发“蝴蝶效应”,必须高度关注酝酿“蝴蝶效应”的环境设计。

锁定“奇异吸引子”。混沌理论表明,混沌系统中存在“平庸吸引子”和“奇异吸引子”两类不同的吸引子。“奇异吸引子”具有复杂的拉伸、扭曲结构,不仅是混沌系统中一种无序化的运动形态,而且也是系统不稳定性的集中体现。

由混合战争引发的“蝴蝶效应”—— 以俄罗斯出兵叙利亚为例

在纷繁复杂的叙利亚乱局中,锁定“奇异吸引子”,就可以找到混合战争力量施放的焦点。在俄罗斯出兵之前,叙利亚战争不仅牵涉多个国家参战,还有为数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其中。俄罗斯通过缜密的形势分析,认定“伊斯兰国”恐怖组织是叙利亚境内不稳定格局的集中体现,其组织特性与“奇异吸引子”具有诸多相似性:

一是具有极端性,“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宣扬“圣战”思想,鼓吹建立全球性的“哈里发国”;

二是冲突性,“伊斯兰国”采取暴力手段实现政治理想,频繁制造自杀式爆炸、屠杀平民等恐怖袭击事件;

三是排他性,“伊斯兰国”与叙利亚境内其他军事力量之间存在普遍的排斥与对抗关系,且遭到美国、英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和欧盟、北约等地区组织的联合打击。

设置初始条件。在混沌系统中,“奇异吸引子”的运动对于初始条件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在初始值上的微不足道的差异,就会导致运动轨道的截然不同。俄罗斯为打击“伊斯兰国”恐怖组织,介入叙利亚安全事务,必须首先设置支持其军事介入的初始条件。

一方面是国内外舆论的支持。从2015年9月开始,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就密集播报“伊斯兰国”的反人类罪行。同时,俄罗斯官方积极对外舆论宣传,在接受俄罗斯官方报纸专访时普京向国际社会郑重申明,“俄罗斯不需要别人的领土和别人的自然资源”,意在消解出兵叙利亚的国际舆论压力。

另一方面是在法律上确保程序正义。为确保俄罗斯出兵叙利亚的合法性,俄罗斯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程序的合法性。先是由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向俄罗斯领导层发出的书面请求,接下来召开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再由总统向国际社会发布对伊斯兰国的宣战公告,从接受请求到实施行动,俄政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公正、合理、合法。

输入微小扰动。“蝴蝶效应”的初始涵义,就是指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逐渐放大到输出端。俄罗斯政府发起混合战争,就是利用微型化的军事行动,首先给叙利亚局势带来微小“扰动”。

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微型化,主要体现之一为:对象之微。俄军军事打击表现出少有的审慎、克制以及鲜明的选择性,不与美军发生正面冲突,也不打击其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武装,而是主要针对IS恐怖组织。

体现之二为:力量之微。俄军没有在叙利亚地面战场投入一兵一卒,只动用了海上与空中精确打击力量,这是一次典型的“非接触”作战。

体现之三为 :范围之微。俄军严格限定打击范围,只对伊斯兰国的司令部、通信枢纽、能源仓库、武装据点以及恐怖分子的训练营等目标实施精确打击,避免平民和民用目标的损失。

混合战争“蝴蝶效应”的强化

集聚“正反馈”是强化“蝴蝶效应”的唯一路径。反馈体现了混沌与秩序之间的一种张力,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负反馈导致输出发挥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缩小,系统趋于稳定;正反馈使输出发挥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导致系统振荡。当正反馈能量急剧增长时,系统振荡的规模和强度发生指数级增长,导致发生“蝴蝶效应”。

在以小型化军事力量开启“蝴蝶效应”后,俄罗斯政府和军方运用多维度、混合手段强化混合战争效果。为了持续取得“正反馈”,俄罗斯采取军事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的战略,快速派遣小规模精确打击力量。同时,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展开广泛的舆论战、心理战和外交战,不断强化系统的“振荡”。

由混合战争引发的“蝴蝶效应”—— 以俄罗斯出兵叙利亚为例

代理人战争配合精确打击。俄军对“伊斯兰国”关键目标的空中打击,受制于目标数量,其影响力相对有限。然而,通过与叙利亚政府军的地面进攻相互配合,俄军事行动的影响力与与日俱增。在俄军精确打击支持下,叙政府军在南方沿海地区稳住阵脚,将“伊斯兰国”武装压制在几个孤立的区域,巩固了亲俄政权的统治,提升了俄罗斯对叙利亚局势的控制力。

舆论战、心理战渲染军事震慑力。“蝴蝶效应”的强化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空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并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为传播、分享信息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舆论战和心理战手段运用提供便利条件。

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后,俄军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一直是震慑恐怖组织的重要手段。为迅速向外界扩大震慑力,俄军对外公布里海分舰队发射远程巡航导弹的视频,高调展示其远程打击能力和战略威慑能力,不仅令“伊斯兰国”恐怖分子闻风丧胆,也有助于塑造俄军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

反恐外交赢取国际支持。叙利亚是国际政治力量博弈的重要舞台,叙利亚问题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宗教、反恐治理、地缘政治等多方面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俄罗斯在叙利亚反恐取得成效,获得包括叙政府在内多数力量支持,为将支持力扩展至国际社会,俄政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行动,利用反恐为纽带,与欧盟、中国、美国在内的国际重要政治力量达成积极共识。

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访时表示:“只有吸纳‘所有关键玩家’参与的政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叙利亚的和平。”这句话表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合作愿意。

混合战争“蝴蝶效应”的释放

正反馈作用的不断强化,扩大对系统的干扰,混沌系统内部的振荡持续放大,造成系统失稳。当汇聚的能量达到并突破临界点后,必然引发“蝴蝶效应”的释放,进而演变为改变系统结构的一场革命性风暴。

俄罗斯利用微小的军事行动,采用多元化的混合手段,构建由其主导叙利亚局势的行动者网络,不断吸引、汇聚各方行动者的力量,通过能量集聚、行动协同和强化正向反馈,俄罗斯对于叙利亚的混合战争,由最初的微型军事打击,发展为牵涉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维度的风暴,爆发出超强的影响力与变革力。

打破利益格局。叙利亚危机自2011年3月爆发,在俄罗斯出兵之前,叙利亚反对派借助欧美外力和联合国化武制裁,在与叙利亚政府军的对抗中占据上风。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乘虚而入,在叙利亚占据大量城镇和战略资源。在国际社会,美国和北约力量掌控划分叙利亚利益格局的话语权。

俄罗斯通过给叙利亚局势持续施加不稳定的“正反馈”,加剧叙利亚的权力生态系统向着偏离初始状态的方向发展。这种偏离活动的发生与持续,会加速瓦解叙利亚国内原来的利益格局,由旧稳态发展成新稳态。

出兵叙利亚,俄罗斯不仅巩固其在叙境内的既得利益,而且日益挑战美国对于利益分配的话语权,逐渐以主导方的姿态,推动叙利亚停火协议、人道主义援助及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

由混合战争引发的“蝴蝶效应”—— 以俄罗斯出兵叙利亚为例

引发连锁反应。在混沌系统中,“蝴蝶效应”的作用具有迭代性。上一次产生的结果,可能成为引发下一次“蝴蝶效应”的初始值,进而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作为当前中东各种矛盾的汇集点和各种势力的“角斗场”,俄罗斯强势介入叙利亚,必然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

一方面是国际反恐与国内维稳的连锁反应。俄罗斯南部靠近中东地区,恐怖组织极其猖獗,且与基地组织分支及“伊斯兰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军出兵叙利亚反恐,斩断了“伊斯兰国”与俄罗斯境内恐怖分子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叙利亚格局与整个中东局势的连锁反应。伴随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其在叙利亚问题乃至处理中东事务上的话语权与日俱增。

俄罗斯试图牵头组建由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国组成的“中东反恐联盟”,从而将政治力量触手覆盖中东腹地,以挑战当前美国主导中东事务的国际秩序,伴随多维力量进入“动荡弧”,可能将风暴带至更深漩涡。

实现多重目的。“蝴蝶效应”的作用环境是混乱、无序的混沌系统。“蝴蝶效应”的实现,在于对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充分利用,并以小的输入带来大的输出。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本来是一次小型军事行动,但通过运用舆论、法律、外交、心理等多重手段叠加放大,引导并控制叙利亚乱局中的不确定因素,最终在多个维度产生对俄罗斯有利的丰硕成果:在军事上,展示俄罗斯军队强大的打击和威慑能力;在政治上,传递维护国家安全和大国复兴的决心意志;在经济上,缓解了西方因克里米亚问题对俄罗斯制裁的负面影响,利用战后军火贸易,提振因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颓势;在战略上,维护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拓展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战略空间。

作者: 张煌  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祝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