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商品的重炮,终究无法取代真正的重炮

时间:2017-06-05 10:39      来源: 察网      作者: 唐律疏议

要想打开一个国家的市场,绝不是只需要对方同意进口那么简单。市场的打开,除了商品本身的生产成本低廉之外,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节省成本,才能保证其竞争力。对那些还没有成为殖民地的国家来说,落后的基础设施,人民不同于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低水平的消费力,都可能让列强的商品滞销。

廉价商品的重炮,终究无法取代真正的重炮

【“理性在告诉我们,经验也在向我们证明,在必要的时候得不到武装力量的支援,商业上的强大是不可能持久的。”】——[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共产党宣言》里说,西方列强的廉价商品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但是问题在于,现实中西方列强仅仅依靠廉价商品往往非常难以打开殖民地市场。尽管廉价商品的重炮威力巨大,但是列强仍然不得不一次次使用真正的重炮(或者真正的重炮的威胁)去为自己的廉价商品鸣锣开道。亚非拉那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的过程中,哪一个是没有经历过西方列强的征服战争的呢?

廉价商品的重炮,为什么就是无法取代真正意义上的重炮?

以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确实达到了他的直接目的:割让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等。但是从更深远的角度来说,英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终极目标——扭转对华贸易的入超局面,打开中国市场,将英国商品推销到中国内陆等等——却完全没有实现。

恰恰相反,五口通商之后,英国商品进入中国的量没有上升多少,中国通过五口通商出口到英国的丝绸和茶叶却增长了好多倍。结果导致的结果是:英国仍然处于对华贸易逆差的状态。英国人想当然地认为,有了五个通商口岸,那么中国购买英国制造品的数量应当增长到五倍。但是截止到1848年,对中国的正规出口事实上还不如1843年。而英国的消费者仍一如既往地离不开茶和丝。1842年到1856年间,茶在英国的销售量翻了一番,丝在英国的进口则增长了二十多倍,其结果就是英国的贸易逆差情况毫无改观甚至适得其反。1854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达800万英镑。1857年增长到900万英镑。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每年出口到中国的鸦片也没超过800万英镑。([英]蓝诗玲:《鸦片战争》,新星出版社2015年7月版,第340页,第46页)

英国人百思不解的是,自己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为什么中国人就是不肯买?其实不是不肯买。五口通商地区的人是愿意购买英国货的。但是再往内陆就卖不进去了。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内陆基础设施条件差,道路运输成本太高。等洋布运到内陆的时候,其运输成本已经使得它的价格上升,它对土布的竞争力就大打折扣了。以棉纺织品为例。来到中国的英国、美国棉纺织品不但要支付原料和加工成本,还要加上关税、运费、保险费等一系列的费用,以及扣除进口商人和中间商人的利润。所以它在这方面处于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大工业生产的效率要大大超出中国农民的手工生产,但是只要生产力的提高还不足以弥补这些“流通过程的各种非生产性费用”,它就难以和中国手工棉布相竞争。(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6页)

在当时印度的情况就刚好相反。英国纺织品的输入沉重打击了印度传统的纺织业,使得印度的纺织业纷纷破产。这里面的重要原因,就是英国在统治印度时修造了铁路网,使得英国货在印度畅通无阻。1879年,江西贡生黄懋材考察印度时就曾经感叹印度铁路四通八达,火车“追风逐电,神速无伦”。(周重林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版,第86页)正是这些便捷的铁路网,帮助英国商品渗透到印度乡间,使得印度土货在外来入侵物种面前无所遁形,在劫难逃。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西方列强都争先恐后地要在中国修铁路了。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当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为什么列强中最强大的英国会把中国的长江流域划为其势力范围了——对于建立在舰船甲板上的大英帝国来说,长江是多好的一条廉价天然运输线啊。再联想到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不也正是一手在陆地上建高铁,一手在海上开拓水运吗?虽然我们今天做的并不是殖民活动(咳咳),但是在打开市场输出商品乃至资本这方面,与十九世纪的列强是存在共同点的。

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活动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商品输出,而必须借助坚船利炮,乃至于甚至必须对殖民地进行直接统治。因为要想打开一个国家的市场,绝不是只需要对方同意进口那么简单。市场的打开,除了商品本身的生产成本低廉之外,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节省成本,才能保证其竞争力。对那些还没有成为殖民地的国家来说,落后的基础设施,人民不同于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低水平的消费力,都可能让列强的商品滞销。比如在中国,清政府只要拒绝修造铁路,就可以有效防止西方列强的货物输占领中国市场。而西方列强要想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光靠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没有用的。此时,廉价商品的重炮就不得不依靠真正的重炮了。

要想在殖民地国家打开市场,西方列强所要的绝不仅仅是殖民地国家的开放。要向殖民地成为列强商品的市场,殖民地的交通必须便利,比如需要铁路网运输商品;殖民地的投资环境必须安全,比如需要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不能动不动就有人杀人放火(英国殖民者曾经在印度铲除了印度的暗杀帮,详见[美]马克•吐温的《赤道环游记》下册第11章);殖民地政府必须服从宗主国的意志,比如不能对列强的商品随便设卡收税;殖民地人民必须学会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开放五口通商,有些西方商人兴致勃勃地运来大批刀叉和钢琴想卖给中国人,结果赔得可想而知。(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29页)

以上因素中任何一个达不到,都可能让西方列强打开殖民地市场的尝试功亏一篑。而要想达到上述全部目标,需要西方列强能够对殖民地进行全面的改造。对殖民地的全面改造,必然会遭到原殖民地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和抵抗。这时候列强就必须使用坚船利炮来迫使原殖民地的统治者就范。原殖民地的统治者往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服从西方列强的意志,从而在事实上转变为西方列强的代理人;要么拒绝服从西方列强的意志,然后被西方列强的武力所消灭,接下来由西方列强取代它来统治殖民地人民。(当然其实还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然后跻身列强。但是这在西方列强的环伺之下非常难以达到,必须有自身努力结合机缘巧合才能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廉价商品的重炮终究无法取代真正的重炮。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706/36358.html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