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溅曼彻斯特, 欧美为何对恐怖袭击防不胜防?

来源:经略研究院 2017/05/25 11:28:11 作者:钟准

导读: 欧美在反恐战争面前还在“作茧自缚”、“裹足不前”,或许更让人着急。难怪,那些声称不要“政治正确”,而是要大刀阔斧地对付“危险的陌生人”的政客,正在西方国内获得愈来愈多的支持。欧洲在历史上也曾经历惨烈的战争和残酷的暴行,这一切结束至今也不过七十余年。不断的恐怖袭击,会加剧文明的冲突,最终呼唤出强人政治,让欧洲和西方重回战争状态吗?听着Globus乐团在歌曲《Europa》中所描述的场景,让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希望这一切,都不要重演。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前晚,在英国曼彻斯特,观看完演唱会的观众遭到炸弹袭击的屠戮,已有22人遇害。这是英国自2005年伦敦连环爆炸案以来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曼彻斯特即刻笼罩在恐慌之中,以致于草木皆兵,购物中心里一个可疑包裹也会引发紧急疏散。

袭击给去年选择退出欧盟,今年又将面临大选的英国投下了一道阴影。如果脱欧的理由之一,是为了将英国与恐袭频发的大陆进一步隔离,确保安全,那么曼彻斯特的爆炸声无疑惊醒了这一美梦。对志在连任的首相特蕾莎·梅来说,这也是个坏消息,因为民众的注意力可能要从她设定的脱欧议程上转移,转向任何政府都难以处理的反恐问题。

近两年,国内的朋友在早起刷朋友圈时,已经不止一次刷出欧美国家遭到恐怖袭击的新闻。2015年1月和11月的法国巴黎,2016年3月的比利时布鲁塞尔,6月的美国奥兰多,7月的法国尼斯,12月的德国柏林,2017年4月的俄罗斯莫斯科,以及前晚的英国曼彻斯特,遇难者都达到十余人,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恐怖分子或使用枪击,或引爆炸弹,甚至是驾驶卡车碾压人群,受害民众毫无还手之力,军警们则总是姗姗来迟。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年恐怖袭击为何会频繁发生,而欧洲美国又为何让恐怖分子屡屡得逞?

作为非国家行为体(恐怖组织)对平民使用的、有组织的暴力,恐怖主义通过引起恐慌达到其目的。不仅仅是在欧美,今天恐怖主义越来越被看作是对各国安全的一种主要威胁,其发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的国家间战争。正如受到袭击的西方国家领导人所强调的,恐怖袭击就是一种战争:通过武力实现政治目的。只不过恐怖主义是一种“非对称战争”,战争中强大的那一方哪怕拥有核弹航母,仍有可能被相比之下弱小的一方抓住弱点痛击。

人类历史上的恐怖主义活动由来已久,其动机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宗教、意识形态,有的是为了民族和领土。最近的国际恐怖主义常常起源于中东,例如伊斯兰激进组织(分子)。前有策划了“9.11”和“伦敦7.7爆炸案”的基地组织,后有对近期多起恐怖袭击负责的“伊斯兰国”(IS)。它们声称对美国、俄罗斯和西欧国家发起袭击,是要反击以上国家在中东的军事介入——打不了你前线的飞机、军舰和士兵,就针对你老家的平民百姓。随着中东乱局的持续和外来势力的干预,恐怖袭击的频率也在上升。

作为一种“弱者的战争手段”,当代恐怖袭击的杀伤力并不小,例如“9.11”袭击一次性杀害了3000多平民。它是一种“非法”和“不道德”的战争手段,理应遭到世界各国的谴责。发动恐怖主义战争的不是合法政府,并不能代表当地人民。其次,他们宣称的开战理由也十分牵强,也不是为了自卫。即使有什么理由可以说道,也应尝试通过非暴力渠道解决,而非一言不和就恐袭(比如法国《查理周刊》枪击案)。更重要的是,国际战争法要求冲突各方严格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不可有意殃及无辜。恐怖分子倒是也“区分”了,只不过是专门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

恐怖袭击屡屡发生,欧美各国政府却显得办法不多。恐怖袭击所需的枪支弹药在国外轻松易得,更勿论什么大货车。更大的挑战在于,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越来越多的就是本国公民。恐怖组织在西方国家常住人口中拥有支持网,正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西方民主国家在自个儿家里反恐时,不能说束手无策,但其手段的选择也要考虑到保护公民权利和人权,因此受到法律和民意的双重制约,不得不束手束脚。

这使得恐怖分子不容易被发现和抓到。例如,通过监听本国人民的个人电话,应该能更好地掌握恐怖分子嫌疑者的动向吧?但政府没准儿利用这个机会监听反恐以外的其它内容,从而侵犯公民的隐私(就像斯诺登曝光的美国“棱镜计划”)。因此,美国政府要想大量搜集个人信息,必须先在国会通过《爱国者法案》,而在一片反对声中,该法案已在2015年失效。又比如说,假如过去的恐怖分子多是来自特定族群或有特定信仰,那么在国内安检时对这一类人多加盘查,或许更有可能抓到恐怖分子吧?但这样做又有种族歧视和违反信仰自由的公民权利之嫌,恐遭到国内外人权团体的强烈抗议,被告上法庭也是胜负未知。

在更戏剧化的情况下,恐怖分子即使被发现和抓住,也并不意味着人民得救,罪犯伏法,还是要经过一系列的伦理和法律辩论。这几年有好莱坞大片关注了这个题材。例如,在2010年电影《战略特勤组》中,有恐怖分子在美国三个大城市安放了小型核弹,数百万人危在旦夕。在逮捕嫌犯后,美国政府为了从他口中撬出核弹位置,可以使用法律禁止的刑讯逼供吗?要是他还是不说,可以通过虐杀他的两个小孩进行威胁吗?又比如2016年的电影《天空之眼》,英美两国在海外发现了通缉已久的恐怖分子,正在制造自杀炸弹。千钧一发之际,可以不经审判,通过无人机发射导弹直接击毙吗?而如果此时恐怖分子周围恰巧还有平民,那还要冒着误杀无辜的风险发起攻击吗?

这两部电影让人看着纠结,欧美在反恐战争面前还在“作茧自缚”、“裹足不前”,或许更让人着急。难怪,那些声称不要“政治正确”,而是要大刀阔斧地对付“危险的陌生人”的政客,正在西方国内获得愈来愈多的支持。欧洲在历史上也曾经历惨烈的战争和残酷的暴行,这一切结束至今也不过七十余年。不断的恐怖袭击,会加剧文明的冲突,最终呼唤出强人政治,让欧洲和西方重回战争状态吗?听着Globus乐团在歌曲《Europa》中所描述的场景,让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希望这一切,都不要重演。

Now we face the rising tide

我们正面对着高涨的浪潮

Of new crusades, religious wars

十字军东征,宗教战争

Insurgents imported to our shores

叛乱者被引入我们的土地

The western world, gripped in fear

恐惧包围中的西方世界

Themother of all battles here

这里是所有战争之源

原标题:钟准 | 血溅曼彻斯特, 欧美为何对恐怖袭击防不胜防?

责编:许舒琦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