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与资本介入的关系,如同躯体离不开血液,二者相辅相成。一般来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是由头,经济跟着走,二者都有 自己的独立性。而如今,“文化搭台,资本唱戏”在一些地方就逐渐演变成资本借助文化的灵魂、人气、美味、光辉,装了自己的货色,有的甚至以主宰的身份,操 纵、控制文化。其结果就是文化成了小媳妇,资本才是“大爷”。
比如,一些地方资本介入名胜古迹,往往打着“开发性保护”的旗号,在它周围圈地盖房,建造新景区。景区建成,要在短期内收回投资,就大幅提高票价,或者将新景区与名胜古迹“捆绑销售”。这些还不过瘾,就谋求上市圈钱。
更有文化连“小媳妇”都不如的:一些地方为了进行房地产开发,不顾众人反对,拆了名人故居,被曝光之后还煞有介事展开调查,解释为“误拆”;一些地方申遗成功,忙不迭地引进资本过度开发,遗产保护退居次要位置。
至于影视界,更显示出资本的“大爷”嘴脸。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谈到一些商业电影时说:“必须靠财团支持的导演,一旦上了这条‘船’即被‘绑架’,拍摄全程,根本由不得自己,这直接导致影片艺术水准低、叫座不叫好……因为它缺乏文化价值,是商业裹挟的产物。”
资本何以能成为文化的“大爷”?首先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要把文化变成商品,再者是有人愿意让它替文化当家做主。中国文化资源极为丰 富,对资本来说这就是潜力巨大的商品资源。而有人愿意让它凌驾于文化之上,是因为缺钱办不成事,引来资本,可以把产业做大,经济上风光,政绩上也风光,至 于资本是否损害了文化,那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资本驾驭文化的手段也日益高超。与“文化”合资,结为一体,资本当“大股东”,就有了决定权;利用企业重组,把文化“织”进去,就有了使用权;通过借壳上 市,就找到了一条利用文化之名圈钱的捷径。中国文化消费量日益增大,资本介入文化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于是,这种“文化创意”的成功,便制造出唯有资本才 能使“小媳妇”变身为“贵妇人”的假象。
其实,文化与资本,并非水火不相容,关键是双方之间的合作必须维持一种平衡。强资本、弱文化绝对走不出双赢之路。如果资本只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视文化为工具甚至是跳板,那么,这样的资本介入必将陷入恶性循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应该对这样的资本坚决地说不!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28期,摘自2013年第1期《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