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20 09:42 来源: 微信公众号“经略网刊” 作者:
导言
无论是在现任鲁哈尼政府的政策下,还是保守派的这一设想里,中国都能够作为一个非西方的、且反霸权的力量存在,这恰恰是建国初外交实践留给我们的硕果。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我们坚持新中国一贯的外交传统与原则,那么无论是保守派胜利、还是鲁哈尼当选,伊朗方面对华政策都具有可延续性。无论是对于伊朗,还是对于其他受西方霸权主义政治压迫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此时与中国一起想象并建设一个更为平等的世界未来,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冲破困境的唯一途径。

在全世界主流媒体都在关心疑似美奸川普那点通俄的破事儿的时候,我们决定给大家聊一聊反美斗士伊朗。
5月19日,伊朗第12届总统大选结果将出炉。伊朗改革派代表人物、现任总统鲁哈尼是否能够维持伊朗总统连任不败的纪录,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2013年大选不同,这次选举的主要议题就是——拼经济!

近些年来,饱受经济制裁之苦的伊朗一直想要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找一条出路。特别是随着2013年温和派的鲁哈尼上台之后,伊朗远交近攻,一面在2015年跟联合国五常加德国搞了个“联合国全面行动计划”(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另一面,在中东地区力怼伊斯兰国和沙特。难怪就在选战正酣的当口,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在5月17日发表了讲话。虽然按照政治传统,他并没有直接表达他对任何候选人的态度。但是在讲话中,他提到,“看看今天我们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你们能找到一个任何一块没有深陷不安泥潭的土地么?就在这些充满不稳定与不安的国家中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却在和平与安全的环境下,准备大选。”他还表示,这种和平与安定的环境是无价的。这一朵小红花,无疑是对现任鲁哈尼政府的一个重要加持。
不过,表扬归表扬,伊朗国内的问题还是不小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伊朗经济形势依旧趋紧。即便鲁哈尼在任期间将通胀率从30%的高峰降到一位数、伊朗石油产量从每天280万桶猛增至每天380万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石油生产反弹带来的积极效应并未传导至伊朗民众身上,失业率居高不下,30%青年人和2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伊朗GDP将增长3.5%,低于去年的6.6%。因而,在今年的伊朗新年“诺鲁孜”节上,哈梅内伊发表新年致辞时就强调,伊朗目前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处理好经济问题,他呼吁政府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保护本国产业,减少对外部依赖。

就在最高领袖提出“反抗经济”思想之后不久,鲁哈尼上台。因此,实际上,在鲁哈尼任期内,他很早便表示,要将这一“反抗经济”的思想转变为制度,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制定伊朗的经济政策,改造伊朗经济结构。在此次伊朗总统大选中,几位候选人的核心议题,也正是围绕着这一“反抗经济”思想展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鲁哈尼在民调数据领先。各方面的观察家也都认为他胜选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国内的政治局势也朝着有利于鲁哈尼的方向发展。5月16日,霍梅尼的孙子萨义德·哈桑·霍梅尼也通过一段视频,力挺鲁哈尼。在视频中,萨义德·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团结起来,信任鲁哈尼。他还在视频中表示,鲁哈尼政府在过去的四年里,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而在此前一天,前总统穆罕穆德·哈塔米也经由视频,表达了他对鲁哈尼的支持。
不过,作为鲁哈尼的最大挑战者,莱希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这位曾经担任司法部长、首席法官等要职的什叶派教士,目前是一所大学的法学教授,俨然一副“育良书记”的架势。他不仅是哈梅内伊的坚定追随者,曾被哈梅内伊称赞“值得信任,经验丰富”,而且是伊朗最高权力机构——伊朗专家会议成员。同时,在另一位强硬保守派候选人退出后,预计莱希将吸引更多保守派支持者的选票。

在电视辩论中,莱希等人所说的经济问题,主要针对“反抗经济”。事实上,“反抗经济”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伊朗要实现经济层面的独立,实际上也包含着建立政治和外交上的自主性。目前,莱希在外交方面对鲁哈尼的批评,主要集中在2015年伊朗签订的“联合国全面行动计划”。在莱希的竞选团队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顾问就是2007-13年间伊朗核谈判的首席谈判专家萨义德·贾利里。有了这一位重要人物出谋划策,莱希便开始在核武器问题上,结合“反抗经济”观念,开始大做文章。
莱希强调,如果没有“强力外交”,那么一切“经济外交”都无从谈起。而现任鲁哈尼政府的软弱,则充分说明他不可能会在经济外交方面有任何作为。而面对一个软弱的伊朗,西方国家自然也绝不可能兑现在“联合国全面行动计划”中所规定的以核能力换取解除制裁的保证。换句话说,保守派所构想的“经济外交”,是以在“反抗经济”基础上建立起的,旨在寻求伊朗全面经济自主的外交努力。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与周边非西方国家的贸易,来主动解除西方经济制裁的压力,并且不希望以交换国家核力量为代价的政策设想。毕竟,有着卡扎菲和萨达姆的前车之鉴,伊朗绝不会放弃其“核计划”,即便“饿死”也比“暴毙”要强。
这一想法也获得了哈梅内伊的背书。哈梅内伊给诸位总统候选人提出的要求是:“候选人应该承诺,依靠民族力量、国内力量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指望外国。”这一说法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在冷战时期受美国经济制裁条件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治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便表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支持下,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我国不仅在国防和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在政治和外交上开辟了新的道路,建立了以广大第三世界为主要成员的“朋友圈”。
这一指导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话语,或许能够与今天伊朗在“反抗经济”观念下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计划产生共鸣。尤其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这一过往的实践和思想遗产,也能够为未来世界经济共同体建设合作、创造新的国际平等秩序话语,提供一个实践和话语的基础。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在平等政治基础上,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国际合作图景下,我们才能够寻找到中国历史经验与伊朗今天这种“反抗经济”思想之间的默契。
无论是在现任鲁哈尼政府的政策下,还是保守派的这一设想里,中国都能够作为一个非西方的、且反霸权的力量存在,这恰恰是建国初外交实践留给我们的硕果。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我们坚持新中国一贯的外交传统与原则,那么无论是保守派胜利、还是鲁哈尼当选,伊朗方面对华政策都具有可延续性。无论是对于伊朗,还是对于其他受西方霸权主义政治压迫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此时与中国一起想象并建设一个更为平等的世界未来,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冲破困境的唯一途径。
【殷之光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助理教授;叶开儒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经略研究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察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