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利民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李梦阳•

[摘要]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强调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时刻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注意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为群众谋取基本的政治权利,确立了文化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重温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 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他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p1096 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是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重温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总结其特点,分析其当代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的利民思想发端于对民众基本权利的关注

毛泽东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是从关注人民的基本权利开始的。民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 中,生存权、工作权、自由权等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毛泽东出身农家,少年时代就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情穷苦民众的境遇。1912年,19岁的毛泽东就读 于湖南省高等中专学校,他在作文中高度评价商鞅变法,称“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年轻的毛泽东联系社会现实,认为要取信于 民、开发民智,必须以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权利。[2]p12

1921年4月,湖南省公布宪法草案,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连续发表文章,指出宪法草案的最大缺点是对人民的权利规定得不够。他详细地论述了人民应当享 有的各种权利,认为女子要有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财产是根本,教育、职业、婚姻种种都是枝叶。尤其紧要的是要规定人民有求得正当职业的自由权,将人民的生 存权规定于宪法,求得宪法的保障。[3]p83

1922年5月,毛泽东为纪念五一劳动节撰写《更宜注意的问题》,在《大公报》发表。文章进一步揭露了湖南省宪法所谓的“全民政治”的欺骗性,认为“美其 名曰全民政治,实际抛弃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工”。文章提出要注意劳工的基本权利,即生存权、劳动权和劳动全收权。他说:“工人做的东西应该完全归工人 自己,这就是劳动全收权。”湖南省宪法冠冕堂皇,实际上没有涉及这几点。[4]P94毛泽东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普通民众的权利问题,号召人民群众起来为自 身利益而斗争。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利民思想的产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特点,让他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二、毛泽东利民思想的特点

1.强调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基本工作。

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关心群众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的具体工作,是党和红色政权议事日程的重要内容。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作了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他说,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 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 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他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全力支持革命战争,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 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5]P138。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队伍,把革命 战争进行到底。

抗战时期,毛泽东把改善人民生活与争取抗战胜利联系起来。他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指出,“改良人民生活,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 抗日军人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的家属。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救济失业。赈济灾荒”[6]P356。在解放区,他把救济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指出:“各解 放区有许多灾民、难民、失业者和半失业者,亟需救济。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他说,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 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7]P130。针对陕甘宁边区存在着只顾征粮草、忽视群众利 益的现象,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以人民呢?就目前陕甘宁边区的条件来说,就是 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为了这个,“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 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物、妇女劳动……等 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8]P467。新中国成立后,改善群众的基本生活成为党和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 在《必须切实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一文中说,过去因负担太重无以为生的农民,必须切实解决救济问题。要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 他在《国家预算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中说,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就业有所增加,人民是高兴的。但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是渐进的。过高的要求和 暂时办不到的事情,要向人民公开地解释。如果不顾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改善人民生活的程度和速度,那是错误的,也是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 远利益相违背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远大的理想和社会的前途而努力奋斗,同时又尽可能的使广大群众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和 提高。

2.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

1928年1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遂川建立了工农兵政府,主持通过了《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其中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 有参与政治的权利”[9]p22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1933年颁布的《苏维埃暂行 选举法》,就是在毛泽东的亲身指导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这两个文献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以工农为主体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民主权 利。苏区的选举法既规定了劳动人民在选举权上是完全平等的,也赋予了人民监督权和罢免权。比如《宪法大纲》中规定:苏维埃代表“须向其选举人做报告。选举 人无论何时,皆有撤回被选举人及试行新选举权的权利”。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论述了保护群众政治权利的问题。他说:“政治上说来,第一,须将现政府改造 成为一个有人民代表参加的统一战线的政府。这个政府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这个政府实行必要的革命策略。第二,允许人民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抗 敌的自由,使战争带着群众性。”[10]p376在《论政策》一文中,他进一步提出了保护群众政治利益的政策。“关于人民权利。应规定一切不反对抗日的地 主资本家和工人农民有同等的人权、财权、选举权和言论、集会、结社、思想、信仰的自由权,政府仅仅干涉在我根据地内组织破坏和举行暴动的分子,其他则一律 加以保护,不加干涉。”[11]p768在论述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时,毛泽东也谈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 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对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12]p1475

在实践中,毛泽东指导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了《选举条例》或《实施细则》,使各地的选举更具普遍性和广泛性,选举中的平等权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局部执政 的实践程度不同地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参议会参议员一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实现人民参政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

3.确立文化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

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对革命文化的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强有力武器”。人民有了文化这个武器,才能与一切反动势力作斗 争,从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可以看出,他很重视文化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当时,人民生活艰难,缺少文化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指出:“我 们的专门家不但是为了干部,主要地还是为了群众。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 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这一切同志都应该和在群众中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 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13]p863-864在谈到文化艺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时,毛泽东认为,文化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文艺是为地 主阶级服务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文艺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人民作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才是文化的主人,文化应为 人民大众服务。在强调文化要为群众服务的同时,毛泽东提出了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方法问题。比如在文化的用语方面,文化要“大众化”,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文化工作为群众服务的方针,鼓励文 化工作者到基层,为部队指战员、厂矿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各地文化部门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了乌兰牧骑、海上文艺轻骑队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下 乡活动,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活跃了城乡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

4.强调人民军队维护群众利益。

毛泽东认为,人民军队不仅是获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战斗队,而且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队。他一再强调,“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军队”。在他的革命实践里,从井 冈山根据地开始,人民军队就帮助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正如他在《为人民服务》中 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4]p1004-1005毛泽东还指出,军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都要进行生产自给运动,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改善自给的生活,减轻民众负担的 目的。发展民营生产,共产党员深入农村,学会帮助农民做按家计划,学会帮助农民组织劳动互助团体,学会帮助农民组织合作社,达到改善群众生活的目的” [15]p46。正是出于对群众利益的维护,才造就了人民军队铁的纪律,才有了辽沈战役时人民军队路过苹果园不拿老百姓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一个小小的苹 果,使大家明白了“无论多少都是老百姓的财产,不管大小都代表老百姓利益”的深刻道理。

1949年6月,毛泽东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的作用。他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地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 法庭,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16]p1476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的作用,就是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他强调, 我们的军队,“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17]p1232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人民军队始终不渝地遵循毛泽东的教导,每当人民利益受到威胁的关键 时刻,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广大指战员都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的利益。毛泽东还认为,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人民解放军要继续发扬光荣传统, 不仅是执行军事任务的战斗队,而且是参加国家建设的生产队,是开展群众工作的工作队。

“军队在参加生产之后,不仅战胜了困难,减少了政府的开支,改善了军队的生活,并且经过劳动锻炼,还提高了军队的政治质量,改善了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 [18]p285.强调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在执政条件下,如何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认真对待人民群众不同的利益要求,这是共产党人面临 的新课题。毛泽东认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警惕官僚主义及其它不良倾向,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利益。他说:“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 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19]p326他警告那些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的干部,“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

现在,这个危险是存在的。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学生就要闹事”[20]p324。新中国成立以来反对官 僚主义、清除贪污腐败的斗争实践,表明了毛泽东对损害人民利益现象的深恶痛绝,以及维护群众利益的坚定决心。他还提出,党和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听取群众意 见,集中群众智慧,制定出维护群众利益的政策。例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接纳民主党派人士的意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集中人民群众的议案等。他建议:“中央的同 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础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群众的情况怎样,先进 的、中间的、落后的各有多少,我们的群众工作做得如何,做到心中有数。”[21]p358直至20世纪70年代,年近八旬的毛泽东依然坚持视察大江南北, 调查了解各地情况,倾听群众的声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要求不断增多,如何处理各方利益是一个复杂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 最广大群众的眼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狭隘功利主义者。他主张,既要关注人民群众眼前的具体的物质利益,更要 谋划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1953年,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 人民的长远利益,两者必须兼顾。毛泽东认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需要 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的过程。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说,应当提倡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 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 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22]p221。

三、毛泽东利民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来说,都是党和人民群众珍贵的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重温毛泽东的利民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重温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群众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可分割的。因此,通过重温毛泽 东的利民思想,可以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

第二,重温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有利于党的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毛泽东的利民思想,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 人的宗旨,党的政策方针要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正如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 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23]p137。也就是说,党的政策方针为群众谋福利才是真正科学、民主的政策方针,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重温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有利于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创建和谐的党群关系。一般来说,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是 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联结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关键桥梁。因此,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党群关系的好坏。毛泽东多次提到党员干部的重要性,认为无 论是省市级领导还是公社党委书记,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今有些党员干部出现了腐败问题,而产生消极腐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这 些党员干部没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一切为了群众,而是一切为了金钱和权力。这些党员干部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学习 毛泽东的利民思想,可以警醒各级党政干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和作风,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努力为群众谋福利,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

第四,重温并学习毛泽东的利民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 成绩。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如群体性冲突事件等。这些不和谐的社会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党员以及 党员干部的错误行为引起的。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仆人”地位,没有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观念,没有正确处理好群众的利益问题,从而造成了 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因此,重树毛泽东的“一切为了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能够缓和社会矛盾,融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而顺利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出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13][1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4]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7][2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10][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9]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1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18]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2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0期,摘自2012年9月下《党史文苑》)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1)/毛泽东利民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3/31 16:39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