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关系七十年沉浮,三胖同志是朝鲜最杰出的领袖?

来源:海疆在线 2017/05/09 09:28:58 作者:言回

导读: 金正恩抓住了一个十分准确的历史脉搏:自古强国皆重外交,但从无靠外交而强国!

朝中社5月3日晚间发表题为《不要再做动摇朝中关系基础的鲁莽言行》署名评论,点名批评中国《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刊登多篇有关朝核问题的文章“事理不分”,构成了“对朝鲜自主合法权利和尊严的侵害”。这件事在中国引起的反响很大,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

说实话,这是2017年朝鲜第三次“批评”中国了,这种频率和力度,在之前的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一时间“中朝关系冰点说”“朝鲜白眼狼说”甚至“中朝开战说”都开始聒噪,颇有点几十年睦邻友好毁于一旦的味道。

实际上梳理一下中朝外交历史,就会发现朝鲜针对中国的批评早已有之,中朝两国的外交关系也远非一路坦途,说是在坎坷中前行也不为过,读者朋友们不妨随笔者一起梳理一下。

1945-1950,亲而不密的中朝关系

金日成在中国生活和奋斗了超过25年,直至朝鲜解放;他所组建的朝鲜人民革命军更是和东北抗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本人也讲的一口流利的中文。应该说他对于中国是有先天的好感的,但是这种亲切的好感,并不能等同于亲密的中朝关系。事实上,在这一时期,被朝鲜视为最亲密战友的是苏联。这也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普遍情况,即以苏联为根本,以斯大林为革命导师。

这是1947年的平壤火车站,此时距离朝鲜建国已不足1年。金日成已回归朝鲜两年,建立了足够的威望与影响力,“天降伟人”的名号已逐步传开,火车站等重点公共场合悬挂斯大林、金日成画像已成为常态。而此时的中国,刘邓大军虽已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宣布解放战争也进入了由守转攻的阶段。但在朝鲜的外交天平上,尚未结束内战的中国显然远不及正处于黄金时期的苏联重要。因此在宣传口径上也往往是将苏联与朝鲜相提并论,提及中国甚少。

1950-1963,如胶似漆的中朝关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开启了抗美援朝的雄壮历史。在3年的携手作战中,中朝军人与人民建立了坚固的友谊,这一时期,乃至战后的10年,中国与朝鲜始终保持着兄弟般的情谊。有关人民关系的内容,从两国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大量报告文学中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在官方的表述中,中国对朝鲜的称呼是“一衣带水的兄弟邻国”,朝鲜更是直接把中朝关系称为“血盟关系”。1961年,周恩来与金日成代表中朝签订《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朝关系迎来了蜜月期的顶峰。这一时期,中朝关系甚至比苏朝关系还要密切的多。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1961年11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以及12月的最高苏维埃会议,北朝鲜媒体只做了简短报道。对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的讲话则只字未提(中国是该会议的反对者)。而对于中国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以及《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的两篇文章,却做了全文转载。同时也报道了朝代表团出席中国党代会的情况。目前网络上对于中朝关系的美好形容,大多源于这一时期。

1964-1990,若即若离的中朝关系

60年代中期,中苏决裂,朝鲜权衡之后,选择了摇摆于中苏之间,之后朝鲜的经济在中苏双方的帮助下稳步提升,这可以说是朝鲜最辉煌的时期,每天都能看到韩国人越境往北面跑,因为尽管当时韩国自己的经济也在美国的扶植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人民福利远不及朝鲜,所以半岛人民纷纷脱南入北。

80年代的朝鲜

这一时期,朝鲜于1964年和1974年两次向中国请求给予核武技术援助,主张具有“血盟关系”的中朝两国,应共同拥有核武器制造技术,但毛泽东拒绝了金日成的要求。而中朝关系也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发生了改变。一直以来“血盟关系”的表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转而提出了一个“在中苏之间进行等距外交”的策略。说是等距,其实是略微倒向苏联方面的.作为朝鲜站队的回报,勃列日涅夫给了朝鲜大量的核援助,这就是朝鲜核武历史的开端。同时,朝鲜也逐渐修改历史书把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功绩淡化,由中朝人民鲜血汇聚而成的友谊,已逐渐出现了裂痕。

1991-2011,渐行渐远的中朝关系

 

1991年12月25日,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轰然解体。一直以来依赖苏联输血的朝鲜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经济负增长。失去最大依仗的朝鲜不得不重新思考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但可惜的是朝鲜尚未做出任何表态,就先迎来了外交上的当头一棒。1992年7月15日,钱其琛一行乘专机离京赴平壤,而他们带去的,是中国将要与韩国谈判建交的通报。

韩国当时是亚洲唯一和台湾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为了消除学潮后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更好的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决定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这个消息对金日成无疑是一个晴空霹雳。金日成后来向邓小平交涉:“既然你和我们的敌人韩国建立外交关系,那么朝鲜可以和中国的敌人台湾建立外交关系吗?”邓小平很强硬:“你们要是和台湾建交那么中朝断交。”

最终中朝虽然没有真的断交,但是却走上了渐行渐远的外交道路。

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一切都在计算之中,投票的时候广播电视高规格报道,满以为又可以激起一次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潮。但最终萨马兰奇却无奈的宣布,北京以两票之差丧失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这一刻许多人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很少有人知道,没符合中国预期的那部分,就是朝鲜将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悉尼。

中朝出现矛盾,美国就对朝鲜伸出了橄榄枝。1994年,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往平壤斡旋,与朝鲜政府达成了《朝核问题框架协定》,这之后美朝关系的相关内容有无数学者论述,笔者不再重复,简单概括一下的话,就是朝鲜答应用放弃核武器研究来换取美国在和平利用核技术以及经济方面的援助,但是美国信不过朝鲜,大量承诺没兑现,所以朝鲜就撕了协议继续搞核武,然后被制裁,越来越穷。此后,金正日于1998年接任总书记,这时候朝鲜经济已经连续负增长9年了,实在是扛不住了。所以在上任后,第一站就是访问北京。

客观的说,这其实是中朝关系回暖的契机。但是非常可惜,金正日来错了时候。他没有乘坐包机,而是选择了乘坐火车从平壤途经东北一路开到北京。90年代末、20世纪初的东北是什么景象?说的好听一点叫改革阵痛期,也就是国企改制的空档期。当时几百万工人下岗,工厂停工,整个社会一片萧条,怎么看都神似解体前的苏联。再加上当时正是西方叫嚣中国崩溃论最响亮的时候。

金正日大概是被一路的景象震住了,来了北京,硬是什么都没表示,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了。

其后金正日在国内推行了一些经济改革,例如2002年曾尝试废止粮票、油票等等,但整体效果不大,虽然止住了朝鲜经济下滑的势头,但是却也没什么增长,而到了2006年再次吃到制裁后,更是几乎一蹶不振,直到2011年过世,丢给了金正恩一个烂摊子。

2011-????,中朝关系——解局需要真正大智慧

金正恩被中国的网民戏称为“三胖”,加上他的外表确实有些微妙的欺骗性,导致大多数人在分析他的执政时往往会下意识的低估他。但事实上,这位三胖,却可能是朝鲜建国以来最杰出的领导者。

他的执政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个中心”——维持国内政权稳定,“两个基本点”——拥核,经济!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他维护国内政权稳定的一面,近来东北亚局势紧张,又看到了“拥核”的决心,但是却往往忽略了他在经济改革上的作为。

事实上,自金正恩执政以来,朝鲜经济扭负为正、连年增长。根据韩国相关机构的分析,朝鲜经济增长率年均在1%左右。但这一数据仅包括朝鲜的公有制经济,若将非公经济因素包括在内,则实际年增长率可能超过5%。要知道,2010-201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也不过就是5%,就已经是被全世界誉为“中国奇迹”了。而朝鲜体量虽小,确是在扛着一堆国际制裁的情况下达到的这种水准,这概括为“朝鲜奇迹”一点也不为过。

很显然,金正恩抓住了一个十分准确的历史脉搏:自古强国皆重外交,但从无靠外交而强国!

所以他尝试走出了父辈们依靠外国援助的框架,开始抓朝鲜的内因。至少目前来看,效果相当不错。

这就给了他同时向中美叫板的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受到外国或正面或负面影响的朝鲜,其实是最希望能凭借自身实力,屹立于地球的!这从此次针对两家中国媒体的评论的措辞中,也能够清晰的感受到。

这并不是朝鲜脑子一热的冲动,而是出于在根本上减少对中国经济依赖后的自信。本质上来说,这不是中朝外交的变局,而是朝鲜综合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翅膀硬了,总是想飞的!

而对中国来说,如何在坚持自己国家的利益和立场的条件下,迎接一个曾经盟友的挑战,恐怕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毕竟之前我们总是担当挑战者的一方,作为迎战者,也是头一次。这对中国的外交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想解局,需要的是真正大智慧。

责编:许舒琦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