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的失落

•谷立立•

自由与束缚,本是两个相悖的概念,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自由主义者游走于现实与理想的两极,在时代与自我之间寻求某种微妙的平衡,却常常于不经意间陷入现实的泥淖无法自拔。从《纠正》到《自由》,这种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始终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关注的重点所在。

小说《自由》书写渴求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与拜金时代的碰撞,从一开篇就定下了嘲讽与忧伤的基调。沃尔特和帕蒂,一对貌合神离的中年中产阶级夫妇,在社区里备 受瞩目,却与他人格格不入。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浮浮沉沉,仍不忘寻求理想与自由的可能。帕蒂背离中产阶级的父母,放弃运动员的身份与沃尔特厮守、生儿育 女,是出于自由的考量;与理查德之间持续多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也是为了自由;理查德对摇滚乐的热爱、沃尔特对蔚蓝莺保护计划的坚持,不妨也可 以看作是对自由的坚守。三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罅隙之间兜兜转转,既不愿轻言放弃,却也看不到希望。

弗兰岑洋洋洒洒一路写来,以绵密的叙述、敏锐的观察力放大生活的细枝末节,以笔尖触及原本掩藏于日常凡庸之后的裂纹。《自由》绝无大起大落的人生与诡谲曲 折的情节,通篇均由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琐事构成(就连“自由市场促进竞争”一章所涉及的也不过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但从这琐碎之后衍生而出的一切变故, 就足以击溃每颗崇尚自由的心。

在现实的高墙之前,坚守理想无异于以卵击石,理想主义者的溃败自然是预料中事。在此,自由无疑是莫大的反讽。小说虽名为“自由”,却处处 束手束脚,绝无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蔚蓝山基金曾是沃尔特借以重拾理想、重返事业第二春的救命稻草。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整个自然保护计划只是特权 阶层新的资本积累,是又一轮的“圈地运动”——垄断资本借以购买地皮,以“重塑新的自然生态”为掩饰,进行毁灭性的“山顶剥离开采”。最后他悲哀地发现, 自己不过是他人手中的提线木偶,并无实质上的自由。当自由资本主义的虚幻承诺如泡沫般消散,所谓的鸟类保护,也只能是沃尔特与庸俗邻居家的猫之间无休止的 战争;所谓的自然保护区,不过是居民小区旁边被密集栅栏包围着的一小块土地。

对于摇滚乐手理查德而言,一切来得更为诡异,半生籍籍无名,只能靠做木工为生。在他,消费社会的本质无比肮脏:世界的同一性磨灭掉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个 性,工业化的流水线复制出千篇一律的罐头音乐。“一首歌的价钱刚好够买一包口香糖,持续的时间也刚好和口香糖被嚼到没味的时间一样长。”摇滚乐所代表的自 由、叛逆精神早已荡然无存,它不再是救世良药,与革命毫无关联,与自由更加判若云泥。作为爽口的“冬青口味的口香糖”,作为时尚衍生出的速食消费品,愉悦 大众才是其存在的价值。

在此种荒谬、可笑的语境之下,不难理解自由主义者被世人视为“怪胎”的尴尬处境。他们如同濒临灭亡边缘的蔚蓝莺,在现实的市侩与庸俗之中左支右绌、一再溃 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或许只有退守在家庭的庇佑之下,才能得到一点安慰。此时,家庭以惯性粘连起业已伤痕累累的人们,在无爱无欲的小世界里继续着祖辈们 波澜不惊的日子。关于“自由空间”的宏大构想,也只能是停留于口头的空谈而已。

弗兰岑以小说观照现实种种,故事是他对于现实的表达,文字仿佛镜子映照出两种相异而又几无差别的平淡人生,一端是想象构成的虚拟世界,另一端是时代的种种 荒谬。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在他看来,无疑更接近于某种倒退。从海湾战争到虚假的泡沫经济,从两党执政的无能到“9•11”的恐怖袭击,弗兰岑眼中的 世界满目疮痍:世界性的人口爆炸导致全球范围内资源的过度消耗;虚假的自由市场使拜金主义成为唯一的信仰;恐怖袭击的到来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令人心惶惶不 可终日。在《纠正》里,年轻气盛的他尚有“纠正”时代病症的冲动,对政局的嘲讽、抨击是小说的显要特征。到了《自由》,他显然更加隐晦、内敛,他收藏起往 日的尖锐,以如同纪实般的笔法一一写去,记录时代嬗变中理想主义者的无奈,将自我对时代的讽喻、对存在的忧虑与深意放诸于文字里,也便有了普世皆准的意 义。

弗兰岑说,“我们现在成了一种悲伤、极端的怪模样,但这怪模样之所以形成,背后延续的就是那份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旧有价值。这种‘自由’,说穿了根本无异 于十四岁的愤怒青年跟父母索讨的那种‘自由’。”《自由》事关家庭,却不囿于家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家庭作为承载一切失意与成功的道具,既是自由的起 点,也是自由的终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时代生了病,个体又如何能幸免?沃尔特们的悲剧绝非鲜见,皆是这肤浅时代所致——自独立战争延续下来的革命精神, 不过区区两百余年就已挥霍殆尽。从曾经的激越、民主到如今的金钱至上、消费为先,在拜金主义的虚浮大潮之下,理想业已沦落为一具空洞的躯壳,徒有其表而无 其实。错误既已铸成,自由又从何谈起?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0期,摘自2012年12月20日《北京日报》)

链接:“美国梦”难抵“归国热”

•傅添•

在职业发展前景和亲情的双重引导下,美国移民政策的宽松还不足以带来足够的影响力。中国留学生的“归国”潮流势必还会持续扩大,成为越来越多留学生的理性选择。

移民改革为留学生提供便利

美国总统奥巴马再任伊始便着手推动他在竞选连任时许诺的移民改革。当前美国移民改革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如何处理境内的1100万非法移民。其二则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合法移民的准入途径。

目前,美国朝野已基本达成共识:应将促进高学历、高科技移民作为坚定的改革方向。美国两党的几位参议员1月底提出的一项“移民创新法案”便是一例。该法案 提议将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签证数量从现在的6.5万增加至11.5万,并取消现有的对高学历人士的工作签证的限额和对绿卡的配额限制等。

这种促进高科技移民的趋势固然会大大加剧求职和岗位竞争,却也增加了留学生在美国的工作和移民机会。这些移民改革措施对国内的赴美留学市场也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延续当前的留学高潮。

尽管移民改革目前还只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变革意向,连一套具体的政策提案都尚未形成。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此项改革能够排除种种阻力而顺利推进,对有意移民的中国留学生应是机遇大于风险。

在2011学年至2012学年,美国高校里的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达到19.4万余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超过了留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中国如今不仅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源地,而且在美国43个州里都占据留学生数量的榜首,远超于其他国家。

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中国学生赴美留学高潮,2009年至今,开启了第二个赴美留学高潮,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人数保持着每年20%至30%的高增长率。

但同以往的赴美留学生相比,如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回国发展,而非留在美国寻找工作机会并争取移民。

据1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有课题组针对京津地区11所重点大学的1872名打算留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据调查和访谈,大部分学生留学是为了提升 素质、拓宽视野,为移民而留学的情况大大减少。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将来希望“在国外长期就业或移民”的受访人只占9.33%,这与10年前“形成鲜明对 比”。这表明如今的年轻人留学更加理性、有针对性。

美国当前的移民改革虽然流露出种种意向,欲为高学历的国际学生的求职和移民提供更多便利,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举措很难对中国学生的留学选择和“归国热”造成实质影响。

高中生出国推动留学新高潮

选择美国作为留学地,人们首先看中的自然是其教育质量。毫无疑问,就大学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而言,美国依然雄踞全球榜首。而国内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海外留学经历的青睐也对留学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近年来一路走低,也明显降低了留学成本。

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开始主动出击,不断来华参加各种见面会和宣传活动,和优秀高中建立合作关系,优化留学渠道。美国高校在国内的宣传和组织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打破了赴美留学遥不可及的神话,也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引发了攀比和从众心理,激起了高中生的“留学热”。

如今,国内许多高中都已设置了“出国班”或“留学班”,从高一便开始选拔尖子学生,以赴美攻读本科学位所需的托福考试和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为目标实施教学,为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提供了极大帮助。

这也正是第二个赴美留学高潮和以往的一项显著差异:前往美国攻读本科的高中毕业生数量激增。在2011学年至2012学年美国高校的中国留学生中,研究生占据了45个百分点,而本科生已接近40个百分点,这同几年前近八成都是研究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研究生相比,本科留学生在美国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几率极低,近九成的本科留学生的所有开支都是由其家庭全额负担。因此,这个赴美留学高潮在培养了一大 批中国留学生的同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也相当可观。据保守估计,仅在2011学年至2012学年,留学生通过学杂费、生活费、保险、旅行购物等形式对美国 做出的经济贡献就超过了218亿美元。

赴美只为留学不为移民

随着赴美留学人数的激增,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如今在学成后选择归国发展,而非留在美国工作并争取移民,以实现“美国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正处在 强劲上升势头上的中国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中美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导致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不适应、职场上难以得到晋升机会、不习惯远离家人和朋友 等。

有两大原因主导着这一场“归国热”。首先,美国经济近年来始终未能走向复苏,就业市场迟迟不见起色。同时,七成以上的中国在美留学生集中在工商管理、工 程、数学、计算机、物理等有限的几个专业领域,而这些领域又都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重灾区”。因此,在有限的工作机会下,留学生数量的激增加剧了 其在美国的就业难度,低就业率使得留学生的归国成为无奈之举。

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当前的赴美留学大军中,不少中国留学生的质量并不合格,在高校里和就业市场上都明显缺乏竞争力。一些留学生迟迟不能适应学 习和生活环境,语言和学习能力提高缓慢。而越来越多家境优越的高考落榜生,如今也可通过留学中介等方式前往美国一些不知名的大学就读。在高度强调能力竞 争、注重名校效应和校友资源的美国就业市场上,这些留学生的工作机会可谓微乎其微。毕业归国于他们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同过去的留学生相比,“85后”、甚至“90后”的独生子女是这一波留学高潮中的绝对主力。亲情的强烈羁绊和赡养父母的责任,成为驱使他们学成归国的一大动力。

来自浙江的张教授与其夫人都毕业于美国的常青藤名校,现均在美国东海岸的一所著名高校任教。在平日和许多中国留学生的接触中,他非常理解他们的难处。并感 慨道:“我和太太都是‘70后’,国内家中都还有几个兄弟姐妹陪在父母身边,并已成家立业、家境宽裕。父母无论需要怎样的照顾,要人要钱都方便得很。而现 在的这些独生子女若留在美国发展,年迈的父母在国内怎么办?过两年结婚生子,谁又来帮忙照顾孩子?”

当然,归国依靠父母,除了尽孝和抚养子女方面的考虑,还有很多现实的因素。能负担得起高额留学费用的家长在国内往往也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和人际关系,从而 能为归国子女提供相当高的发展起点和平台。而留在美国却意味着要依靠自己几乎从零开始打拼,辛苦工作几年后申请绿卡,又要面临排队、抽签等一系列的风险因 素。因此,从个人发展前景来看,归国的诱惑力也远大于追逐一个辛苦的“美国梦”。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0期,摘自2013年2月7日《法制日报》)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1)/美国梦_的失落.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3/28 15:28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