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英国为何一定要打“马岛战争”

来源:新浪博客     2017-03-14 22:06:22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主要有索莱达岛(东岛),大马尔维纳斯岛(西岛),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裔。首府为斯坦利港。南乔治亚岛是附属岛屿(南岛),首府为格里特维肯港。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英国为了这块殖民地跟阿根廷打了74天(未宣战)夺回该岛。
马岛简史:英国说是英国人发现的,阿根廷说是葡萄牙人发现。
没有争议的是1690年,英国人斯特朗发现了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群岛为福克兰群岛。
1764年法国佬先来东岛定居,一年后英国佬在西岛建定居点。
再过一年,西班牙以25万英镑的价格从法国手里买下东岛,1770年,西班牙出兵占领西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是西班牙语。
1816年,阿根廷宣布独立,宣称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
1832年英国占领马岛。
然后是双方长时间的谈判归属问题。
这场战争,避免的机会远远高于爆发。今天的媒体基本还是认为阿根廷突袭了英国,而英国在外交,政治,经济手段耗尽情况下,不得不反击。去年解密资料还称当时英国高层大为震惊!
关于战争进程,本文不述,网上已经很详尽了。
重点写一下战争的起因和后果,马岛战争说明:当一个大国需要开战时,它会制造一切开战理由,并拒绝谈判和调解。
阿根廷最伟大的作家,哲人,诗人博尔赫斯后来对战争有过最经典的总结:
“两个秃子争一把梳子”。
在开战前两个月,1982年2月份,两国还在纽约进行着谈判,但阿根廷加尔铁里总统已经准备了“罗萨里奥”军事计划,打算武力夺岛。
加尔铁里的满满自信从哪里来?敢去打联合国五常之一的大英帝国。
一, 加尔铁里军政府处于外债重压和国内动荡局面,而一场胜战能团结整个国家。
二,英国则连续向阿根廷人表达了示弱态度,这是致命的错误信号。
加尔铁里在盲目自信和英国有意释放弃岛的信号下,终于迈出了战争这一步。他根本没意识到,撒切尔夫人比他更需要这一场战争。
大国们的立场
苏联不闻不问,官话连篇,加尔铁里是一个独裁+反共的军人政权,而且也不是苏联的武器购买国。苏联不至于为了这一战,出头跟英国对着干。
中国保持中立,但从第三世界国家角度和反殖民主义出发,中国同情阿根廷,至少我们一直称之为“马岛战争”而不是福兰克。
如果英国要将这事提交安理会解决,中国不会赞成制裁阿根廷,弃权最有可能。当然,英国也根本没打算让联合国调解。
美国不断扶持南美军政府,特别是智利的皮特切诺政权。加尔铁里的反共立场,深受美国赞许,CIA甚至为了平息此事,曾试探建议英国放弃马岛。
战争爆发后,美国整整在二十天内保持中立,没有立即站在最铁杆的盟友一边。后来,才加入指责阿根廷的行列。
法国是最纠结的国家,它是阿根廷军火的主要供应商,有非常丰厚的利润,这场战争,也是法国各种先进武器最好的广告营销平台。
然而,作为欧洲国家,它要顾大局,识大体,不可能站在英国的对立面,密特朗总统最终还是对撒切尔夫人让步,交出了法国给阿根廷的导弹发射密码,并拖延了对阿根廷的武器供应合同。
其它欧洲国家则团结一致,共同制裁阿根廷,保持了与英国的良好关系。
英国的处境
这个处境并不是指英国臣民的处境,而是指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在1979年,她以“劳工无需工作”作为竞选口号,赢得大选,但三年后,英国失业人数增加一倍,通货膨胀亦是惊人。
她的支持率跌至不到25%,是有民调以来支持率最低的首相。保守党的支持率更跌到18%。接下来的大选,保守党不是输赢问题,而是输得多难看的问题。
撒切尔主义将就此告终,英国大规模私有化计划将遥遥无期,煤矿工人骂她最难听的一句话是“甩掉这个婊子”。
她需要一个政治掩护,助她扭转民意,继续第二个任期,她必须将马岛问题变成一个僵局,有意不断示弱。
一,她公开表示马岛的军事费用是英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削减马岛驻军的经费。
三,缩小皇军海军编制(包括马岛军舰)
查姆特海军基地关闭,“无畏号”攻击舰和其它十艘战舰准备报废,“赫尔姆斯号”航母进厂维修,“无敌号”航母打算在1983年送给澳大利亚,……
不但阿根廷人,连英国参于马岛谈判的外交人员也认为保守党无意坚守马岛,要解决的无非是岛上居民去向问题。
形像一点说,撒切尔夫人对加尔铁里作了一个“Please”的动作。
外交上,她的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面对阿根廷人咄咄逼人的攻势,显得有些软弱,但卡林顿勋爵其实并不是一个软弱的大臣,他是贵族出身,诺丁汉的银行世家子弟,桑赫斯特军校毕业。麦克米伦时代,他是海军大臣,希思时代他是国防大臣。
卡林顿勋爵明明军方背景深厚,却在外交上偏软,误导了阿根廷人,也激起了英国民众对外交部的强烈反感。
当时英国在布宜诺斯埃利斯的大使馆,有三十多名外交人员,却在谈判中毫无建树,甚至同意向阿根廷军政府出售武器配件。
情报上,英国针对阿根廷的情报系统十分完备,然而,情报部门并不对议会负责,他们通过内阁秘书向首相负责。
所以,议员们在战争爆发前后,只看到了水面上的东西,而不可能知道水下深不可测的东西。
负责情报工作的核心单位是联合情报委员会,由安东尼.达夫勋爵和内阁秘书阿姆斯特朗掌管,军情六处对联情委的权力过大相当不满,但首相完全信任达夫。
阿根廷人的意图,包括“罗萨里奥”夺岛计划,英国并非一无所知,甚至是充分掌握,他们的电子情报站就设在阿森松岛上,阿根廷的电文往来,基本都能被英国截获。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安理会五常,英国如果不想打这一战,它有的是外交手段,让阿根廷人放弃武力想法。
战争爆发后
当阿根廷人登岛消息传来后,英国举国震惊,一种难以言表的屈辱感在全国蔓延,议会里群情激愤,在“入侵”后几个小时内,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仍然认为事态并不严重,态度不温不火。
经过一个难熬的晚上后,全英国的怒火在下议院里爆发,他们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公知说有“爱国贼”,那么当时全英国都是“爱国贼”。
第二天,大家早早赶到下院开会,卡林顿勋爵没有出现(他保留贵族称号,只出现在上议院),激动的议员们几乎要将外交部官员撕碎,骂声一浪高过一浪。
英国人使用了最极端的用词指责外交大臣,这是“绥靖政策”,时光仿佛回到了二战时期。 “卡林顿你特么给我出来!”“看我不打死你这个龟孙!”“有种到下议院来!”
议长不得不将卡林顿勋爵请到下议院,卡林顿勋爵承认判断失误,说自己现在很不安,议员们仍然不依不饶,不断用粗鲁的言辞攻击外交大臣。
其实当时卡林顿勋爵揽下了所有罪责,而摘开了撒切尔夫人,随后他宣布辞职,以谢天下,这是英国第一位因政治荣誉辞职的大臣。
被俘的马岛英军照片,不断刺激着英国民众。英国各地掀起了爱国主义狂潮,人们脱下“甩掉这个婊子”的T恤,换上了“滚你妈的阿根廷”,人们把撒切尔夫人视为了大英尊严最后的捍卫者。
撒切尔夫人迅速换上了弗朗西斯.皮姆接替外交大臣,这时候皇家海军已经在远征途中,皮姆用最响亮的声音宣布“英国决不会姑息军政府”。
在外交上,英国的英联邦秘书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将非洲,亚洲,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弄到了一起,给英国以最大声援。
欧洲放下了与英国在农产品政策上的争执,集体谴责阿根廷人的入侵行径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宣布对阿根廷实行制裁。
皇家海军师出有名,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支持,而阿根廷人则骑虎难下,加尔铁里无论如何也不愿主动撤兵,否则,他只能垮台。
撒切尔夫人抓住了扭转政治前途的最佳机会,并立即进入了战斗模式。
胜利
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并不仅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保守党的政治胜利,对社会来说,爱国主义精神也重新被唤醒。
英国当时,总兵力为33万人,1957年废除征兵制时是72万人。英国国际地位下降,除了美国迅速崛起外,也体现在它的海陆空三军缩编。
这一战是大英帝国没落时最后的一抹夕阳余晖。
英国出兵前,国内左翼右翼互撕,保守党工党互撕,可是当军事行动决定后,整个英国团结一心,没有了争吵,只有应战,议会自二战以前首次全票通过一个决议(出兵)。最爱挑刺的工党议员托尼.本也偃旗息鼓了。
英国将这次出征命名为“企业行动”(OperationCorporate),这是撒切尔夫人心中新自由主义经济计划的隐喻。
国防大臣诺特在议会表示,外交部失去的土地,将由国防部夺回来。
而皇家海军的动员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欧洲大感意外,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英国了无战意,只是虚张声势。
打入另册的“赫尔姆斯号”“无畏号”“无敌号”突然精神焕发,率舰队远征八千英里之外的马岛,收复被外交官失去的阵地。
当海军出征时,朴茨茅斯军港仿佛在上映二战时的老演片,为国尽忠的青年将士和执手相看泪眼的未婚妻,镜头中的无语凝噎,挥手作别,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好的证明。
然后是空军特种航空兵和陆军的伞兵部队(从德国调谴)。
全英国重现二战气氛,撒切尔政府成了战时政府,而在一个月之前,这件事除了外交官之外根本无人关注。
在宣传报道上,英国发挥了保密和新闻管理的娴熟技巧,既要突出撒切尔夫人的果断坚毅,又要做到生动活泼。远征马岛的英军士兵,则成了“解放者”,去除其殖民地征服者的味道。
退体的海军将领,空军将领不断走进电视台,在荧幕前不厌其烦告诉民众,马岛在哪里?英国优势在哪里?阿根廷人有多坏?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又是多么的支持英国。
桑迪.伍德沃德海军少将为英军特混舰队司令。英军对群岛的情况要比阿根廷人熟悉,对那些曾经卖给阿根廷人的军舰,更是了如指掌。
只要法国佬不要背后插刀,向阿根廷如期交付要命的导弹和战机,一切不在话下。所以,撒切尔在离职后,还觉得欠了密朗特一份情。
战争最终结果并没有多少悬念,虽然有些波折,这是皇家海军”考文垂”号驱逐舰被阿军击沉时最后的照片。
6月14日21时,斯坦利港内九千多阿根廷官兵投降。
6月15日,阿根廷总统宣布马岛的战斗已经结束。英国宣布接受投降,夺回马岛。
凯旋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
马岛战争唤起了英国人心底的民族决心和团结,爱国力量得到升华。
2013年4月17日,在她的葬礼上(她的经济路线不评论),卡梅伦说她是:一位爱国首相,“使跪在地上的英国,高高站立起来”。她是一位顶天立地的领袖。
如果不唤醒这种爱国精神,不但保守党政府会垮,英国也是一盘散沙,一切计划也无从谈起。
阿根廷在被断交后,还是执迷不悟,被结结实实揍了一顿,最终加尔铁里政权垮台。
回望35年前的马岛战争,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大国,有的战争必须打,常年马放南山,国内力量无法释放,军无斗志。
创造机会,把握机会,战争是把双刃剑,慎用,慎用!
但决不能让自己的长剑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