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菲 · 2017-02-18 · 来源:建国门学派
本国货币的唯我独尊伴随着这么一大堆好处,谁能看着不眼红,有便宜谁不想占?怎么偏偏让美国抢去了呢?就是因为它经济最发达吗?还是运气太好?实际上,美元之所以能坐上今天的宝座实属不易,也是经过了一连串艰苦残酷而且从不懈怠的奋斗。
美元也曾经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虽然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实际收入和生产率已经超过西欧,但美元并没有机会在国际场合派上大用场。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制,黄金是当之无愧的货币之王;英镑则在实际上代替着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国际结算中90%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以英镑作为国际储备,英镑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期间各参战国发行了大量不能兑现的纸币以融通经费,这些纸币在战后大大贬值并造成了严重通胀,因此在着手恢复战时已告停止的金本位制时,遇到了很大困难。后来,除美国实行金币本位制、英法两国实行金块本位制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金汇兑本位制,即将本国货币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存放大量外汇或黄金用于干预外汇市场。这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不久便在1929~1933年大危机的冲击下彻底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陷入混乱和动荡不安。当时的三大主要国际货币——英镑、美元和法郎,各自组成相互独立的货币集团,形成三军对垒之势。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远离战争创伤的美国一跃而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国家,美元才最终取代英镑的头把交椅地位,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为了让美元坐上并坐稳这个位子,美国可谓费尽心机,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营造世界各国对美元的极大需求、极大信任和极大依赖。
第一板斧是挂钩黄金。要牢固树立美元的信誉,才能给世界各国吃下定心丸,死心塌地地认准美元不撒手。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原则,由此奠定了美元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首席”通货、凌驾于其他货币之上的优势地位,也奠定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等同于黄金的崇高地位——至今,仍有一些亚洲国家习惯于将美元尊称为“美金”。
第二板斧是援助欧洲。准备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欧洲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国家的国库和外汇储备已被消耗殆尽。美国慷慨解囊,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了经济援助,同时积极推动美欧间的国际贸易。欧洲人拿到这批宝贵的美元以后,自然将绝大部分用于进口美国货。这样,美国不仅解决了商品输出的市场容量问题,而且有效地扩张了美元通行的地区和领域。
第三板斧是链接贸易。当时,国际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实物贸易,对国际货币的大量需求也产生在贸易领域,因而推广美元的最佳场所莫过于此。美国当局以稳定币值为名,要求世界贸易中的初级商品交易如石油、矿石、谷物等,以及大型装备如飞机等,都要采用美元结算。通过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美元的比重,刺激第三国频繁、大量地使用美元,增加它们购入美元、储备美元的动力。同时,1948年生效的关贸总协定确立了交易自由、市场开放的国际贸易准则,为美元向全世界流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初期,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和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日子很是风光。美元币值的稳定,有利于西方国家恢复生产和贸易,从而大量地吸纳美国的过剩商品,无论是用黄金还是用美元支付,美国都很高兴。这一时期,美国既是世界生产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
可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一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呈现出了不稳定的迹象。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美国世界生产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再加上对外战争的巨大花费,以至于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并进一步扩大,短期外债增加,世界上的“美元匮乏”逐渐被“美元过剩”所取代。一些国家拿着过剩的美元来找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开始的时候美国还硬着头皮照单收美元、递黄金——这是早就答应人家的了;可是随着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继续以剩余美元兑换黄金,美国越来越穷于应付。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断然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随后美元对黄金急剧贬值。1973年3月,欧共体、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本国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通常教科书上是这样解释的:要想使美元作为唯一的储备货币,就必须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加美元的发行量;而美元发行量的增加又必须以美国的贸易逆差为前提。但是大量逆差必定增加美元的短期负债,从而使美元汇率下跌,进而使美元的信用受到怀疑,失去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两难”,即美元信心与清偿力之间的矛盾。从现象上来看,的确是如此。可是,在金本位时期,产金国也存在贸易逆差(否则黄金将无法进入非产金国),但产金国提供的黄金并不会因此而贬值啊。看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要从黄金与美元的差异中去寻找。
二者的差异是什么?一个是真正的货币,一个是强制流通的纸币。“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那么明天这些渠道就会因商品流通的波动而发生泛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不过,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撇开有信用扫地的危险不说,它在商品世界仍然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1]因此,随着“美元过剩”,原来35美元所代表的一盎司金量,就要由更多的美元来代表,美元对黄金就只能贬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纸钞等同于黄金,从而黄金的生产成本与美元纸钞的印制成本之间的差额成为一笔丰厚的铸币税收益,被发行者收入囊中。在利益驱使下,印起美元来自然是多多益善。随着大量美元纸币投入美国市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商品价格攀升,大量进口变得有利可图,刚好迅速成长起来的欧洲和日本也在寻求开拓市场,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过剩的美元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外换购相对廉价的进口商品,在向国外输出通货膨胀的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自然积累了大量逆差。实际上,不是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引发了美元的贬值压力和人们信心丧失,而是美元的超量发行引起了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决定了美元必然贬值。所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元发行权的垄断者贪婪地追逐铸币税收益的结果。
随着输往国外的美元超过了其他国家用于国际贸易所需的数量,多余的美元自然就会被防止本国通胀的别国中央银行拿来兑换黄金。是听任黄金外流直至枯竭、回收多余的美元,还是主动让美元与黄金脱钩、继续输出过量美元?很显然,美国选择了后者。从此,美元进入了谋求霸权2.0时代。
本文摘自《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透过<资本论>看新危机时代》一书第二篇“祸起金融萧蔷”第五章“美元何以空手套白狼”。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