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犀乡资讯网 发布于 2016-09-07 00:36作者:editor3
十四、对重建边区武装斗争基地的总结 意见
-温贤定
重建边区武装斗争基地是1977年9.19北共中央第二分局会议的决定。
在关于《战略和战略部署的决定》中指出:“应把 积极建立边区武装斗争基地作为首要战略任务”;接着在《关于积极建立边区武装斗争基地以推动革命形势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把建立、巩固和发展边区武装斗争基地当成我们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只有建立、巩固和发展边区武装斗争基地,武装斗争才能巩固、发展和长期坚持,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就能够在全国人民中树立起我党我军的革命信仰和广泛深入动员 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和武装斗争。”并在具体办法中提出:“四. 大力发展新兵,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队伍,这是建立边区武装斗争基地的关键性任务”。
1977年首先一批同志奔赴印尼边区。随后北共中央第二分局领导同志也上边区, 参与领导边区基地的建设工作。此时,四位北共中央第二分局领导仅剩王连贵一人在国内,可谓集中领导力量去实现这个最重要、最迫切的战略任务。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已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我们看到更大的收成并乘此有利条件,召开北共中央第二分局会议。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马印军队对我们边区进行“围剿”了。我们首次大 規模开辟的稻芭,被敌兵占领毁掉。我们储粮也几乎被毁无存,边区人员只好分散成小组,依靠“板督 ”生产,结合打猎、捕鱼,解决粮食问题。此后再也没有恢复正常的生产。基地生活又如当初般的艰苦,影响了内部政治思想工作的进行。经过此
次围剿之后,边区基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重建边区基地的斗争是自1977年开始,到1986年放弃,为时约8年。
对这次战略任务实践的结果,我有如下的认识:
(1) 以我们这样弱小的武装力量,在马印双方对我们进行夹击的情况下,要在这边区建立如当年般的基地,是不可能的。1986年完全放弃边区回国内,又再次步上当年(1971年)放弃边区基地的老路。
(2) 在边区建立基地,只有自力更生从事生产才能解决粮食问题,因为在边区砂印两边,华族都生活在距离边界很远的地方。在东部印尼境内,除了Putus Sibau (布都西包)有小镇外,可以说,自第二省板督砂印边界起,直到最后的第五省,其间只有靠近板督印尼境内的士那宁(Sananing)有一间华人小店(9.30之后已被杀灭了),兰益(Lanjak)有两间店(严格说是住家,没有货),除此再也没有华人农村。整个边区都是土著民族,而且数量少,经济政治觉悟很落后,根本无法给我们粮食,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解决。可是,我们进行开辟生产粮食,又不能避过敌机的侦查而暴露,也无法打退敌人的围剿,保卫生产。虽然边区是很遥远(对我们而言),但,敌人用直升机运兵运粮,用无线电话指挥联络,并不成为困难。
(3) 8年左右的边区斗争,除了头四年起到保存和巩固革命力量外,我们的战略任务并没有完全实现。我们没有实现大力发展新兵目标(8年无一新兵上边区),也无法推动革命形势。
(4) 在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情况下,主要的领导在远离国内的边区,则不利于领导和掌握情况和及时指挥工作。
重建边区基地的挫折,斯里阿曼行动之后的国内情况的变化,群众对武装斗争的态度淡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让同志们感到这场武装斗争已难于坚持。1985年前后30多位高、中级干部离队,正是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