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勒· 结构不变

《星洲网》2016-07-18 11:38

换句话说,以马哈迪为首的巫统造反派成立的新政党,无论如何定位,在在野政治的政治版图和光谱中,已几乎没有立足之空隙。

前首相马哈迪宣布将成立一个新政党,而这个新党将与参加《公民宣言》的政治人物和政党组成联盟,在下届大选对抗国阵。

以马哈迪、慕尤丁为首的巫统造反派,在叛出或遭驱逐出巫统后,有几道选项:一是以个人身份继续对抗巫统,二是加入现有的政党,三是另立新党延续政治斗争和政治生命。三道选项的胜算不乐观,但第三道选项,也就是成立新政党,乃是最困难的一道。

首先,目前的在野政治版图,已达饱和状态。若以族裔政治光谱分析,公正党、伊斯兰党、诚信党和行动党,已各别占据在野政治版图中多元种族政治、巫裔/巫基政治、华裔/华基政治的政治光谱;若以城乡政治光谱拆解,行动党和公正党立足于城市选区,伊斯兰党、公正党和诚信党则盘踞广袤的乡村、半城市区;若以州属区块划分政治地盘,则东、南、西、北、中马,皆早由各个在野党深耕经营多时。

换句话说,以马哈迪为首的巫统造反派成立的新政党,无论如何定位,在在野政治的政治版图和光谱中,已几乎没有立足之空隙。

假设马哈迪等人的新政党欲争取支持的对象,是那些不满纳吉领导,但又不愿在大选中投票给现有在野诸党的巫统党员或国阵成员党党员,那么,这个政党能否在下届大选成功完成推翻纳吉或国阵政府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它能把多少巫统或国阵的支持票分裂出来,结合在野党原有的支持票,以大举超越国阵的支持率。

其次,马哈迪宣布成立新政党并与在野党组成联盟,开宗明义这个联盟的目标是确保来届大选在每个选区只派出一名候选人,在每个选区以一对一的形式对抗国阵。也就是说,新政党和新联盟的功能,还是在于解决在野党阵营分裂的老问题——避免在野党重复委派候选人上阵同一个选区,形成多角战,让国阵坐收渔人之利。而这也许就是马哈迪等人不加入现有在野党的原因所在。

问题是,如果公正党也无法继续扮演联合行动党和伊斯兰党的桥梁角色,而民联或希盟也都无法解决行动党和伊斯兰党之间的矛盾,进而解决超过不同在野党上阵同一选区的问题,马哈迪的新政党和新联盟,又凭什么可以做得到?

新政党和新联盟,无论是从政治版图、政治光谱或选举操作而言,已几乎没有可供发挥的空间,则其成立,不会对国内政治结构带来什么显著变化。结构不变,则格局不变;格局不变,则结局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