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不宜双语教学(上篇)/王介英

华小是国家“多元教育”政策下的产物,也是国家教育主流里小学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国小、淡小并列。

由于一些急进分子鼓吹“单元教育”政策,使华小、淡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国阵华基政党、华教组织、全国华团群起力争,捍卫华小。马华甚至誓言要“与华小共存亡”!

华小课程乃依据国家共同的课程纲要拟定,以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并以马来语、英语为重点必修课,为全国各族子弟进行启蒙、奠基的教育工作。这个模式推行了数十年,效率卓越,成果丰顿,有目共睹。

华小教育成效优异

我国是一个民主、自由国家,一直以来政府都尊重家长的选择意愿,把孩子送进国小、华小或淡小(也包括已消失的英小),从不强行干预。

英小完成历史任务进入“教育博物馆”后,许多自己受英文教育的华裔家长,转而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华小或国小,而以进入华小占绝大多数。

由于华小教育认真,纪律严谨,校风良好,教育成效优异,因此许多非华裔家长也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而且数目与日激增。

据非正式统计,时至今日非华裔的华小生已跃升至华小生总数的百分之十二左右。

在华小奠下良好基础后,大约有88%华小毕业生进入国民型中学或国民中学,进入独中的只有约12%。

进入国民型中学或国民中学的华小毕业生,在开始阶段,肯定会面对教学媒介语转换的困难,但他们很快就能渡过难关,走上坦途,毕竟他们在华小念过6年马来语与英语。

今天,你在任何场合遇到华裔青年,不论你用华语、马来语或英语与他们交谈,大体上他们都能应付自如,差别恐怕只是“还算可以”、“好”与“非常好”而已。

有时你还会惊奇地发现我国竟然有讲得一口流利华语的巫裔、印裔青年!总之,不会讲华语的华裔青年越来越少;会讲华语的非华裔青年在逐步增加中。

不 久前,笔者在一份报章看到一篇出自“普通记者”手笔的评论文章,指责华教团体与华基政党固步自封,责怪他们以“防止华小变质”为名,阻止华小推行双语教学 计划。还说一些有意申请双语教学的乡区华小因国语表现不达标而没有资格申请,并以此证明华小国语的确差,有必要借助双语教学来改善国语水平。

年轻华裔马来语了得

笔 者曾在马大教育学院修读 Diploma in Education 课程,这期间念过Psychology in Education、Sociology in Education,后来还为了在大学教导“Childhood Education”这门课而读了一些教育理论的专书,自认对教育还有一定的理解。

笔者读了这篇评论后,第一个反应是,评论作者是一个教育 的门外汉;第二个反应是评论作者是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不知政治斗争的“奥秘”;第三个反应是作者既然身为记者,应该知道华教团体与华基政党这些年来捍卫 华小地位的一片苦心,怎能是非不分地谴责这批有心人“固步自封”?

不错,在小学阶段,华小生的国语程度的确不如国小生。但到了中学阶段、大学阶段,这些出身华小的年轻一代,已基本上完成后起直追的历程,他们的国语一点也不弱,甚至有些杰出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出身华小的年轻一代马来语非常了得,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作者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前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