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贵子”,在全球都变难了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陈尚文等    时间:2016-04-09

清华大学4月5日公布2016年自强计划招生简章,面向边远、贫困等地区农村学生开放申请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2011年以来,已有200多名“寒门”学子通过自强计划进入清华。今年“两会”期间,“是否用考卷、用分数来衡量,穷孩子的机会更少”以及“怎样才能 让寒门多出贵子”也成为热议话题。如何保障教育资源的均衡,如何为“寒门”子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不仅在中国,在很多国家也是人们深思的话题。“‘鸡窝里 飞出金凤凰’变得越来越难!”在近邻韩国,这样的悲观情绪时常见诸报端。在“金砖国家”印度、巴西,也有对贫困、偏远地区学生的政策倾斜。在法国等西方国 家,人们也注意到社会流动性的削弱,并深思背后的原因。

20140416020857528.jpg

金融危机后西方社会流动性变弱

在 大多数非洲国家,寒门子弟“上进”的选择余地非常狭窄。有位马里商人将之概括为“绿与黄”:所谓“绿”就是从军(绿军装),做到高层就能权力在握;所谓 “黄”就是搞体育,尤其踢足球或打篮球(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球队穿黄色队服)。有些人成为球星,被欧美俱乐部高价挖走,但更多的人还是沦为苦力。约200 年前,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描述了19世纪初法国“寒门”步入上流社会的两条捷径——从军(穿红色的军服)和当教士(穿黑色的教士服),但这两条 路并不好走。但总的来说,欧美国家受益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旧等级体制赖以寄生的地域、家族等框架,蓝领收入的提高、白领阶层的开放,也让更多 “草根”感到有了进身之阶。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产业格局的再度演变和杠杆魔影的作祟,加上美国也出现“高校扩招”趋势,其结果就是 虽然“寒门”子弟仍能拿到大学文凭,但含金量越来越低——而“常春藤盟校”的学费和门槛却在这一时期水涨船高,让许多“寒门”望洋兴叹。在加拿大,政治家 们仍热衷于推崇“公平的公校义务教育制度”和“优秀的高校资源”,但许多社会学家和寒门子弟都明白,想进名校就要上很多费用昂贵的商业补习班。更麻烦的 是,随着高阶职位的稀缺,“校友会”之类的小圈子日益盛行,这也意味着“寒门”子弟即便咬牙挤进精英圈,也往往会形单影只。“有钱人读名校,我们读实惠 的”成了一些加拿大人的选择。如在大温哥华地区,许多普通家庭让子女选择名气不大的理工大学,不仅学费便宜,专业也“接地气”,毕业后虽很难飞黄腾达,但 可以找一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稳定工作。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公平、合理运作的标准之一。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比不 发达国家要强,一个社会的成功之门应对所有人开放。”法国《世界报》去年曾专门讨论过社会流动性的问题。该报认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流动 性也变得越来越差。法国一直使用严格的社会学研究与统计方式来展示社会流动性与社会阶层变迁,有关数据也定期公布。法国社会观察中心今年初公布的一个报告 显示:法国的社会流动性出现弱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失业率大幅上升以及移民聚居区教育质量下降。该中心呼吁政府对移民聚居、教育水平低的地区加强投 入。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一位社会学研究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经济转型国家,有时可以给一些人提供快速致富的机会,比如有的人在 城市拆迁的过程中受益,这和巴黎19世纪大改建时期的情况是一样的,但归根结底,只有公平教育才能给人以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法国政府十分关注教育的公 平性、合理性与平等性:如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孩子3岁进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均按照免费、义务、就近入学原则接受教育。中午餐费也视家庭收入而定, 低收入家庭通常只象征性地交一些费用。法国公立大学学费也很低,还按照家庭收入设立助学金,有利于“寒门”子女上学。

巴西:不平等的种子在小学即已种下 

在 巴西,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选公立还是私立,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求学之路能走多久。巴西公立和私立教育水平相差悬殊。在此前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中,巴西学生在参与评估的64个国家中排名55,但如果仅考察私立学校,巴西学生的排名就升至第18位。在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 市,无论华人还是当地朋友,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个原则,无论给要上小学的孩子选择哪个学校,只要不是公立的就行,“那里有安全、毒品等问题,孩子很 难在里面好好读书。”圣保罗天主教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德里格斯认为:“不平等教育的种子,在不同阶层出身的孩子入学时即已种下。”教育的不平等直接造成工 作、收入的不平等。巴西经济学家里卡多曾撰文称,大约四成的收入不平等都与教育有关。

在高等教育阶段,巴西公立学校的口碑都不错,只是这样 的福利很难惠及公立中学的学生。在巴西研究教育不平等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周燕说:“公立中学的教学质量,使得其学生的水平远低于私立高中,在通往公立大学的 竞争中,公立中学的孩子几乎没有优势。”为给更多的公立中学的学生提供机会,从2012年起,巴西要求各大公立高校将每年新生的一半名额留给公立高中的考 生。据巴西媒体报道,大部分学校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在圣保罗一家媒体工作的凯乐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用他的话说“我公立中学的同学里,考上大学的用 手指头就能数得出来。”凯乐说:“在巴西,没有本科学历,你只能当侍应生、收银员或是女佣,没有钱买房子、买车,甚至为孩子付私立学校的学费,孩子也只能 继续在公立学校里。将这样的生活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不能否认巴西教育领域的发展。在里约热内卢有名的马累贫民窟,上世纪90年代时只有 0.57%的人读过大学,但如今这个数字上升到3.5%。燕认为,巴西的教育水平在上升,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增多的机会首先还是给了有钱人 家的孩子,他们上好学校,穷人家的孩子上一般或不好的学校,这其实是让教育不公平现象变得更加隐蔽。

韩国八九成年轻人认同“勺子阶级论” 

“韩 国豪门子女的教育费是寒门的7倍”“日本贫困学生无钱买校服、学历越低犯罪率越高”在韩日两国媒体上,舆论把这些现象称为“社会病态”。特别是在韩国,教 育被称为提升阶层的梯子,然而在“身份社会”的氛围中,“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已变得越来越难。人们感叹,像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现代创始人郑周永那样贫农家 庭出身的苦孩子,靠奋斗成为政界、商界精英的传奇还会不会重现呢?

在韩国,家庭收入的多少在子女升大学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首尔市江南 区某初中二年级学生金某,每周上一次每小时20万韩元(1万韩元约合55元人民币)的“前途指导”课。辅导老师与怀揣外交官梦想的金某交流:中学成绩应考 到多少,英语、第二外语的成绩要提升至什么水平,社团活动选择什么比较好……金某父母根据辅导老师的建议,计划安排孩子暑假期间去国外参加英语夏令营,并 帮忙打听国会青少年实习岗位。而在首尔市松坡区边缘的初中三年级学生朴某则没这么幸运,因父母离异后做助理护士的妈妈月薪只有120万韩元,他连美术补习 班都上不起,只好放弃了画家梦。

很多韩国家长都有这样偏激的认知——补习班学院才是教育机构,学校只是评价机构。因此,一到寒暑假,家境好 的都让孩子去补习。韩国的社会现实,就变成了谁能消费更贵的课外教育,谁的竞争力就更强。对此,韩国《朝鲜日报》认为,应将“课外教育”拉下水,将“公共 教育”推向前台。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研究委员李准燮认为,课外教育费用占据了家庭教育支出的大部分,意味着孩子的机会越来越取决于父母的财力,而教育差距 的不断加大,会造成社会阶层移动性的恶化。韩国《京乡新闻》分析说,收入不平等造成教育不平等,造成前途、仕途的差距,进而再次出现收入的不平等,韩国目 前已形成这样的恶循环。韩国全北大学教育学一教授在论文《各收入阶层子女大学升学差距分析》中提到,月收入在100万韩元以下的最下游阶层的子女中,只有 1.6%能进入排前10名的大学。

韩国人说富人家子弟生来含着“金勺子”,穷人家孩子是“土勺子”。“勺子阶级论”正在韩国社会蔓 延,84.9%的韩国民众认为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特别是在20岁至29岁人群中认同率高达88.6%,30岁至39岁人群认同率为83.1%。韩国尚志 大学教授朴正元认为,韩国上游1%最富有者占据着社会22%的财富,而下游50%的人占据的社会财富不过2%。朴正元说,打破“勺子阶级论”,体制改革要 从大学入手,从根源上打造一个通过努力就可以生活的社会。

印学者:贫困学生有更多人生体验

电 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了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印度街头少年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如何从教育资源贫困的地区脱颖而出,也是很多印度青年的梦想。自独立以来, 印度政府相继出台扶助弱势群体的法规条款,如对特定部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有入学优待以及工作名额预留。目前占有印度人口近1/4的相对弱势群体已享受 到高校及政府工作岗位49%的预留名额。另外在学校各项考试中,受照顾群体的及格分要较一般标准低10%,且经济条件确实很差的学生还会得到政府的补贴。 《环球时报》记者在尼赫鲁大学图书馆采访期间,遇到过来自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学生,尽管这些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但教育投入并不低,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进 入尼赫鲁大学、印度管理学院等知名学府求学。

印度青年学者、尼赫鲁大学客座教授茅笃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 “贫困生”在入学及就业等方面都会受到相应照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是优秀的人才。茅笃亮说:“人们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眼界更开放,但实际情况正相 反,那些来自穷困家庭的学生在学校里能更积极融入,更愿意了解他们此前不懂的上流社会,从而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相反富有人家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向下’ 取经的动力,他们眼中的世界更为单一,这也可被理解为某种世界观上的盲点。”为应对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现象,印度公立学校也推行“划片制入学法”,在新德 里,学生有权在居住地5公里的范围内自主择校。但总体而言,条件较好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或出国深造。

【环球时报驻韩国、巴西、印度、法国、加拿大记者 陈尚文 侯露露 邹松 姚蒙 陶短房】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societies/info_10216.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