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

•李庆刚•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淀了极为丰厚的历史资源。古往今 来,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把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新征程中,我们仍需以史为镜,以中外历史特别是以90余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为镜,不断审视、省察、完善自我, 汲取前行力量和智慧。

风起于青萍之末。以史为镜,必须知微见著,高瞻远瞩,紧跟世界发展大势,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迎头赶上。

1956年,世界科技革命迎来一个转折点,信息革命全球化即将开始,当时我们也有了初步的然而又是正确的判断。1956年1月,周恩来在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认真而不是空谈地向现代科学进军”.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 现在是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叫文化革命,要搞科学,要革愚蠢同无知的命。”由此,“向科学进军”成为时代强音。可惜的是,由于后来“左”倾错误干扰,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站在历史这面镜子前端详,我们才能深刻明白,对于执政党来说,“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 步”是多么的重要,而“牢牢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多么的紧迫!

时时谨慎不沉沦。以史为镜,必须慎始慎终,如履薄冰,胜利时不骄傲,顺利时不忘形,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前进方向。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然盛世之下潜伏着危机。马克思这样判断:“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 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指出:“乾隆受到太多的 赞誉,却极少省思,在一派繁荣的乾隆中期,已日益显现了衰退甚至崩溃的征兆。”落日虽然辉煌,接踵而来的却是长夜无歌。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令人警醒。

中国共产党是善用历史经验的典范。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防止因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贪图享乐等情绪的滋长,告诫全党:“务 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筹划社会主义建设蓝图时,毛泽东又 提醒全党“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而此后发生的曲折,与背离这一真理不无关系。站在历史这面镜子前打量,我们才能保持 清醒,“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是多么不易,多么重要!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史为镜,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可贵的“民本”思想,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最终这只是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传入中国以后,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第一次被中国共产党认识清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根本宗旨。人们都记得毛泽东和 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黄炎培问:中共诸君能否找到一条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支配的新路?毛泽东说: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这条 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民群众在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也真切体会 到了自己改变历史的力量。邓小平说,联产承包是农民提出来的,乡镇企业也是群众创造的,我的功劳是把群众的创造加以理论的概括。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 兴、答应不答应”的判断标准;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 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站在历史这面镜子前观察,我们才能豁然开朗,90余年来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历史是一面镜子,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站在新的起点上,瞻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我们仍需不时回头采借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13期,摘自2012年7月25日《党史信息报》)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1)/历史是一面镜子.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1/20 07:40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