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萍 、王刚、 青木 、段聪聪、 张倍鑫、 魏辉、 卢昊、 柳玉鹏 •
“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这样 说。“民族复兴”可谓是当代中国最有凝聚力的口号之一。有细心的外媒发现,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会见中外记者时也曾三次提到“复兴”一词。不 过与中国人对“复兴”的细微拿捏不同,西方人更习惯笼统地说“中国崛起”,而“崛起”是中国官方避用的记号。用词的不同代表了看中国发展的不同视角。无论 中国多穷多弱时,我们都有对繁荣的惊人记忆,强国梦从来不是中国人的“从零开始”。东亚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强大同样充满记忆,它们对中国复兴的利益攸关感往 往更认真和深刻,搭顺风车和担心中国“称霸”的不同想法错综交织。对中国“复兴”或“崛起”的研究在西方是与国际变局连在一块的。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戴维•戈塞特看来,中国的复兴并不意味着西方的衰落,而是一种机遇。他在美国《赫芬顿邮报》撰文说,中国复兴不仅是全球化的催化剂,而且通过开启新的经 济、政治、外交、知识和艺术视野,它还扩展了地球村,也扩大了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5个世纪的世界体系。
世界解读“中国复兴”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9日第一时间报道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消息。文章称,29日上午,习近平、李克 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发表讲话,他表示,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目标,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他表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要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必须 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习近平还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 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他表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 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中国复兴成为世界变革的主要因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戴维•戈塞特这样强调中国复兴的意义。他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撰写的题 为“中国复兴与新世界形成”的文章说,习近平在当选中共最高领导人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三次说到“复兴”一词,这个概念正重塑全球权力分配。1978年以 来,我们一直夸大与北京治理有关的危险,而事实却无比清晰:1980年,中国经济产值仅为美国的7%,现在却是美国的一半,2025年将超越美国。 2045年,中国经济将是美国的两倍。这显然与美国19世纪跻身世界舞台相似:1820年,美国经济仅为英国的1/3,1870年两国并驾齐驱,1913 年美国经济已是英国两倍。
在对中国“民族复兴”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的情况下,西方更喜欢用他们的语言描述中国的“崛起”。德国《南德意志报》29日以“上升和下降的两个世界大国” 为题称,20年前,还没有中国和美国的比较。在邓小平的改革政策下,20年后中国已经是与美国并行的世界大国。高速列车奔驰在广阔大地,高楼大厦拔地而 起,数以百万计的人摆脱贫困,中国正在经历繁荣时代。德国《明镜》周刊此前以“中国梦”为题称,1949年,中国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近30年来,中国 上演了一出梦幻般的戏剧。中国的现代化已走过了一半的路程。13亿中国人还在追求更富裕的生活。在国际大舞台上,中国也在显示他的“肌肉”,经济力量转化 为政治优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29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在改革开放刚开始取得成绩比较小的时候,我们没有明确说“复兴”,随着经济崛 起、国力上升,在这个基础上这一概念和口号才被更明确地提出来。现在看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走向复兴的路。党的最高领导人现在提民族复兴,一方 面显得我们更加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说这个话题更加现实了,因为民族复兴已不只是一个梦想了,而是在逐渐实现的过程中。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2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最高领导人直接提出和描述“中国梦”非常有意义,以往是比较理论性的,这次则更具 体、更感性。“中国梦”其实是100多年中华民族奋斗过程中表现的精神和价值观的结晶,是一个民族走向发展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的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梦想, 既是个体生命的,又是总体国家的。
民族复兴鼓励中国前行
“民族复兴”可谓是中国近现代革命以来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之一。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就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开始。辛 亥革命之后,这一观念继续酝酿发展,正式出现“民族复兴”一词。张颐武说,“民族复兴”的概念在抗战时期更被明确地提出,当时对中国精神的复兴、价值的复 兴,探讨很多,当时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也是民族发展中的一个低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共自从诞生之日起,就 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压在了自己的肩上。使中国作为国家富强起来,是任何一个想领导中国的政党所必须面对的课题。而能否对这一课题做出圆满的回 答,是对一个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作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什么是民族复兴?中华民族还有多久才能伟大复兴?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杨宜勇称,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6274,即完成了62%的复兴任务。但用量化指标衡量复兴进度却引发广泛争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汤重南理解的“民族复兴”就是“重铸辉煌”的意思。汤重南认为,简单说大国复兴包含两层含义,即对内人民富足,对外是朋友遍天下,有大国气派和风度,这才是真正的盛世。专门研究中日关系史的汤重南认为,唐朝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盛世。
在国际媒体视线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来自台湾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相当感 慨,他说他和全球华人都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时刻的到来,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华民族将展现在世界面前。北京奥运会闭幕后,韩国《朝鲜日报》援引中国媒体的话 说,北京奥运不仅取得了成功,而且成为“民族复兴的新起点”。
中国复兴是对世界的贡献
而东亚国家一些人对中国的“民族复兴”怀有复杂感受。韩国纽西斯通讯社26日的报道把中国的民族复兴愿望同“民族主义”挂钩,这种思维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地 缘政治环境下一时很难克服。日本时事政治网站29日说,中国经济总量和国际影响力扩大是近十年来国际社会上最为显著的大趋势。一个强大且增长潜能依然深厚 的大国崛起究竟对国际格局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成为诸多兴趣、赞赏、忧虑乃至敌意被引发的主要背景。文章称,中国作为一流强国崛起后究竟选择怎样的国家 战略,在外界看来依然不透明。
日本作家麻生晴一郎2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国土广阔,也很强大,复兴后让人担心会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不当成对手。所以与其说日本担心被中国欺负,还不如说我们更担心被中国无视。
“中国的复兴并不意味着西方的衰落。”戴维•戈塞特在28日的文章中表示,中国重返中心和西方现代性基本兼容。就中欧而言,双方共同点超过不同点,他们的 合作对于双方和第三方而言都不是损失而是收获,包括前途光明的非洲大陆。他还表示,不能仅仅将中国复兴理解为全球化的催化剂和整合因素,通过开启新的经 济、政治、外交、知识和艺术视野,它还扩展了地球村。中国的复兴使中国人民扩大了在世界的呈现,也扩大了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5个世纪的世界体系。
韩国《朝鲜日报》网站此前刊登的读者来信认为,东亚国家对中国的民族复兴有误解,认为中国复兴后会称霸,恢复历史上那种帝国秩序。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中国很少真正干预邻国的内部事务。
步平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发展使13亿人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地生活,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而中国作为国际 社会的重要一员,对捍卫全人类利益负有责任。所以中国的复兴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影响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也在国际社会,为世界所瞩目。张清敏则认 为,外界对中国复兴或者崛起有些忧虑,这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这么大,周边这些小国看到中国在复兴,难免想到历史上中国和它们的某些交往经 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实现复兴的过程中做什么事情,怎么宣传,是很重要的。
“俄罗斯之声”26日在报道中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强国过渡的“路线图”,习近平的关键性词汇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文章称,中共领袖 暗喻中华民族不可避免地要实现复兴,而这种复兴的速度,按照中国的想法将是相当快的。因此,世界确实要细听中国的声音。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11期,2012年11月30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