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六使先生的辦學理念與南大夢 (一)

28/11/15

作者/来源:余山農

南洋大學是一個夢。

南大夢由陳六使先生開始,由千千萬萬愛護民族教育的人共同建築而得以實現。陳六使先生的南大夢起於新加坡,但並不止於新加坡,而是日後進而在馬來亞各州設立南大的分校。在他的觀念中,大學須随人口增長而增加。他的眼光超凡。

在愛護民族教育的人心中,南大是個好夢;在憎恨民族教育
的人心中,南大是個惡夢。

歷史的轉折往往是災難的關鍵。憎恨民族教育的英文沙文主義極端分子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在騙取愛護民族教育的人手中的選票後,上臺執政,手握大權,便反過來殺害愛護民族教育的人,把南大夢碾碎。

南大死了。時空也已轉移,但是愛護民族教育的人心不死。於是,在新的時空交織處,開始建築新的南大夢。

一 少年時代的教育

陳六使(1897-1972)先生生於光緒(1875-1909)二十三年,
即康有為(1858-1927)和梁啟超(1873-1929)發起公車上書(1895年)後兩年出世。那個年代,小孩上學一般在私塾。私塾教育在後來還一直存在,就是在海外華人社會中也一樣存在。鄭奮興老師1934年在檳城出世,小時候也是在私塾讀書,跟他同一個時期的人也往往如此。

小孩子到私塾讀書,最重要的是“讀書識字”。這是中文啟蒙教育的一大特點。不明白這個特點的人,中文啟蒙教育就一定辦不好。通常在讀了三四年書之後,學會了基本的兩三千個字,再學會加減乘除的演算法,便可以出來謀生了。那個年代無所謂文憑與學位。康有為和梁啟超是知識界的人物,也都是在私塾受教育的。

陳六使先生父母早喪,家境貧窮。1913年,陳嘉庚(1874-1961)先生在廈門創辦集美小學。陳六使先生和七弟文章一起進入集美小學念書,同班有劉玉水(1893 – 1972)先生。劉玉水先生光緒十九年生,比陳六使先生大四歲。劉玉水先生後來也跟陳六使先生一起創辦南大。小時候的教育對兩個人的影響深遠。

那個年代的小學教育,也跟私塾一樣,重在“讀書識字”。
讀了《三字經》後,便是四書五經,還有《古文觀止》,學寫古文的範本。有一件小事頗為有趣。

1953年7月27日,南洋大學新加坡委員會在總商會開會時,由黃奕歡(1908 – 1985)先生報告到聯合邦參加各地南大委員會議經過。其中有一段故事(以下各段引文均見《南洋大學創校史》):

余等此次往吉蘭丹之車站百餘裡處華摩山有一極偏僻之鄉村,四圍盡是森林,內面有三千餘客籍僑胞,彼等在此居住已歷數代。根據墓碑所志,最少亦有三百餘年。其祖先初來其地與沙蓋族通婚,至今尚保留明朝習俗,更有明朝服裝。此處共有學校兩間,所讀者為人之初及四書五經。彼等受其祖先遺言所影響,二校不願合併,辦理學校之方法概遵祖先定則,內面實與外界隔絕。最近政府令彼等遷往丁加奴時方與外界開始接觸。

遷移之時,一老者苦苦要求執事者帶彼等看海。蓋彼等的祖先曾告以離居處不遠有中國海,中國海之彼方則為中國鄉土。當彼等乘坐巴士車在日本南侵登陸處之岸邊見到中國海時,狂歡不已,僅以家鄉遙遠看不到,感覺遺憾。此三千餘客籍僑胞,雖在深山居住而未變成山人,尚極力維護固有文化,與沙蓋族和平共處,至為令人感動,亦說明中華文化之不能消滅以及教育之重要性。……
主席謂黃君所述動人故事,如非目擊當不相信。該三千餘僑胞數代住在深山,猶如古文中陶淵明所述之桃花源記。吾人不信有桃花源,但馬來亞有之。

黃奕歡先生說的故事的確令人神往。居住在吉蘭丹華摩山偏僻鄉村中的明代移民客籍僑胞,三百餘年來,蒙師授業,依然是“人之初及四書五經”,恪守中華文化之傳統,感人至深。

陳六使先生聽罷,馬上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桃花源記》便是收在《古文觀止》中,是初學寫作古文的入門書。

黃奕歡先生說的這則故事很有歷史和社會語言意義。明清兩個朝代南來的勞工都是男性,無法娶唐人妻子。礙於宗教,也無法娶馬來也無法娶馬來女子,除非變成馬來人。唯有娶非馬來人外族妻子。這些外族又是些什麼人呢?在樹林芭場工作的勞工,住在山裡,最可能娶的就是山地人。沙蓋族即山地人。沙蓋族之外,應該還有別的種族。由於彼此的語言不可通話,用簡單的馬來話溝通也是很自然的事。這簡單的馬來話成為家庭的語言,便是峇峇馬來話的來源。通婚後所生的孩子便是峇峇人的來源。馬來半島至今尚有唐人與山地人通婚的事。

檳城、吉打、玻璃市一帶,靠近馬泰邊界,有不少泰族人。唐
人與泰人通婚也是很自然的事。於是有檳城的峇峇人與峇峇話。檳城的閩南話帶很濃的泰語腔調,應也是唐人與泰人通婚的結果。

第一代的峇峇人都是很淳樸的鄉下人,會說母語方言。到了第二代,受英文教育,替英國人做事,可以直接和英國人溝通,成為買辦階層。於是,“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這些富二代中,有一些看不起華人,看不起馬來人,看不起印度人,成為英文沙文主義極端分子。李光耀(1923-2015)就是其中一個。他不懂華文,不懂方言。他的母語是峇峇話。他的民族身份是峇峇人,不是華人。他跟菲律賓的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1917-1989)、印尼的蘇哈托(Suharto,1921-2008)是同一類,雖有華人血統,但都不是華人。正因此,李光耀憎恨華人,憎恨華文教育,憎恨南大,乃是先天的非我族類情緒,一旦掌權便非得消滅華文教育不可,非得關閉南大不可。

陳六使先生和黃奕歡先生是同一代人,都沒有文憑與學位,但都建立大事業。他們所受教育,影響一生的便是“中華文化之不能消滅以及教育之重要性”的信念。正是這個信念,讓他們一起建築南大夢。

二 毁家興學精神

在陳六使先生倡議創辦華文大學之前,馬來亞大學曾經提出設立中文系。陳六使先生為此捐獻了三十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龐大的款項。可是,馬來亞大學收了錢,卻遲遲不辦中文系。陳六使先生於是倡議創辦華文大學。他一生都為民族文化與民族教育竭盡所能。

1953年1月16日,陳六使先生在星加坡福建會館會議上,陳述馬華教育正面臨危機,為維護中華文化計,號召僑胞,創辦大學,懇切盼望星馬僑界,同心協力,熱烈輸將,使大學早日實現,馬華文化得以永存,不致被時勢所淘汰。他小時候所受教育的影響完全表露在這次呼籲中。

陳六使先生這次講話,無異于高聲呼喊文化救亡,盡顯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其講話要點有五:

其一,福建會館之辦學宗旨在於極力減輕家長負擔,最終全部免費。

福建會館興辦各校,每年不敷十餘萬元左右,由會館之收入,加以補貼。吾人辦學應極力使學生家長減輕負擔,學費儘量減少,免除什費。如福建會館力所能及,將來能達全部免費,實為最高目的。吾人既有志興學,當不以會館虧損為顧慮。

其二,目前華校危機重重。為拯救華校前途,吾人實不應再
事因循,應知改進,並更熱心維持之。

目前華校危機重重,一方面有外來壓力欲消滅華人文化,一方面又有內部摧殘抵消力量。可見華人文化已面對消滅危機。……華校既有外來壓力欲加消滅,內部又有自我摧殘,設不改善而因循敷衍,二三十年後,馬華文化恐將不存。蓋前此中國有甚多人南來,目前則已斷絕,如華文無實際用途,華人多改讀英文,華人不識華文漸多,如此下去,華文自然無用。

其三,華校學生人數減少,英校學生人數增加。長此以往,二三十年後,馬來亞可能不復有華人文化存在。

吾人為求馬華文化不被消滅,為拯救華校前途,吾人實不應再事因循,應知改進並更熱心維持之。苟吾僑人人肯出錢辦學,一方面要求政府增加應享之津貼,一方面節省開支,自有可為。否則如目前情形,讀華校而感費重,為父母者負擔不來,使吾僑子弟寧願入英校,華校自無前途。……二年前,福建會館勸捐興學,數達百餘萬,原預定所辦學校共能收容萬名學生,但目前本館各校學生不見增加,反見減少。由此可見甚多人已改入英校,因英校費省,且被認為學生較規矩。今後之華校工作者務做到使父母者不再有此心理,才有辦法。地方上人口日見增加,小學生減少,可謂教育事業大退步。長此
以往,二三十年後,馬來亞可能不復有華人文化存在。

其四,為維護華人文化之長存,實有必要創辦華人大學,讓吾僑中學生可資升學。

吾人勿任令馬華文化被消滅,且應維護及求進步,何以故?目前中學學生數以萬計,每年畢業人數亦相當可觀。前時可回國升大學,目前則不可能,迫使僑胞認為讀英文始有出路,始能入大學深造。吾人為維護華人文化之長存,實有創辦華人大學之必要。就目前情勢而觀,吾僑中學生無處可資升學,實迫使實迫使吾人不得不創辦大學。二年前餘已有此倡議,並曾指出大學在三年內辦不成,則應五年內辦成功,五年內再辦不成功,則馬華文化之程度將日趨低落。

其五,可先辦數學院,然後逐漸謀發展,使吾僑子弟有機會入大學,永保吾人固有文化。

發動創立大學,社會人士如能響應踴躍輸將,倘能捐獲三百萬元,甚至五百萬元,餘必定亦捐獻同等數額以匡成之。如吾人勸募創辦大學工作能達預期目的,餘當發動聯合各地僑界各方人士,共同襄贊,使華人大學早日實現。

至於創辦大學之經費,如要十足與英美之大學比美,即
數萬萬元仍感不夠,惟先辦數學院,然後逐漸謀發展,使吾僑子弟,讀畢小學繼入中學,然後再入大學,永保吾人固有文化。……惟僑眾認為華人大學必須創辦,餘當傾余之財產與僑眾合作,協力促成之。

陳六使先生這篇講話為南大校史的第一篇重要文獻,保存于福建會館1953年1月17日會議記錄及《南洋大學創校史》中。從記錄中可見先生講話之風采。這篇講話是南大夢的開始。

陳六使先生倡議創辦大學最主要的目的在於保存華人文化。這就是黃奕歡先生所說的“中華文化之不能消滅以及教育之重要性”。他們心中都有極其強烈的保存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因而共築南大夢。為了實現夢想,“餘當傾餘之財產與僑眾合作,協力促成之。”

1956年2月17日,星加坡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他回憶說:

本人倡辦大學乃因一九五二年之教育條例,深恐中華文化被消滅,為使中華文化永久長存,故必欲辦大學,雖至破產亦所不惜。

這是何等偉大的毀家興學精神!他對民族文化之憂患意識與使命感,非一般有文憑學位者所能望其項背。

中國人有毀家興學的傳統。陳嘉庚先生與陳六使先生都是模
範。陳嘉庚先生是前無古人的毀家興學教育家,陳六使先生則是陳嘉庚先生之後,中國人之中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不僅自己出資辦學,還能發動星馬數百萬僑眾,為傳承民族文化而共同努力,形成波瀾壯闊的興學築夢運動,感天地而泣鬼神。這一點不僅是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