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无聊的政治游戏

•袁征•

美国当地时间11月7日凌晨,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奥巴马击败对手罗姆尼,成功连任成定局。此次大选堪称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选举,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美国人烧钱选举,其背后意义何在?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在纷纷扰扰中落幕。在媒体热衷于各种报道之际,在国内外专家纷纷阐释大选走向之时,笔者自始至终不过是冷眼相对。对于一个自1992年开始关注美国大选的学者来讲,很多事情已不再新鲜,反倒是更多了一份冷静。

“问题是经济!”

一如既往,金钱在大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钱是政治的母乳”,这句话用于美国大选实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固然金钱不太可能完全决定选举的最终结 果,但筹措不到足够的资金,要参选都是难以为继的,更不要说赢得选举了。截至10月25日,候选双方筹款总金额已超过20亿美元大关,使得这次大选成为美 国历史上最昂贵的选举。对于竞选经费不断水涨船高,美国国内一直存有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也试图进行一定的改革,但还是难以扭转这种烧钱的局面。

“笨蛋,问题是经济!”这句经典的标志性论断可以非常贴切地用来点明此次美国大选的核心议题。对于普通选民来讲,他们通常最关心的自然是和自己切身利益相 关的议题。而在美国经济低迷、复苏乏力的情况下,经济与就业自然成为选民最关心的议题,也是最终左右大选结果的重要因素。两位候选人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 所以罗姆尼主攻奥巴马的经济政策,而奥巴马则强调自己在施政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尽管奥巴马在医保、反恐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低迷的经济状况的确拖 累了奥巴马的选情。

两位“老人”的对决

这次选举是两位“老人”的对决,连个像样的独立候选人都没有。经过2008年的选战和随后四年的执政,人们对于奥巴马已有深入的了解。而共和党候选人罗姆 尼,也不是新面孔。早在四年前他就曾参选,但在共和党初选阶段就败下阵来。此次选举,连共和党人都不否认,罗姆尼并非一个强劲的候选人。罗姆尼是经过艰苦 的初选拉锯战,才跌跌撞撞闯进了最后的决赛。在美国经济状况如此不好、失业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执政四年的奥巴马依旧能够和罗姆尼在支持率上不相上下,我 们不能说奥巴马有多强,而只能说罗姆尼有多弱了。如果不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高居不下,那么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奥巴马连任了,选情也不会呈胶着状 态。

两位“老人”的政策主张典型地反映了民主、共和两党长久以来价值理念的差异,这主要反映在社会福利、医保、政府角色、堕胎、同性恋等问题上。“茶党运动” 的兴起和“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这不仅是在社会阶层上,更是在价值诉求上。无论是奥巴马还是罗姆尼,为了赢得大 选,都不得不首先稳住认同和支持两党价值理念的“基本盘”。对于共和党内选民基础不牢的罗姆尼来说更是如此。其结果是奥巴马竭力稳住左翼自由派阵营,而罗 姆尼则向右靠,讨好右翼选民,以便赢得大多数共和党保守派的支持。两位候选人的取向使得他们很难像1992年大选中克林顿的政策主张向中间靠,来争取中间 选民的支持。与此相对应,中间选民面临艰难的抉择。一些2008年支持奥巴马的选民变得踌躇不前,但对于信奉摩门教的罗姆尼也是兴趣不大。

对华政策——电视辩论的“老桥段”

在对外政策上,两党的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现有的地位,只不过策略和手段上有所差异而已。共和党侧重国家安全,重视实力;民主党相对侧重推进民主与人权。为了 显示自己与奥巴马的不同,罗姆尼不断用诸如软弱、“磕头”来攻击奥巴马的对外政策,然而他自己的外交政策主张往往可以用“空洞”来形容。换句话说,他的很 多主张表面上很强硬,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甚至暴露出自身在对外政策领域缺乏经验。在第三场候选人辩论中,罗姆尼似乎变得温和起来,以至于两位候选人的对 外政策看上去差异愈来愈小。《纽约时报》评论道,双方在外交政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气、个人风格和领导力上,而不是具体的外交策略上。

“站着说话不腰疼”完全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美国政客不负责任的言行。每逢美国大选的年份,往往是政客不顾客观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时候,目的只是为了讨好 选民,赢得选票,因此这个时刻通常被人们称为“愚蠢季”。至于选举过程中说的是“人话”还是“鬼话”,其实没有太多人在意,只要不太过离谱就行了。为了选 票,寻求连任者往往会迫于压力而在内外政策上做出姿态;而挑战者更是肆无忌惮地攻击对手的现行政策,以便显示自己与在位者的不同。此类手法在这次选举中也 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即是二者的对华政策。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起起落落,也屡屡成为美国大选中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对华政策甚至在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中成为重要议题,但这不足为奇。首 先,中国日益强大,国际影响力上升,美国人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崛起。其次,金融危机来袭,美国经济陷入低迷,失业率高居不下,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明 显抬头。中美经济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美国人心态上难免有些失衡。一些选民忽略了对华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总觉得中国人夺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在这 次选举中,不乏指责中国的陈词滥调。罗姆尼竭力攻击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而奥巴马也屡屡在经贸问题上对华施压。对于政客选举中的言辞,不能简单忽略,但也不 必过于看重。选举中,候选人为了选票,可以说说强硬的话;一旦真的当选了,就不得不认真考虑对华关系的重要性,考虑实际政策的后果及可操作性。毕竟,中美 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处理不好,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论断。

同样的竞选策略,同样的陈词滥调。如此缺乏新意的一场大选,还有多少可以吸引人的呢。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11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链接:美国大选60亿美元怎么“烧”的 (孙浩 谢来)

历时近一年的美国大选已在喧嚣中落幕,根据监督联邦选举开支的美知名独立机构“敏感政治问题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RP)估算,今年美国选举的总花费约为60亿美元(包括总统选举花费的26亿美元和国会选举花费的34亿美元),堪称美国历史上“最烧钱”的大选。

当这场比筹款、比烧钱,加之外围组织“大手笔”吸金和挥金的政治秀落幕后,美国民众依然不得不继续捂紧钱袋过日子,而从光鲜选战舞台走回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奥巴马,摆在他面前的经济难题丝毫未见起色。人们不禁要问,60亿美元换来的一场华丽大秀是否划算?

“费油”的竞选机器

对于选民而言,对这场总额花费60亿美元的大选的直观感受是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电视、广播、电子邮件和推特上,排山倒海般“立体轰炸”的竞选广告。

由于奥巴马和罗姆尼支持率一直不相上下,双方尤为重视“消极竞选”策略,包括电视、网络等渠道的大规模广告战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告开销也成为支出重点。

按照广告商提供的数据,在本轮对决中,奥巴马和罗姆尼团队及其外围组织在电视广告上的花费超过9.5亿美元。

以双方争夺最猛烈的“战场州”俄亥俄州为例,当地部分频道部分节目每隔15分钟就会被负面竞选广告打断一次。当地61岁退休老人格雷格•施赖伯对媒体抱怨说,“这哪里是重视我们,简直是在把我们逼疯!”

另一方面,两个庞大的竞选机器本身也“费油”。他们各自要供养着一大批“专业人士”,负责战略、媒体、民调、形象设计等等工种,越是精英大牌越是身价不菲。

在基层方面,由于美国政党组织相当松散,基层竞选工作权重仍未改变。尽管动员了大批志愿者,两大竞选团队在各地、主要是“战场州”开设基层竞选办公室、雇 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拉票等竞选活动,也都需要资金支持。奥巴马方面一直坚称自己在基层工作方面独具优势,全国范围内奥巴马竞选办公室就多达近 800间。

掏钱,一个都不能少

金钱素来在美国竞选政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竞选机器一旦开启,用钱如流水,钱少了你可玩不起。以共和党预选阶段为例,不少曾一度势头甚猛的竞选人莫 不是输在了资金匮乏之上,比如来自共和党的桑托勒姆。宣布退出竞选次日,桑托勒姆团队就以其名义向支持者发出电邮,号召继续捐款以助其补上巨大亏空。

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阵营巨额的花费背后,都有财大气粗的机构和企业资助。支持罗姆尼的更多是金融巨头,他背后的三大金主都来自华尔街,它们分别是高盛公司、美国银行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奥巴马则更多得到学术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帮助,资助他的前三位是加州大学、微软和谷歌。

吸引捐款“大户”离不开高规格的筹款活动,今年即便保守估计奥巴马也出席了至少200余场,这还不算他的贤内助、第一夫人米歇尔作为其代言人单枪匹马参与的筹款活动。

无论奥巴马还是罗姆尼,即便有了巨贾金主的支持,对草根捐款也绝不小觑,特别是网上捐款模式。奥巴马比罗姆尼更依赖小额个人捐款,约有400万人通过互联 网或手机短信给他捐款。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的美国大选中,13%的成年美国人都曾参与捐款。截止10月底,奥巴马获得的个人捐款总额达 6.45亿美元,明显超过罗姆尼的4.13亿美元。

若你进入其竞选官方网站时“不小心”输入电子邮件,就等着开始接收“催捐”电邮吧。“伙计们,这可能算是本次竞选中来自我们的最后一封信。”两个团队会分别以包括奥罗两人在内不同人的名义、在各类“关键时间点”、以各种名义向你发出电邮,大意多半是“再不捐就来不及了”。

大选冲刺阶段以来,每天接到数封此类电邮更是常事。而选民只要捐款5美元,就可自动获得“摇号”资格,有机会在投票日当晚坐到奥巴马团队在竞选大本营芝加哥策划的活动的前排,直面奥巴马宣布胜利,或承认失败。

“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全面参战

CRP指出,今年的烧钱大战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全面参战。这都源于2010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在“政治捐款属于言论自由”的名义 下,取消了个人与企业向助选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的限度,只要个人和机构不与某个政党及政客竞选阵营直接协调、不直接提供政治献金,其捐款和支出可不设上 限。

这一裁决相当于打开了一道闸门。由此,大量的竞选“软钱”得以松绑,已经在2010年中期选举中小试牛刀后,“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今年终于正式登台大展 拳脚。大量涌现的能独立筹款的此类外围政治组织,在筹款和投放广告等方面行动尤为积极。起初奥巴马和民主党阵营对此现象还多加批评,但见对方外围组织过于 凶猛,也不得不迎头赶上。

就拿曾任小布什总统幕僚的卡尔•罗夫创立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美国十字路口”举例来说:截至10月中旬,该机构筹款7960万美元,并斥资6300 万美元支持罗姆尼及其他共和党人的政治竞选,光是10月底,“美国十字路口”在7个“摇摆州”发放了一轮新的助选广告,就一举投入1260万美元。

越临近选举终点,烧钱也越是疯狂。据统计,以辅助两位总统候选人为目标,外围组织9月初单周支出1900万美元,10月初单周支出3300万美元,而以 10月21日开始的一周花费了7000万美元。今年的总统大选和地方选举中,来自“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的资金总额约有10亿美元。

外围组织的加入,犹如给候选人竞选团队送上一双“红舞鞋”,每个人都担心被对手超越,唯有更卖力筹钱。

CRP执行总裁希拉•克鲁姆霍尔茨认为,竞选开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重要的刺激因素之一就是一小部分个人和机构提供了巨额捐款;而且,比开销惊人更重要 的是,今年竞选轨道上自诩独立但实则秘密运作的组织过多。还有一些所谓的社会福利机构,它们甚至无需公开自己的捐款来源。

花费相当于小国的GDP

“选举原本应是人民意愿的表达,如今却成了资本家的战场,和大手笔挥霍的借口。”美国总统选举落幕两天后,伊朗总统内贾德如此嘲讽这场烧钱游戏。

金钱影响着总统竞选人的竞选前景,也不可避免影响着胜利者上台后的政策走向。毕竟,肯如此一掷千金的个人或机构总归各有诉求。

据美“商业改革联盟”组织10月25日发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接近90%美国人认为目前竞选政治中来自商界的捐资太多了。大多数美国人担心,政治献金只会让富人对决策有更大影响力。

分析人士称,金钱政治引发的一大趋势,就是中产阶级被架空、被边缘化。当“金主”左右政治的能力加大,普通选民话语权受到削弱,这与表面标榜的“政治平 等”显然背道而驰。哈佛大学教授西德尼•韦尔巴和其他学者对3.5万个组织横跨25年的数据展开研究,发现当一部分个人和组织积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和金 钱来试图影响政治选举结果和议题运作时,另一部分却干脆放弃对政治的关注、投入和影响意愿,而社会阶层不同正是两者的重要差异。

“全球主义者网站”发表评论指出,奥巴马对决罗姆尼这场大戏的造价已经达到了类似吉尔吉斯斯坦、摩纳哥这类小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世界第一经 济体的美国,在经济暗淡,面临财政悬崖的当下,60亿美元的标价也令人质疑:“现在我们应该问的是,这样的花费是否合理?”尤其是付出高昂的代价之后,却 完全无力改变美国的政治隔阂,难以弥合显而易见的政治鸿沟,无论谁当上总统,都将面对近50%不支持自己的选民,以及愈发低效的国会。“那么我们不禁要 问,谁还需要这样的选举?如果把这60亿美元用在更有建设性的领域,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修建多少基础设施,资助多少中小企业?”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06期,摘自2012年11月16日—22日《国际先驱导报》)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1)/无聊的政治游戏.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1/05 08:42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