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适彼乐土的人们未来会有怎样的命运

张志坤 · 2015-11-12 · 来源:乌有之乡

中美关系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不仅仅因为这个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崛起复兴,更因为这个关系关乎许多中国人直接而切身的利益,他们的家族,财产以及人身安全都与此息息相关。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直观而又形象的说明了这种关联:

某年,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在中美军方对话时扔了句话:中国的巡航导弹可以打到美国太平洋一侧任何地区。美方一老军人在午餐时问桌上的人:熊将军难道不知道洛杉矶豪宅里住了多少中国将军们的子女、家眷?

有人接话:别在意,他要真这样做,那些将军们先就把他收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国那里发生什么,中美关系发生什么,实在影响很多中国人的身家性命;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中国社会的上层或者上层的子女家属移民到了美国,所以中国的对美政策,不同的中国人有不同的利益取舍,许多政策不能不与个人感情相关联,不能不受个人情绪的支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诸多大潮之一,就是众多中国人“适彼乐土”的大潮,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中国人抱着“逝将去汝”的决心,毅然决然地奔赴西方极乐,而美国就是这极乐世界里的第一天堂,是这些人眼里人间最乐之乐土。滚滚的移民大潮中上层阶级,就是中国的官僚富豪及其他们的家属,这些人成为中美密切联系的一根不可忽视的纽带,也是夫妻关系中不能不考虑的内涵。既然这样,我们不仅要问,这些人未来的命运会出现危机吗?如果进一步拓展一下,那么,在号称人间第一堂的美国,未来华人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并非无事生非、杞人忧天,纵观华人在海外的历史,其中有成功、有辉煌,但也有辛酸,也有血泪,许多重大的政治与历史事变往往都把他们碾在无情的车轮之下,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如果不是十几年几十年地看问题,而站在历史长河上向前眺望,则未来美国的华人的命运就值得思量了。

一种可能性是融入美国,成为美国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

美国一直号称是民族大熔炉,英裔的,法裔的,德裔的,俄裔的,等等,许多“裔”最后变成变成了货真价值的美国人,都是构成美利坚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人最后也会是这样的归宿吗?

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尽管在有些华人身上可能会发生这样的融入,但大多数华人不可能有这样的融入,客观上没有这种可能,主观上也没有这样的意愿。从北美华人二百年的历史演进看,华人依旧是华人,约二百年前来到北美的华人今天依旧是华人,今天的华人二百年后仍将继续当华人,这个基本态势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另有一种可能是形成单独一个族群,成为独特的民族势力。

源于华人的历史文化传统,海外华人在很多国家都形成单独一个族群,成为独特的民族势力。在美国,这样的可能性同样存在,比如旧金山、洛杉矶等地的唐人街。但站在全美的高度上看,华人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实现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在共同思想感情联系下的一个共同体而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充其量也就是各个城市都有大小不一的唐人街而已。也即是说,华人在美国可以是一个族群,但不大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上述两种可能不管实现与否,也许都无关宏旨,但下面的可能性就要令人胆战心惊了。

一旦中美关系恶化,或者更严重一点,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北美华人很大的可能要面对地狱一般的灾难。他们中很多人的财产将被冻结,很多人的人身安全要取决于集中营的好坏,他们将狼奔豕突,东西亡命,惶惶不可终日……

不要以为这是在危言耸听。这样的事例在美国已经发生过多次。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和日本开战之后,在美国的日裔就是这样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立刻冻结了中国和中国人在美国的的资产,反华排华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就是一个代表作。须知,反华排华在美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还将严重地发作发酵,届时美国华人的日子照样还要时日艰难。所以,别看今天美国的华人可以趾高气昂,以为他们比本乡本土的中国人要高出一等,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哭着喊着往中国跑,能跑回中国就是他们的大幸。

这当然也还不算上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类似的事情在菲律宾,在印尼,在越南、在马来等,不知重复上演了多少次。最可怕的是北美印第安人的结局。他们也是黄种人,与中国人有着同样的基因。对于基因这个事情,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希拉里•克林顿女士却相当看重,她曾经澳大利亚时阐述,为什么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在战略上高度一致,是因为“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同样的基因”。如果什么时候在美国基因论甚嚣尘上而登堂入室了,那么由这种基因论而导致的后果恐怕就要比希特勒的种族论还更可怕,届时,美国的华人并不是没有与印第安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机会。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现在中国的富豪,官僚以及各界达人们依然在纷纷移民美国、趋之若鹜,去年还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富豪移民潮,着实炒作了一阵子。看来中国人适彼美国乐土的潮流还将持续相当一个时期。既然这样,笔者不妨以一首古诗相送,以此作为历史未来之勉:

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