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sih 4:大风吹,吹走“Boh Eng”人

来源:每日蚁论    2015年8月27日 上午 10点30分

 庄迪澎

直言不讳:上星期,我一家子和一位从苏格兰回来的朋友到素食馆用餐,我和孩子坐下来时却看见太太在不远处和另一桌的食客谈笑风生。我以为她遇见旧识,寒暄一下;原来不是,而是素不相识的人,只因看见她穿着Bersih 4的T恤,热情地拉着她问,可到哪里买?

本周,我先后到吉隆坡华联花园和大城堡夜市协助Bersih 4的义工派发传单,这两个场子不仅卖光T恤,也有一个相同的经历:有卖饮料的摊贩端来他们贩卖的饮料,说是请我们喝;我记得,我们打算付钱时,华联花园的那位摊贩回说:你们很辛苦,请你们喝! 停好车子,步行进入大城堡夜市的途中,一再被买不到Bersih 4 T恤的摊贩和顾客拦着追问,何处还能买到这件“战衣”。

在大城堡,一位坐着吃东西的大叔向我挥手,说要买三件,后来他打了一通电话,又拉高声量向我喊话:再拿一件M-size! 同时,在脸书一再看到朋友们的贴子,比如说有经商的朋友为了鼓励员工参加Bersih 4大集会,只要他们拍张自己在现场的照片为证,便可休假一天。

再如点心师傅游说同事买衣上街,即便因上班未能成行,下班时穿一下黄衣也好。 然后,有基督教徒宣布将在8月29日为民众提供庇护,也有佛教团体在动员佛友赴会。

有人安排或赞助巴士,载送外地的民众前来吉隆坡。还有,马六甲、新山、关丹、峇株吧辖等地的造势活动反应热烈,等等。这些场景、这些叙述,在2007年的第一次净选盟大集会之前,相当罕见。

1998年的烈火莫熄固然重振了1987年茅草行动之后陷入低潮整整11年的公民社会,但是参加大规模的政治示威对很多人仍是“可免则免”,甚至“避之则吉”的高危活动。

民众的自发性努力和叙述上街的决心,令人“感动”之余,其背后的“意义”更为重大。经过2011年和2012年的两场Bersih大集会的洗礼之后, 2013年大选参选的是在野党,参战的却是民众,是民众推着民联往前走。

如今,Bersih 4大集会已成全民的战场,而不是在野党的战场,毋庸置疑。倘若民间没有热情响应,形成一股舆论风潮,算计政治得失的政党领导人就会以微不足道的公务当“Boh Eng”(福建话“没空”)的理由;民众吹起“黄风”,静观其变的政党转舵了,再“Boh Eng”也得“Wu Eng”(福建话“有空”)了。

面对“上街有用吗?”的质疑,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变迁,就是答案了。上街的感染力,以及晚近几年累积的能量,何其重要。奢望一场大集会立即实现体制改革,否则就嗤之以鼻,那是幼稚。如果社会永远一潭死水,民众一贯冷漠,我们永远不必期待改朝换代,就算只是保守地期许改良执政党也别想了。当越来越多民众意识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不满,而且有勇气和意愿挺身而出(不管是上街或投票),50.87%的总得票率还怕不能冲破60%吗?

从“烈火莫熄”走到今天,当人们再也不怕公开穿黄衣“趴趴走”、不再胆怯表明上街去、不再害怕表达政治立场、不再犹豫该不该支持反对运动时,这表示抗争已经走进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期待“量变,带来质变”。 我太太月前曾在脸书写过一段文字,可用作本文的结语:“抗争就是要生活化,人人做得到,展现的力量才会强大。

每个人都出四两,别说千斤,万斤都拨开啦!是吗?所以面对强大势力的压迫,不要只是觉得无能为力的无奈。每个人积极的迈出对抗的一小步,也会是推动民主正义的一大步。”

庄迪澎长期观察及评论本国媒体业、新闻自由与政治变迁,他认为推广传播学教育和媒体识读是新闻自由运动的重要工作,而且只要发言的自由意志仍在,知识分子的声音禁不了。 

– See more at: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32821#sthash.oBLhYy1I.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