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建设目标历史演进分析

沈传亮

摘要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多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国家建设目标。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获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立足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 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目标。

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政党是领导国家建设、推动国家成长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而诞生,承载着领导人民建设国家、 推进现代化发展的使命。在建党90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对“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认知历程,总结其宝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创建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在中国建立“新社会”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国情明确提出了建设独 立、民主、自由、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国家建设目标,完成了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建设目标 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建初期的建国目标

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只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建立“新社会”的目标,对国家建设目标未曾涉及。中共二大对国家建设目标有了稍微清晰的认识。 二大宣言明确指出,党奋斗的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 真正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这一目标里已含 有和平、独立、民主、统一、共和的价值追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建国蓝图。

第二阶段:建设苏维埃共和国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在国家建设目标的选择上也是如此。中共三大,虽然对国家建设目标没有明确阐述,但党纲草案的 第七部分涉及了国家建设目标:“建立无产阶级独裁制,创造世界的苏维埃共和国,以进于无产阶级的共产社会。”中共四大、五大没有对国家建设目标提出新的概 括。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提出了建设苏维埃政权的问题,提出“苏维埃的正式名称应当是工农兵代表会议”。“中国的苏维埃政府的正式名义应当是:中国 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随后,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1 1月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该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 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第三阶段:建立人民共和国

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宣布以“人民共和国”取代“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毛泽东为 此解释说,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因为工人、农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 八十至九十……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 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随着形势的变化,1936年9月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 决议》认为,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进攻、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已经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口号的必要。决议强调要“保障共产党在政治上组 织上的完全独立性”,“不放弃对于苏区人民与原有武装力量的绝对的领导”。这个决议表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局势发展对建国目标进行了微调。1940年初,毛 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不仅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思想,初步指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即“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还指出“一切革命的阶级对 于反革命汉奸们的专政,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的国家”。“这就是今天‘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这些变化为后来筹建新中国做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第四阶段: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式上明确提出了新的国家建设目标,指出“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 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 斗。”七大党章第一次明确列出了党的国家建设目标:“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各革命阶级联盟与各民族自由联合的新民主主义联邦共和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949-1978年)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期间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到“社会主义强国”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转变。

(一)“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理解,因受苏联影响首先体现在工业化上,而苏联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而在 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0%。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建设目标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具有临时宪法作 用的《共同纲领》提出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目标。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致开幕 词时号召全国人民,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 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但此时的“四个现代化”是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解 释和补充,从属于“工业化”目标。这也能从中共八大党章提出的国家建设目标上看出来:“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 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59年底,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0年2月,周恩来把“科 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从而使得“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更加准确、完善。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 的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毛泽 东在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时,特意加写了如下一段话:“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 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这一新的国家建设目标的提出,总结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 训,强调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工业化目标,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的 多层面的综合性目标。因此,从总体上说,它比工业化的奋斗目标要更加全面、深入和具体。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九大、十大和四届全国人大等重要会议都延续了此前制定的国家建设目标。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中指出,党要“领导全国各民族亿万人 民,继续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在中共十大上,周恩来提出“要遵循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把 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在随后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上,周恩来再次提起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家建设目标,即“在本世纪 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中共十一大上,华国锋在报告中继续指出:“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 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78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自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建设目标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总结,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 代化的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指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 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总结建国以来三十二年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 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上 来。”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国家建设的新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基本完成了从“四个现代化” 到更宽广的国家建设目标的跨越,对现代化国家的理解更趋于全面。

(二)“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过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共十三大对国家建设目标给予了更加细化和科学的阐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 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新目标的提出,不仅是着眼于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与提高,而且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统一,反映了 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特征。“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国家建设目标在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上得到了延续和拓展。如1997年中共 十五大明确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中共十五大所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基本纲领是对“三位一体”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国家建设目标,更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目标的丰富发展。

(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步入新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 发,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目标的表述进一步明确具体。

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 2006年1月,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 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CDP 的92%)中位居第24位。因此,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看,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拓展和丰富了国家建设目标的内涵。

提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体现了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思考。2005年2月,胡锦涛首次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 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人民幸 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基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这一新的国家建设目标,中国共产党对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做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 署,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了进一步阐发。这表明党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对国家建设目标的描绘更加明确、具体。

不仅如此,中共十七大还向人们展示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的国家面貌:“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 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 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 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目标演变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政党、国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看,至少有这样几条值得注意和研究:一是确立国 家建设目标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追求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必须树立崇高的远大国家建设目标。但制定近期目标要从国情出发,切不可脱离 实际。二是确立国家建设目标必须与时俱进。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提出既符合实际又能激励民众的国家建设目 标。三是必须继续加强现代化国家建设。尽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中国离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在 政治民主发展、法治理念普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能力提高上还要继续努力。四是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建设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现代化,必 然要求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目前,推进党的现代化应立足于党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切实实现从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党建 模式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党建模式转变。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85期,摘自2011年5月《当代中国史研究》)

登入为: admin
探索与研究/探索2011(3)/中共国家建设目标历史演进分析.txt · 上一次变更: 2011/07/15 23:5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