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求真:从“多难兴邦”看大寨、小岗两个典型之比较

作者:去伪求真 发布时间:2015-07-22 09:08:18 来源:民族复兴网

近期,农村改革标杆小岗村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左右两派站在各自立场对小岗村分田单干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的激辩,很是热闹。我从这场辩论中新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无论左右,都承认小岗村当年的分田单干改革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到了对小岗单干进行再改革的时侯了,所不同的是,对小岗当初的单干改革错与对的认识分弃很大,这主要事关下步深化改革是重归集体化还是继续私有化的路线问题。从目前的深化改革走势来看,后者的路线很明显,体现的是一百年不动摇。

有人会问,既然大局已定,围绕小岗之争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至少通过辩论可以让大家去了解历史,探寻真相,分清真伪,明辨是非。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反两面、好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关键要是非分明、意志坚强、不懈努力、永不言败。放弃只会失去希望,消沉必然迷失方向,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漂向异岸。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一句成语“多难兴邦”。该成语出自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意思是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愤图强,振兴国家。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到四川绵阳市区临时设立的北川中学看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时,在黑板上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个国家一个家庭,面对灾害是合力抗灾还是各自为战,关系到国家和家庭的兴衰成败。华夏文明五千载,经历过无数次的忧患或灾难,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屈服,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走到现在,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灾难,对于意志薄弱者是致命,它可以摧毁你的成果和信念,改变你的航向。但对于意志坚强者则是一次挑战,它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凝聚了我们的力量,患难与共、攻坚克难——这才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大寨,只所以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正是体现了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地处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这里七沟八梁一面坡,穷山恶水,耕地贫瘠,群众生活十分困苦,用他们的话说解放前有三穷、五多,即:人穷、地穷、村子穷,当长工打短工的多、负债欠账的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下,大寨人穷则思变,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彻底改变山河面貌,从53年合作化开始,自力更生、战天斗地、治山治水、艰苦创业,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但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让十年心血付之东流,面对这场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的毁灭之灾,大寨人没有悲观丧气,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要国家救济,而是“不靠天不靠地,战天斗地靠自己”,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一心生产自救,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灾后第二年秋就夺取40万斤粮食丰收,交售了公粮。此后大寨人日战大寨田夜战新农村,花费了五年工夫,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树造林1000多亩,整修良田800多亩,修筑盘山公路12华里,建蓄水池6个,容水10000多立方,盘山水渠28华里,铺设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积达400亩,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一个崭新的大寨,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寨人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带动了全国农村大变革,推动了农业大发展,到1976年,全国农村除极少数社队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多种经营化。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到二十世纪未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部,属皖中平原地带,全村原有90户,人口476人,耕地1600亩。小岗村的历史少有介绍,就凤阳而言,由于淮河从凤阳境内流过,十年九灾,因此千百年来凤阳人唱着花鼓戏四处讨饭闻名于世。解放后,在毛主席“我们一定要根治淮河”的号召下,1950年至1957年淮河近260万人先后参加了淮河治理,终于根治了淮河水患,使苏皖地区变成了米粮仓。1956年,小岗村加入了高级社,全队收了165000斤粮食,平均每人600斤口粮,留下种子,向国家交售公粮40000多斤,这是小岗合作化以来第一次、也是以后23年最后一次向国家作的贡献。由于小岗人缺乏集体协作精神,参加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亩产粮食40多斤,成了“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23年未向国家交一粒粮还年年吃返销粮,成为全国之最。1978年,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自私自利的小岗人不是利用集体合力生产自救,而是私下分田单干,而且分田到组(主要是父子兄妹)还有分歧,必须分田到户,这是典型的大难来时各自飞。但是,这种分田到户的单干私有经济符合了当时的改革理念,就如大寨灾后集体重建符合当时的发展理念一样受到上层的重视而成为标杆。据说分田单干次年立刻创造了灾年3万余斤到13.3万余斤的5倍“奇迹”,此举受到了时任安徽省委万书记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经验全国推行后,据说中国一夜之间全都吃饱了饭,到90年代中后期取消了粮票,但随之而来的三农问题却成了深化改革的瓶颈和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多难兴邦”,在社会主义中国,大寨和小岗两个不同时期的典型面对灾难的不同走向启示我们,谁更符合中国国情步入辉煌应该已经有了历史答案。

去伪求真

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