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洋霸权的历史轨迹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剑 杜立烨 吴超     时间:2015-06-21

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编
“美国人要么选择做二流国家,要么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美国海军之父 西奥多·罗斯福

初 创 

蹒跚起步 几经兴废(1779-1890)

美 国远离欧亚大陆、直接面向两洋的地理环境及其全球利益,决定了海军对它的特殊重要性。但是,在建国后的最初百年,美国却始终自视为以陆地为基本生存和发展 空间的大陆国家。尽管美国早在1798年就建立了海军部,海军也从此成为独立军种,但在究竟如何建设和使用海军的问题上,却始终随着战争威胁的变化而摇摆 不定,海军也因此几经兴废。

独立战争期间,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海军,华盛顿领导建立的“大陆海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乏善可陈,但以约翰· 保罗·琼斯为代表的舰长们率领的私掠船(即武装民船)却在英国海岸打了几场漂亮的“海上游击战”。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国会认为和平时期维持一支海军花费 甚巨,海军于是在1783年被解散。1794年,由于地中海航运受扰以及美法矛盾,美国不得不重建海军,却也只是建建停停、小成即废。到第二次美英战争时 期,美国海军只有16艘舰艇,而英国海军却拥有大约600艘战舰。英国舰只长驱直入,从海上攻打华盛顿和新奥尔良,并在1814年将美国首都付之一炬。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海军仍奉行沿海防御战略,但保护商运的需求促使其先后组建了地中海分舰队、太平洋分舰队、南大西洋分舰队、东印度分舰队、本土分舰队和非 洲分舰队。这表明美国从来不缺乏海外扩张的基因,但由于当时受“孤立主义”影响和制约,海军装备状况始终落后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扩张能力有限。

美 国内战期间,为满足战争需要,联邦海军发展迅速,并在与南部同盟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内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拥有大小舰船626艘,规模相当可观,但在 战后却再次遭到压缩,仅保留了约50艘舰艇。此后,美国海军进入了马汉所谓的“黑暗年代”。这一时期,大多美国人甚至包括海军部的决策者们,对于美国究竟 需要一支什么样的海军,建设一支什么技术水平的海军等问题,仍然懵懵懂懂、莫衷一是。

扩 张 

海权指引 突飞猛进(1890-1939)

到 19世纪末,美国通过巧取豪夺,已完成陆上版图扩张,成为雄踞美洲、虎视两洋的陆权大国。同时,海外利益对美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要想在即将到来的20世 纪占据有利战略位置,美国必须把目光转向海洋和世界。《海权论》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横空出世的。美国海军史学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第一次系统地 阐述了控制并利用海洋使一个国家崛起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终其一生,马汉都在鼓吹和教育美国,必须在帝国主义国家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舞台上把自己建设成海洋 国家,而作为海洋国家,迫在眉睫的就是建立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强大舰队。《海权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对海洋及发展海军的思维方式,为处于历史转折时 期的美国指明了一条适应时代潮流的繁荣之路。

在海权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迅速完善海军工业体系,并开始大力建造主力战舰。很快,新兴舰队就在 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得到检验,太平洋分舰队和北大西洋分舰队迅速赢得决定性海战,封锁控制了马尼拉湾和圣地亚哥港,夺取了海上控制权。最终获胜的美国 接收了老牌海洋强国西班牙控制着的海上要地,不但占领了菲律宾,还把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在太平洋,美国进一步吞并夏威夷并占领了包括关 岛在内的太平洋上的所有重要岛屿,几乎实现了对太平洋的全面控制。

一战爆发初期,美国推行所谓“严守中立”政策,事实上却在大发战争财。战 争后期美国转入积极备战,全面实施两洋战略,大力扩充海军实力,通过建立完善的护航体系,促使美国从海军大国成长为海权强国。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实 力,争取到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在华盛顿会议上将美英日法意五国的主力舰比例确定为5∶5∶3∶1.75∶1.75。然而条约的束缚并没有阻挡住海上列 强再次扩军备战的脚步,飞机和航母的发展也给海军建设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全球战略格局,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为二战爆发埋下伏笔。美国旨在推动国内经济复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和经济刺激方案,带动海军新一轮扩建浪潮,一大批新型海军主战装备建成服役。

称 霸 

血战两洋 霸权崛起(1939-1945)

1939 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美国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其可以置身战争之外。战争之初,大多数美国人对战争并不感兴趣,但政治家、战略家们依然根据战 争形势的演变,在表面推行中立政策的同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边发财、一边备战。1940年,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了包括18艘重型航母、 200艘各类战舰的规模庞大的《两洋海军法案》,再次给海军扩军备战注入“兴奋剂”。这样的扩军计划,给长期作为太平洋竞争对手的日本带来了巨大压力。被 侵华战争初期胜利冲昏头脑的日本决定对美开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在2个小时内出动350余架飞机偷袭美国在太平洋夏威夷群岛 上的重要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美军伤亡4000多人。对日本而言,这是一场战术上的胜利,但同时又是战略上 的失策。第二天,美国正式对日宣战。

起初参战的美国秉持的是“欧洲第一”的战略,在大西洋战场以潜艇战和两栖登陆战为主。拥有足够用于护航 的驱逐舰的美国,组成了包括著名的“反潜第十舰队”在内的护航航母方队,专门猎杀大西洋上的德国潜艇。到1944年4月,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只剩下50艘 左右。此外,美军还先后组织参与了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和诺曼底登陆,彻底改变了欧洲方向的战争形势。

偷袭珍珠港后,日军兵分五路、海陆并 进,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诸岛,直接威胁澳大利亚,之后又在印度洋消灭了英国东印度洋舰队主力,一时风光无限。但是很快,美国强大的战 争储备和动员能力就开始发挥作用。由于太平洋战场主力舰只剩下航母,反而倒逼美国放弃了传统的大舰巨炮对轰的作战模式,转型为更加先进的以航母为核心的立 体作战。这是海军作战模式的历史性飞跃。

1942年5月,美日舰队在珊瑚海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使用航母舰载机交锋的“超视距”对 决,双方损失相当,但日本的损失却难以得到迅速补充。6月,双方在中途岛再次决战,各自动用了能够动用的全部海上兵力,虽然日军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密码泄 露、协同失误等诸多原因,日本联合舰队在此战中大败亏输,损失了4艘航母、1艘重型巡洋舰以及数百架飞机。随后美军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进行了瓜 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战、塔拉瓦岛登陆战、马绍尔登陆战、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登陆战和冲绳登陆战等战役。其中,莱特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的最后 一场大海战,此后日本海军几乎已不复存在。

二战导致英国、日本两大海权国家没落,美国海权就此崛起。1940年7月,美国海军部在役官兵 20万,拥有舰船1099艘;到1945年8月,海军官兵暴增至340万,陆战队人数达到48万,舰船数量达到68936艘,飞机数量达74032架。此 时美国的海军力量已经遍布全球,完全具备了在全球任何地点采取决定性攻势的战略能力。

巩 固

美苏争雄 一超独霸(1945- )

二 战后,美国成为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但苏联作为新兴强国,成为美国称霸的主要对手,双方很快展开了冷战和对抗。冷战伊始,美国依仗其拥有的海上地缘优势,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封锁、包围和遏制,在战略态势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欧洲方向,美国组建了北约,对苏联及其东欧盟国进行海陆遏制,尤其是对苏联进出 大西洋的出海口构成封锁态势;在远东地区,美国派驻第7舰队,建立了美日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等军事集团,利用部署在西太平洋第一、二岛链上的大量海、空 军基地,对东亚大陆形成海上封锁和包围。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凭借明显的海上优势,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上风。这期间,美国海军在诸如朝鲜战争、越南 战争等侵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受到羞辱的苏联海军奋起直追,到70年代已与美国实力相当,甚至数量上还略胜 一筹,此后苏联在美苏争夺中处于进攻态势,占据上风。为改变不利地位,重新夺回海上优势,80年代里根政府再次祭起海权大旗,宣布必须控制全球l6个具有 战略意义的重要海上通道,并提出了600艘舰艇计划,美国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扩张再次进入“黄金期”,重新在同苏联的争霸中占据攻势地位。这为最终在经济 上拖垮、政治上击垮苏联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美国海军在入侵格林纳达、突袭利比亚、入侵巴拿马和发动海湾战争等军事行动中都扮演了主角。

苏 联解体后,美国凭借无与伦比的综合实力,真正成为全球霸主,其海军也适时调整自身战略,先后提出“由海向陆”“前沿存在、由海向陆”“21世纪海上力量” “空海一体战”等战略理论和构想,指导美国海军进一步在联合作战能力、对陆精确打击能力等方面不断进步完善。这期间,美国海军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行动中冲锋陷阵。

纵观历史,美国海军发展史深刻演绎了一个国家依靠海权取得成功的典范,为其他国家向海洋发展留下了值得学习思考和借鉴的经验教训。

(作者单位: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

美国海军现状概览

张青川 高 瑜

美 海军现役部队分为舰艇部队、舰队航空兵、海上勤务部队、岸基部队4个兵种,行政上主要辖10支航母打击大队、3支远征打击大队、9支舰载机联队、3支潜艇 大队、13支潜艇中队。所属舰机固定或轮换配属给全球5支海上作战编号舰队。美国海军共编有6个作战编号舰队。太平洋舰队编有第3、第5和第7作战舰队, 大西洋舰队编有第4和第6作战舰队,还有第10舰队为网络空间作战编号舰队。

海军陆战队编有3个陆战师、3个陆战航空联队和3个陆战队勤务 支援大队。空地特遣部队是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作战编组。每个空地特遣部队通常包括1个地面作战分队、1个空中作战分队、1个指挥与控制分队和1个战斗勤务支 援分队。海岸警卫队主要由警卫队司令部、2个地区司令部、9个分区司令部、2个地区保养与后勤司令部以及作战部队和岸上附属机构组成。

美海 军是唯一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部署部队。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美海军基地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包括五大洲、四大洋。根据2012年的 数据,美海军(含陆战队)在本土拥有900多处基地和设施,其中大型基地34个,中型基地32个;在海外拥有基地和设施上千处。

冷战结束 后,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美海军根据新的国家需求不断调整完善自身战略。1992年,美海军确立了“由海向陆”的战略思想,将战略重点从控制大洋 转向控制沿海和全球濒海地区,将主要作战方式由深海大洋制海作战转向对陆远征作战。1994年,美海军进一步提出“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突出强调了 前沿存在的重要性,对“由海向陆”战略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夯实了美国海军的军种地位和话语权。“9·11”事件逼迫美国重新审视自身战略环 境,对国家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美国海军则出台了一系列《21世纪海上力量》战略文件,深度谋划了海军以联合作战战略投送为重点的转型建设。2007年, 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威胁多样化、安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等问题,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联合颁布《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在前期提出的 “千舰海军”“全球舰队基地”等战略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升华。这是美军历史上首部为所有海上部队量身定制的具有联合性质的全球海上安全战略,更加突出了 合作精神。2015年4月,美国海军发布新一版《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基于对全球安全环境和军事挑战的新判断,该战略首次将所谓“印亚太地区”作 为关注重点,突出强调“全域进入能力”,并在安全合作上,首次提出“全球海军网”概念。

美国海军历来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尽管近年来受到经费压缩的困扰,但海军新式装备的研发列装步伐并没有停滞。

2013 年以来,美国新一代无人舰载机X-47B不断试验完善。X-47B长11.96米、翼展18.92米,2个武器舱可携带近2吨的弹药,其空战系统优越,具 备自动探测敌方导弹、识别地面目标、自主跟踪和决断攻击的能力。独特的通信和遥控方式,使其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和战场生存能力。此外它还可在1万米高空以 高亚音速巡航,航程将近4000米,还能进行空中加油,可执行全天候作战任务,大大提高了现有航母的战场覆盖能力。

2014年,美国新一代DDG-1000型驱逐舰首舰“朱姆沃尔特”号按期交付。该舰具备超级隐身性能,拥有几乎不会留下尾迹的穿浪型船身、电气驱动装置以及先进的声呐和导弹系统。它比现役驱逐舰更长也更重,但先进的自动操作系统使其只需现有船员的一半。

美军新入役的美国级(LHA-6)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排水量高达4.5万吨,甲板长达257米,可携带各型舰载机40架,其战斗力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中型航母,直逼美军自己的超级航母。

(作者单位: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

“大白舰队”吹响美国逐鹿大洋的号角

孙 鹏

1907 年12月16日,一支集合了当时美国海军全部精锐,包括16艘战列舰和7艘小型雷击舰、官兵多达1.4万人的舰队,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海军基地起 航,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访问日本,最终实现环球航行。由于这支舰队的所有军舰都漆成华丽的、带有喜庆意味的白色,所以被称为“大白舰队”。

“大白舰队”历时14个月、行程数万海里、穿越三大洋的骄人航行,不仅展示了美国舰队强大的跨洋作战实力,让世界各国领略到美国的综合国力,更是美国发展理念从“大陆孤立主义”向“逐鹿海洋、争霸海权”转变的重要标志。

19 世纪后半叶,美国实力迅速膨胀,赶超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但其向海发展的步伐却才刚刚迈出。作为马汉《海权论》的忠实拥趸,西奥 多·罗斯福自担任美国海军部长助理起就竭尽全力推动美国海军建设,并亲自参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向海拓展战略的设计和实施。罗斯福担任总统期间, 美国每年至少批准建造1艘战列舰,最多的一年批准了3艘,极大地提高了美国海军的规模和现代化水平。

此后,尽管经过美西战争的牛刀小试,美国击败老牌海上强国西班牙,但在欧洲列强眼里,美国仍摆脱不了暴发户的“老土”形象。美国需要用一个“万众瞩目”的壮举在自己踏上全球舞台时来个华丽亮相。“大白舰队”就是这场亮相的主角,它吹响了美国参与世界权力角逐的号角。

“大 白舰队”一方面达成了稳定远东局势,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目的。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也随之迅速扩大,严重 威胁到美国在中国甚至亚洲的利益。而此时,美国海军主力大都集结在大西洋,部署在亚洲的舰队力量十分薄弱,根本无法与日本抗衡。为了缓解新占领的菲律宾和 美国西海岸的安全压力,维护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罗斯福力排众议,集中美国海军全部主力,绕过南美洲直接开到日本实施军事威慑。“大白舰队”极 大震慑了当时颇不服气的日本,向日本展现了美国大西洋舰队调度远东地区的灵活性和机动能力。当时有分析人士担心,美国此举或将激怒日本,但日本并没有做好 与美国作战的计划,最终对“大白舰队”的到访给予了友好回应。这使得美日维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达成了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所要取得的战略目的。罗斯福对 此不无得意地说:“美国与日本之间的每一个矛盾颗粒和来自日本的每一丝压力片刻间魔力般地消失了,这就是海权的价值。”

另一方面,“大白舰 队”成为美国真正走向海上霸权道路的重要标志。“大白舰队”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美国发展海洋力量的决心,对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名美国 国会议员宣称:“没有任何国家曾经派出如此大规模的舰队环游世界,即使是能够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它战鼓声的英国。”在立志成为新一代海洋霸主的支配下,美国 随后又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先后造出8艘排水量2万吨以上的超级战列舰。一战后,美国海军实力更是迅速膨胀,使得英国也不得不放弃长久把持的海上霸主 地位。根据1922年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国不但在造舰吨位上远远甩开了日本,而且获得了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二战中,美国海军彻底摧毁了日 本舰队,为美日海洋争夺画上句号,确立了其世界海洋霸主地位。

同时,“大白舰队”还开创了美国利用海军定义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传统。20 世纪初,欧洲列强间的一系列争斗使不少人相信,大的战争在不远的将来不可避免。而“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使其他国家在目睹了美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后,在处 理对美关系时变得更加谨慎。这有利于美国在外交上掌握主动权,达成了用强大的海上力量实施战略威慑的目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后,美国不断派海军舰队在 世界各地进行访问。这些访问几乎成为其外交习惯,无论长远的外交影响如何,它们都进一步推动美国脱离“孤立主义”,转而更多地积极参与到国际政治权力的角 逐中去。

《解放军报》2015年06月19日 07版)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military/info_3915.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