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造成消費稅(GST)實施逾兩個星期後,仍然是一片混亂。
先天不足是指官僚體系執行力和效率低落、社會貧富差距太大,後天失調指的是豁免GST的名單太長、商家的素質跟不上,因此相信我們需要更長的適應期,而這項新稅制也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首先,消費稅已帶來另一波兇猛的通貨膨脹。去年5月,財政部副部長阿末馬斯蘭說,GST落實後,只有其中10%物品會漲價、48%物品價格保持不變,以及42%物品將會降價;今年1月,他說,政府計算將有54%物品將降價。政府的預言並沒有實現,因為它忽略了人性。
根據馬來西亞消費人聯合會(FOMCA)的調查,部份商品的價格比官方列出的“參考價”,高出20至30%。一小碟鮮蛤原本賣3令吉,半小碟現在收7令吉50仙;咖哩紅鯛魚頭從35漲至80令吉,漲幅都是超過100%。
許多小販也因為來貨貴而紛紛起價,漲幅不止6%。
財政部的算法是取消10%的銷售稅,徵收6%的消費稅,物品將降價4%,但現實是,大部份中小企業因為程序繁瑣而沒有申請退回銷售稅,反而讓消費人承擔了雙重稅務,原本說會降價的電器也漲價了。
確實有一些物品已經降價,比如汽車,但車子是數年才更換一次,民眾卻馬上承受生活費高漲的打擊。
如果一些商家沒有或難以索取進項稅回扣,消費人很可能要再承擔額外的物價成本。
目前物價已經暴漲20、30%,若在3個月內不下調,將壓迫低收入者,引發社會問題。
其次,消費情緒因混亂局面而大受打擊,內需疲軟也可能造成經濟衰退。
消費稅的混亂局面源自政府部門準備不足、沒有全面瞭解GST,比如當局剛開始以為手機預付卡豁免GST或者是電訊公司會吸納,引起市場混亂,造成業者一度擺賣預付卡。
接下來是酒店和餐館徵收10%的服務費,這項收費多年來沒有爭議,但多了6%的GST,政府擔心民眾反彈,因此有意廢除服務費,然而10萬名員工平均月薪是350至1千200令吉,政府也必須照顧他們的福利。
高官之前“事急馬行田”,說甚麼要有勞資集體合約、若消費人不滿服務可以不給服務費,搞到餐館現在處於兩難的局面、生意冷清。
星洲日報開設的GST信箱,每天收到數十封電郵,這顯示很多商家求助無門,問了官員不是不回覆,就是不懂,如此混亂的局面,讓商人很難做生意。
政府估計消費稅每年能為國庫貢獻220億令吉,然而若不儘早制止亂局、恢復人們的消費情緒,看來不容易達到增加收入、償還債務的目標。
此外,政府向來監管不嚴,連一馬援助金都出現重複支領,所以不能排除會有超額申領進項稅的事件。
如果政府答應民事職總的要求,提高公務員的薪金及福利,徵收消費稅也將失去意義。
其實,以GST落實初期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樂觀。
馬幣急挫幫助不了出口,今年2月出口下跌9.7%,因此經濟的增長必須依靠內需,現在GST卻抑制消費,令人擔心會引爆負面的連鎖效應。
進入GST時代,全民皆是納稅人,政府如何把GST收益回饋人民,關係政府的公信力,而峇東埔和雲冰補選將是人民是否接受GST的測試,相信GST也將牽動政治。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