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百万中国人在非建立新帝国”站不住脚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桂涛    时间:2015-04-16

最 近,一本名为《中国的第二大陆:百万移民如何在非洲建立新帝国》(下文简称《第二大陆》)的书籍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作者是曾在中国和非洲常驻的《纽约时 报》前记者傅好文(Howard French)。此书的内容基于作者在15个非洲国家的走访、调查,呈现了在非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傅好文 认为,在非洲的中国人超过100万,他们一方面加强了中非之间的贸易、金融和文化联系,大幅提高了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们也见证参与了中国在 非洲进行的大量富有“新殖民主义色彩”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提供设计和策划、劳动力、甚至低级劳力;中国提供贷款,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提供原材料。也就是 说,“中国建立了一个可以不断扩大自我利益和优势的反馈回路。非洲人从中获得极少的技术知识”。

“百万中国人在非建立新帝国”的观点由此而来。但是,这是中国人在非洲的真实存在吗?

随 着近年来中非经贸往来迅猛发展,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多侧重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分析中国在非洲的活动,而对于随之而来的新移民与当地政府、当地社会间的关系、 矛盾则相对关注较少。一些从事中非关系研究的专家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大陆》一书“特写式”地观察在非洲的中国人,值得肯定。

但同时,这本书延续了西方记者对中非关系评判的话语体系,和此前带有偏见的“新殖民主义”指责一脉相承,并不能代表在非华人的真实风貌。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西方记者观察中国在非洲活动时一直有‘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和‘西方中心论’,《第二大陆》也不例外。”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方教授认为。

“百万移民”还是“百万迁移”

关于“百万移民”的说法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专家认为,大多数在非洲的华人华侨并非傅好文所说的在“移民”(Migration),因为他们并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加入非洲国家国籍,许多人只是随着中国工程与投资在非洲短期居住,因此“迁移”(Mobility)或许更为合适。

而在非华人华侨人数,因为非洲国家统计力量薄弱、中方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一直以来也有较大争议。按居住时长等不同界定标准,学界估计的数字在21万至100万之间。

北京理工大学移民法学者刘国福介绍,中国官方最近一次对在非华人华侨的统计数据是2007年国务院侨办委托厦门大学进行的调查,当时人数在55万左右。

而即使是取100万的最大值,非洲仍然是华人华侨数量最少的大陆,约为在亚洲的1/30,在美国的1/8。

不过,刘国福的研究发现,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五大洲中,非洲华人华侨的增长速度却是最快的,年增速接近20%。

如此快速的增长,在非洲历史上也许是第一次。西方殖民非洲期间,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对气候的不适,殖民者只在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少数地区大量聚居,非洲其他地方则被称为“黑暗大陆”。

中国人给非洲留下能吃苦爱“逐利”印象

——“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中国人,就别去。”

——“是因为那里危险吗?”

——“不,是因为那里肯定赚不到钱。”

《纽约时报》前记者傅好文(Howard French)所著的《第二大陆》中的一段问答反映出中国人在非洲逐利的特点。

国际上,移民一般是向生存环境更加优越的地方流动。而中国移民进入非洲,除了进入门槛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之外,背后动因是赚钱与寻求机会——“富贵险中求”。

“吃苦”,这是在非洲的中国人常提到的一个词。整体而言,非洲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投资回报率较高,但其代价也不言而喻。一些非洲国家自然条件恶劣、政治动荡、投资风险大,中国人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独自打拼,着实不易。

不管大型国有企业派驻的员工,还是随民营资本而来的企业雇员,或是独自闯荡的个体经营者,非洲都是他们靠拼搏实现梦想的舞台。

纵观历史,自从第一批华人在17世纪作为荷兰人的囚犯,从雅加达被送到毛里求斯和南非做苦力开始,中国人走进非洲,始终贯穿着“挑战、拼搏、生存、创业”这条主线。

新 世纪以来,中非合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已连续五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非洲成为中国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和第四大投资目的地。按照到 2020年中非贸易规模较目前翻一番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向1000亿美元迈进的目标,以及中非产业合作的加强,更多的中国人将进入 非洲“淘金”。

中国人给非洲引入了“效率观念”

中国人来了。中国人的到来到底能给非洲带来什么?

与 西方媒体“中国人自带劳工、不雇佣非洲本地工人”的指责相反,中国项目、企业为非洲其实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以目前在建、连接肯尼亚最大港口蒙巴萨和首都 内罗毕的蒙内铁路为例,中方企业承建这条铁路,中、肯劳工比例商定为1:10,约3万名肯尼亚当地劳工将因为这条中国人修建的铁路获得工作机会。

除了随中国在非洲兴建的大量基础设施外,中国人新群体在非洲的投资经营活动促进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店铺的出现也降低了当地日用品价格,提高了非洲民众的购买力。

在马达加斯加,1980年之前到来的中国“老侨”主要来自广东顺德,绝大部分从事鞋帽、衣服、百货等个体工商业。凭借中国人吃苦耐劳、善于经商的优势,他们解决了马达人穿不起鞋的问题。

宏观上看,新兴经济体对非洲经济推动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又是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之一。201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4.7%,高出世界平均增长率1倍。这其中,中国的拉动不容置疑。

更 重要的是,中国人的到来,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东部非洲中国总商会主席韩军曾表示,中国人进入非洲,给当地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引入了“效率观念”。就像 改革开放之初,蛇口工业区外树立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一样,中国人带来的“中国速度”、“中国办法”、“中国智慧”为非洲人树立了成 功的榜样。

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来到非洲,他们发现这里就像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一些人选择留下来发展,因为他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非洲再现当年中国的发展奇迹。

“落叶归根”思想阻碍中国人扎根非洲

正如谚语所说:“一片森林生长的时候听不见一点声音,而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听得见巨响”。

长期以来,非洲的华人华侨为非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与当地社群相处融洽。但不可否认,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到来,问题在所难免。

封闭抱团、不善于与当地人打交道、不熟悉用工法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内部竞争自耗……在助力非洲经济发展,为当地创造就业、转移技术的同时,一些在非中企也遭遇“成长的烦恼”。

从赞比亚铜矿中国矿主暴力对待罢工矿工事件,加纳中国淘金者被捕事件,再到最近的肯尼亚中餐馆“非洲人不得入内”事件,中国人究竟该怎样更好地融入非洲社会,引人深思。

去年,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直言,随着近年来中非合作的加强与深入,一些在非中国人缺乏法律意识、窝里斗、不诚信,让很多致力于中非友好交往的人感到尴尬与难受。

长久以来,在中国人“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在非洲的华人华侨、特别是个体经营者而言,只是将非洲当做一个打拼赚钱的地方,而不是久居之地。他们始终觉得在非洲是客居他乡,早晚有衣锦还乡的一天。

此外,因为医疗条件不佳和华文教育体系的缺失,一些已经在非洲打下基业、想让自己的后代来接班的华人斟酌再三,不得不选择回到中国。

与中国侨民相比,在非洲的印度裔族群则真正做到了“落地生根”。相似的殖民历史、语言和法律体系等,让大量印度移民世世代代留住了非洲。

在 东非诸国及毛里求斯、南非等地,印度社群早已占据重要地位,在政界、商界、医疗、培训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印度移民的身影。一些非洲国家的金融业、零售业、 首饰珠宝、蔬菜销售等,都被印度人垄断,议会中还有印度裔议员。这些世代在非洲居住的印度移民成为印度在非洲发展的巨大财富。

而在“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中国人则将非洲当成早晚要离开的客栈,不愿融入当地社群,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将国内的习惯性思维、做法带到了非洲,增加了发生矛盾的风险。

据预测,自2013年至2017年,世界上增长最快的20个经济体中有10个在非洲。而中国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家认为,中非同时快速发展,能否成为命运共同体,分享彼此的发展成果?在非洲的中国人将发挥重要作用,也将深度影响中非关系。

原标题:“百万中国人在非建立新帝国”站不住脚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zhongguo/info_2496.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