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南海分歧何处去

本周,以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为首的越南代表团的访华,期间达成的《中越联合公报》中涉及南海的部分受到外界高度关注。联合公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已经日益激化的南海局势,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武装直升机采购引来了中美俄三国的推销,印度未来战机采购也陷入了买法国货还是买俄国货的的两难纠结中。这对冤家都遇上几个强国争相推销的有利环境,但他们内心的纠结,也许只有两国自己互相理解了。

南海分歧何处去

本周,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带领包括政治局1/3成员在内的高规格代表团访华,也获得了中方的高规格接待。在外界的预期中,南海问题将是阮富仲此次访华的重头戏。但在中国官方的正式报道中,仅提到“要恪守两党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共同管控好海上分歧,维护中越关系大局和南海和平稳定。”在《中越联合公报》中,也只有1条2段的内容。即使被认为内容“更加详实”的越南通讯社,也仅仅多了一段似是而非的说法:“目前,一些合作领域未能达到实质性的效果,而最大的障碍就是政治互信不够,主要原因是两国在东海(越方对南海的称呼——观察者网注)问题上的解决和处理办法上存在分歧。”

4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

在2014年底到2015年初,有关中国大规模建设南沙岛礁的消息曾一度引发媒体热议。面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指责以及“个别国家”的批评,外交部以“有关建设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合情、合理、合法,不影响也不针对任何国家,无可非议”这样例行但坚决的辞令加以回应。

南沙的真实情况如何?虽然无法从新闻媒体上获得图片,但从各国民用照相卫星拍摄的南沙岛礁照片上看,中越双方的岛礁建设并没有因为两国首脑的会谈有所减缓。越南方面在今年2月22日前后,开始在其非法占领的柏礁上开始填海扩建行动。柏礁1987年2月被越南非法占领,在本次填海之前,越南已在该礁上最少分三处建有三座以上的礁堡,驻军规模估计在两个排40人以上。在3月底的卫星照片显示,越南在该礁上已经新增了1-2处新礁堡。

值得一提的是,柏礁水下礁盘面积极为巨大,其66.4平方公里的礁盘大多数地方水深远比永暑礁礁盘浅,填海成本远低于永暑礁,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填海和岛屿建设。尽管由于越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柏礁仍然采取构筑围堰后抽水并填充大陆运输来的泥沙的方式,成本很高且速度较慢,与中国采用的吹填式填海差距甚远。

中国在南沙的岛屿建设同样没有停歇。美济礁的吹填工作一直在继续,永暑礁和赤瓜礁上的设施建设也正在有序进行。稍早前的照片显示,永暑礁上已有1000多米的地面在铺设跑道,最终有望铺设成一条3000米左右的飞行跑道,供包括运-8级别飞机正常起降、补给甚至是简单维修保养;永暑礁上的港口也在进一步疏浚清淤,未来可供数千吨的渔政船只停靠;与此同时,南沙各岛礁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展开,驻守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将在岛礁完工以后有很大的提升。

尽管中越两国都在南海上开展了填海行动,但双方的动机与作用却相差甚远。越南的所谓填岛,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需要,扩建的建筑要么是砖石结构的碉堡,要么是带有雷达等侦察设备的屯兵所。它们既没有办法为周边的过往船只提供气象信息,又无法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时为渔船提供避风场所,至于派遣救援船或直升机则更是天方夜谭。而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类礁堡连自保也极为困难,甚至不需要传统的两栖部队登陆,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便可以将其轻易摧毁。

相比而言,中国在南海上的岛礁建设则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永暑礁上的基础设施具有极大的使用灵活性。一方面,这里具备相当可观的机场,可以供诸如搜救、科学研究、海事执法等各种用途的飞机起降,在南海区域执行各类人道主义活动;另一方面,礁盘上的港口既能为执行各种任务的海事、渔政船舶提供出发基地和后勤补充,还能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为周边的渔船提供一个避风港。更不用说大型岛礁上能够方便地开展外交部提到的海洋科研、气象观察、环境保护等工作。

至于机场相关服务的辐射范围,笔者在《东南亚需要中国“物业服务”》曾经估算过,若在南沙群岛西部能建成一个拥有机场的大型基地,则该基地出发的搜救飞机可以比大陆上起飞的搜救机减少超过2000公里的航渡距离,并可以为大半个东南亚提供快捷救援。这样的效益和功能,只有中国这样的大国才能提供和维持。

南海地图,南沙群岛如果能建立一个机场,辐射半径会非常之大

当然,在南沙岛礁上专注于修筑堡垒的国家自然会以类似的逻辑来考虑其他国家的行动,而从军事角度看,永暑礁上的一个“空军基地”对越南的威胁几乎是致命的。长期以来,越南以其垂直于中国的狭长地带,对中国保持着较大的纵深。中国军队若想空袭越南南部的港口与机场,需要从南海上空绕行,在中国缺乏远程作战飞机的时代,这种攻击行动难以开展。尽管现在中国空军已经具备了这种作战能力,但类似的长途奔袭不仅复杂程度很高,作战效率也不理想。

南沙永暑礁的机场则完全不同。这里的纬度与越南最南端接近,距离越南金兰湾只有460公里,距离越南南部的机场和港口也不远。若中国海空军战机由当地起飞,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越南领空。若是如此,只要在这些岛礁附近增强几艘防空驱逐舰,结合岛礁上的远程雷达设施,就能将这里变成一个威胁整个越南南部、而又难以被轻易压制的作战基地。

南沙的建设并没有因为中越两国首脑的会面轻易停止,两国对南海的利益诉求矛盾也不会因为一纸《中越联合公报》就轻易消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越也许不会重现去年5月围绕“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那样激烈的对抗,但双方巩固实际控制的努力显然不会停止。

几大强国伺候出来的烦恼 

军火采购是技术、更是政治。在这个世界上,有钱买不到武器的武装比比皆是,比如台湾,满揣新台币,就是没有美国之外的国家敢卖武器给它;有钱不敢买的例子同样不少:日本、韩国的外购武器就长期处于“舍美其谁”的无奈之中;还有些国家,虽然左右逢源可以买到各国军火,但却有着另外的烦恼。本周的印巴两国便是极好的例子。

本周二,美国国务院宣布,同意向巴基斯坦出售15架AH-1Z“蝰蛇”武装直升机及1000枚地狱火II型反坦克导弹,总价值9.52亿美元。就在几天前,各方还在猜测中国的直-10和俄罗斯的米-35谁会斩获巴基斯坦的武装直升机大单,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一下子使得巴基斯坦武装直升机项目成了罕见的中美俄同台竞技。

由于在上周末,中国送到巴基斯坦的直-10武装直升机刚刚完成组装准备试飞,美国这突然松口的订单针对的是谁,可谓不言而喻。

AH-1Z武装直升机

巴基斯坦陆军航空兵目前只有一种专业武装直升机——美制AH-1F/S“眼镜蛇”直升机。这种轻型武装直升机最早是美国在1984年为了拉拢巴基斯坦,加强其对边境苏联和阿富汗政府军的巡逻而提供的,当时总共给了20架。2001年反恐战争开打以后,美国为了在阿富汗战场上获得巴基斯坦的帮助,又在2007年和2010年向巴军提供了不少二手AH-1。算上巴基斯坦从约旦买了一批二手货,目前总共有51架还在现役。虽然这些直升机大多数装备巴军还不到10年,但本质上都是上世纪80年代早期甚至70年代生产的老家伙,替换他们已是迫在眉睫。

巴基斯坦武装直升机的第一个用途是巡逻反恐。与此同时,用武装直升机打击数倍于本国的印军装甲部队也是巴基斯坦武装直升机的重要任务。

综合来看,AH-1Z无疑是最适合巴基斯坦需求的:该机与巴军现役的AH-1属同一系统,但全面加强了结构和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8吨,不仅一把甩掉了AH-1系列“轻型直升机”的帽子,甚至已经可以挤入“重型武装直升机”的行列中。该机较此前的型号大大提高了作战半径,从70公里增加到200公里,同时该机也配备了一流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包括最著名的“地狱火”远程反坦克导弹系统。无论是与悬停性能不好、目标庞大的米-35对垒,还是与因为换发被迫减重、导致航程较近的直-10较量,AH-1Z的优势都十分明显。

巴基斯坦陆军当然想把全军五十多架武装直升机都换成亮闪闪的AH-1Z,但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按照目前的价格,一架AH-1Z的定价超过5000万美元,而巴基斯坦对武装直升机价格的承受能力则可以从前几年的案例窥知一二。当时,巴基斯坦洽购土耳其T-129武装直升机,谈判已经相当深入,几乎到了要草签协议的时候,但因为巴方经济紧张,无法支付这批15架直升机5亿美元(单机约3000万美元)的货款,导致整个交易最终取消。

巴基斯坦此次愿意采购这15架AH-1Z,很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军事援助的帮助。至于替换剩下的几十架直升机的计划,在满足基本性能的前提下,预算多少就成了关键因素。当然,有着传统友谊,并且乐意向巴基斯坦提供优惠贷款的中国在这轮竞争中可谓胜算不小。

同样因为钱纠结的还有巴基斯坦的宿敌印度。本周六,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向法国购买36架“阵风”战斗机。他在爱丽舍宫举行的一场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说:“我要求总统先生(奥朗德)向我们提供36架‘阵风’喷气式战斗机,一种随时可以飞行的型号”。

“阵风”战斗机

目前无法证实这笔订单与2012年法印达成的在印度本土组装126架阵风战斗机的订单是什么关系,但考虑到印度强调这批战机会在法国制造,这一笔订单的达成,很可能意味着此前法印陷入僵局的126架“阵风”已经正式被判了“死刑”。

印度作为国际军火市场上“买买买”的常客,一直被国内媒体和军迷们认为是个有钱无谋的“冤大头”。不过要是仔细审视印度的国际海淘生涯,印度对本国未来战斗机的选购与研制规划,基本还是可圈可点。

首先,印度实事求是地放弃了由本国航空工业“挑大梁”的设想。印度自行研制的三代机LCA虽然实现了量产,但无论是性能还是发展潜力都无法满足眼下的需求;自研四代机MCA则仍然徘徊在模型和3D设想图之间,根本看不到迅速完成研制的前景。相比之下,印度在引进外国战机的道路上更加有章法。从苏-30MKI到“阵风”再到俄印联合研制的FGFA(现在可能缩水成降档版的T50战机),覆盖了当前战斗机3.5代、3.75代、4代的技术水平,虽然每一种飞机的研制里印度基本只负责掏钱,但按照协议这些飞机都会在印度组装,印度斯坦航空工业公司不仅能通过组装生产降低成本,还能获得散碎的一些战机组装经验。基于俄法两国三个基本不相干项目的技术能否在印度生根发芽还未可知,但印度能够获得三种不同的先进战斗机却是板上钉钉的(当然,钉子钉上去的时间可能会比计划晚上那么三四五六七八年……)。

进口战斗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是印度空军的支柱

不过现在看来,“阵风”很可能成为从苏-30MKI到FGFA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退化为当年印度购买幻影2000那样在两种俄制战机之间短暂的凑合。原因无他——缺钱,倒不是印度经济状况恶化让它无力兑现此前的承诺,而是法国在中标后的“头上一刀”宰得印度人说不出话来。法国最初答应以不到7000万美元的报价合作生产126架“阵风”,合同总额120亿美元,然而在中标后几个月内,法国就提出战机单价要翻倍到1.3亿美元,合同总额也攀升到200亿美元。

这一切让印度军方倍感伤害:印度专家以为,只有俄罗斯人才会狠狠地坑印度人。正如印度专家们所说:“俄罗斯人对待印度人就好像对待小孩子一样。那些帽子上有金边的印度军官能够(在西方)得到特殊待遇,而俄罗斯人并没有这样对待他们。”不过现在看来,法国人对坑人这套同样驾轻就熟。

然而FGFA作为印度仅有的靠谱四代机计划,地位之重要牢固不可动摇,纵使俄罗斯在这个项目上拖延、超支,使得战机比计划表晚上好几年交付,也不可能让印度对这个项目的支持力度有丝毫放松。这样一来,就只有牺牲陷入僵局的“阵风”项目。反正印军已经准备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既然合作生产不可能,买一批现货战机,充当FGFA服役前的过渡,也算是减少损失的唯一办法了。

虽然印度还算周全地解决了“阵风”的问题,不过它们并没有因此失去购买先进战机的梦想。正如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引用一位印度专家的话说:“在武装部队中还有许多人对1998年的制裁记忆犹新,当时美国人因为印度的核计划抽了他们一耳光,直到这些当时的高级军官陆续退役,我们才可能购买例如F-35这样的装备。”

在印度人看来,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总不会像那些狡诈的欧洲人一样坑人吧!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5_04_12_315591_4.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