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六大非军事区“随时可能开战”

•黄 彦•

据美国《商业内幕》杂志报道,提起非军事区(DMZ),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朝韩非军事区(“三八线”)。事实上,全球还有许多其他非军事区。如同“三八线”,这些非军事区也堪称“未点燃的火药桶”,如若当地发生激烈冲突,就可能引爆全面战争。

塞浦路斯“绿线”。

“绿线”非军事区长约180千米,宽约7.4千米。它(东-西)横越塞浦路斯岛,将该岛划分为面积相近的北区和南区。塞浦路斯岛上混居着希腊裔和土耳其裔 居民。1974年,亲希腊的希腊裔塞浦路斯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当时的政府。这引起了土耳其裔塞浦路斯人的恐慌,他们害怕希腊裔会把塞浦路斯岛并给希腊。随 后土耳其派遣军队侵入塞浦路斯,最终该岛被划为南北两块区域:土耳其裔塞浦路斯人住北区,希腊裔住南区,而联合国则在两块区域之间设立了“绿线”作为缓冲 区。目前“绿线”非军事区内居住着约1万名居民,但当地大部分楼房早已被废弃,总体来看极其荒凉。许多科学家都希望“绿线”永远存在下去,因为他们希望通 过这一区域,进行所谓的“无人地带生态观测”,即研究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当地珍稀动物是否会重新兴旺。

伊拉克-科威特边境。

这块非军事区长约193千米,宽约1千米。伊拉克-科威特边境一直是最富争议的地区之一,而且相关争议并非由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首创”。长久以来,许 多伊拉克人一直认为“科威特属于伊拉克”。直至2003年美伊战争爆发时,许多伊拉克人依然这么想。直到2010年,伊拉克政府才正式承认“伊拉克-科威 特边境”的存在。两国随后沿着边境线建立了一块非军事区:双方距离边境线500米之内不得派驻重兵。这块非军事区气候恶劣,极度干燥。

自非军事区设立以来,许多住在边境线附近的伊拉克农民一直在向政府讨要补偿金。他们的理由是:非军事区的设立,破坏了他们的农田和水井。2011年,伊拉 克武装分子还曾发出威胁,声称要穿越非军事区,攻打科威特的港口城市。这些武装分子随后真的潜入非军事区,朝科威特方向发射了火箭炮。今年年初,科威特曾 恳请联合国派人修缮非军事区内的边境标识,但伊方却对此反对,认为“修缮工作将破坏更多伊拉克人的农田”。

沙特-伊拉克中立区。

这是一块位于伊拉克和沙特之间,呈钻石状的非军事区域,总面积达6993平方千米。

上世纪20年代,沙特与当时处于英国控制下的伊拉克产生了领土纠纷。经过协商,各方最终决定在争议地区设立中立区。这块中立区内不但禁止驻兵,还禁止任何 人在当地建造永久性建筑。一度只有流浪的沙漠部族牧民生活在那里。1991年,沙特-伊拉克中立区被沙伊两国政府废除,中立区内的中间地带成了两国边境 线。

戈兰边境区。

位于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长约80千米,最宽处达9.7千米。1973年10月,叙利亚和埃及军队进攻以色列,赎罪日战争爆发。战后,该地区局势依然不 稳,于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以叙边境设立了戈兰边境非军事区作为两军的缓冲地带,而联合国叙以观察员部队则负责在当地维持秩序并清除地雷。目前戈兰边境区内 有数座小镇和村庄(都由叙利亚政府管辖)。原是当地首府的库奈特拉市在叙以战争中被毁,时至今日,叙利亚人依然拒绝重建这座城市,他们想用这座已沦为废墟 的城市警示世人远离战争。

“越南非军事区”。

曾被用于隔离“北越”和“南越”,长约97千米,宽约10千米。“越南非军事区”建立于1954年,当时越南抗法战争(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不久,越 南南部(在美国支持下)成立了南越伪政权,而越南北部则处于越共控制。1976年,越南人民军统一国家后,“越南非军事区”随之消失。如今它已成为越南的 热门旅游景点。导游会带着游客参观“越南非军事区”内的一些景点,如越南人民军曾用过的地道、曾遭受空袭的桥梁以及“胡志明小道”等。

南极洲非军事区。

位于南极大陆(包括南极点),总面积达1399万平方千米,比美国国土面积大出约50%。1959年,50个国家(包括美苏)共同签署了《南极条约》。该 条约旨在保护南极洲,维护人类对南极洲进行科考的自由。条约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军事活动,但允许军人在南极执行科考、运送后勤或救援物资等任务。南极洲非 军事区堪称是全球最寒冷的非军事区,当地最低温度可达零下89.2摄氏度。尽管如此,每年仍有大量国际合作科考项目在南极洲进行。通常每年冬季约有 1000名科考人员驻守南极洲,而夏季有大约5000人。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98期,摘自2012年10月4日—10日《上海译报》)

登入为: admin
2012年妙文共享(4)/全球六大非军事区_随时可能开战.txt · 上一次变更: 2012/11/23 08:16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