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刚•
美国的亚太战略被称为“再平衡战略”。美国希望通过多个层面的再平衡措施,在亚太地区重建由美国主导的战略平衡。表面上看,美国的这一战略似乎使东盟在同 中国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但实际上,美国与东盟的目标都是获得地区主导权,东盟除了要借美国之手削弱中国的影响之外,还将被迫面对美国这一比中国 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并应对比以往更为复杂的三角互动局面。
美国亚太战略的“再平衡”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一直没有固定的表述,先是“重返”,再是“东移”,而后又是“转向”,直到最近,才确定为“再平衡”。笔者认为,相较于前面的几个概 念,“再平衡”这一提法确实更准确些,可以很好地概括最近几年来美国经营亚太的主要措施与意图。让我们权且沿着“再平衡”思路,对美亚太战略的具体内容做 一梳理总结。
一是在亚太区域内部不同地缘板块之间搞好再平衡。从希拉里、帕内塔等人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奥巴马政府有一个涵盖 西太平洋周边和印度洋沿岸亚洲国家的“大亚太”观念,即从东北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经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包括南太岛国)、再到南亚的印度等国的广阔“弧形 地带”。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目标,就是在此广阔区域内实现力量分布的再平衡。在东北亚内部,要实现防范朝鲜核威胁和防范“中国海上扩张”的平衡,为此需要 一系列部署调整;在东亚范围内,要实现东北亚与东南亚之间的平衡,以应对日益升温的南海争端;在亚太范围内,则要实现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平衡,以便同时管 理印度崛起并应对多种非传统威胁。我们目前看到的诸多军事基地调整方案,都是基于上述再平衡考虑。
二是在提升美国军力与盟国自卫能力之间搞好再平衡。在内,美国财政吃紧,大手大脚花钱为别国安全买单是打肿脸充胖子; 在外,他国要求自决,大包大揽为别国保驾护航是吃力不讨好。这种状况下,美国既重视自身能力建设,更重视武装盟友和伙伴。时任美国防长的罗伯特•盖茨几年 前就提出加强“伙伴国能力建设”“协助他国实施自卫”;继任的帕内塔延续这一思路,指出“美国的力量来源于盟友和伙伴对全球安全责任的担当”。按照这一指 导思想,在巩固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美国一方面要有序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建设更多“小、快、灵”的前沿部署基础,将更多先进武器放在此处,并通过 兵员轮换驻扎的方式维持存在;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军演、军售、军训(人员培训)、军援等多种手段,把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诸多盟友和伙伴国武装起来,让这 些国家冲在应对多种威胁和挑战的第一线。
三是在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之间搞好再平衡。前任布什政府过分强调军事手段,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奥巴马政府一上台就 强调要用“巧实力”,希望对此予以纠正。在亚太战略中,虽然看起来奥巴马政府似乎还是以军事手段开道,但实际上,它非常注重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的平衡。 按照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的说法,美国的亚太战略,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军事概念,而是一个在安全、经济、民主和多边组织领域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的过程。 最近一系列迹象显示,同亚太国家加强经济、价值观及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互动,越来越成为美亚太战略的重要内容。有意思的是,帕内塔作为军方代表明确强调,在 推进亚太军事布局中,国防部必须和国务院通力协作,甚至希望国务院在安全合作协议的谈判等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是在对华政策和对其他国家的政策之间搞好再平衡。出于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考虑,奥巴马政府将对华关系看得很重,同期 美国战略界也热衷讨论“中美国”“中关共治”和“两国集团”(G2)等概念构想。但这种状况很快发生变化。由于中国对美提出的要求并未一味迎合,奥巴马政 府对中国的过分期待落空,随着美国大选临近对中国攻击升温,以及某些亚洲国家公开要求联美制华等多种原因,特别是美国介入亚太事务需要更多借口,美国对中 国的态度由“示好”转向“示强”,批评中国战略自信膨胀,疏于自我克制,同时美国开始同东盟等其他亚太国家拉近关系,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之间搞起离间平 衡、扶弱抑强,力图塑造对美更为有利的三角关系。
综上所述,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东盟似乎处于更加重要和更为有利的位置。比如说,东南亚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枢纽,美国要在地区内部实现力量的再 平衡配置,就必须加大对东盟国家的全方位拉拢,这无疑增加了东盟各国的政治身价;而美国为他们提供的安全承诺和安全援助,又明显强化了他们的军事实力和安 全保障;美国虽然声称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搞平衡,但事实却是在南海争端中偏袒东盟,让东盟一些国家得宠而骄。虽然美国的亚太战略到底会对地区秩序带来怎 样的长远影响还不得而知,但由于这些短期的好处,美国的再平衡举措非但没有遭到抵制,反而令东盟颇为惬意,拍手欢迎。
东盟地区处境的“再失衡”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长远些,便会发觉,东盟国家欢迎美国干预亚太事务,应该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大举进军亚太、发动越南战争, 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伤痛至今未平;过去10年间,美国干预阿富汗和伊拉克,其恶劣影响更是后患多多。而且,美国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在亚太存在方式、活动方式 和关系结构的调整,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现阶段,东盟之所以对美国百依百顺,美国亚太战略之所以得以顺利推进,同亚洲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普遍存在的心态 失衡及由此产生的对美国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有密切关系。
东盟国家为什么会心态失衡呢?毋庸讳言,是因为它感觉到自己的主导地位有被中国取代的风险。这种不安的感觉,早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前就已产生。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出手相救,东盟感激涕零,中国同东盟合作迅速升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推东盟当头,地区合作机制多以东盟10国为班底展开, 如“10+1”、“10+3”等。东盟作为“小国集团”,深感处在大国阴影之下殊为不易,因而对其作为地区合作领头羊的“主驾驶”地位极为重视和敏感。然 而,久而久之,中国经济规模越做越大,逐步成为亚洲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俨然已是地区合作“无冕之王”。反观东盟,其“小马拉大车”的处境越发尴尬, 在本世纪头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可谓顺风顺水,全球热议中国崛起,成功举办奥运风光无限,应对危机表现抢眼,与美关系日趋紧密。再加上这一时期,中国 企业大举“走出去”,深入东盟内部各国,难免在微观层面产生一些摩擦不快。东南亚普通民众开始对中国企业有所抱怨。
总之,早在奥巴马上台之前,东盟国家就已深切感觉到,亚太地区内部的权力结构已然失衡,天平的指针明显倒向中国一边,快速崛起的强大中国将很快取代东盟, 成为实至名归的地区合作领导者,并给东盟的长远利益带来影响。正是在这种失衡心态的驱动下,2007-2008年间,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等人通过演说和文章 等多种渠道,力邀美国“回归亚洲”。这标志东盟正式走上以美制华的“再平衡”战略轨道,试图借美之手抵消中国影响,重建地区力量平衡,恢复东盟主导地位。 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正好迎合了东盟的这种失衡心理和“再平衡”需求。
然而,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并没有给东盟国家带来心态的再平衡,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其心态的失衡。因为在维护地区主导权方面,东盟将不得不面临比中国更难对付的 竞争对手--美国。美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表面上看起来一拍即合、两情相悦,实则各怀鬼胎、暗藏玄机。东盟拉美国进来(权且如此表述),是想要让美国平衡 中国,维持自己的领导地位;而美国从来不是省油的灯,其亚太战略的目标也是要当地区领导。也就是说,美国和东盟之间只是“权宜的联盟”。现阶段,两者在打 压中国的问题上可以联手行动,但长远看,美国和东盟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双方围绕地区领导权的潜在竞争终将显露出来。
目前,美国看准了东盟的心态,利用东盟对中国的怨气和双方的主权争端,抢抓“准入机遇”加紧“再平衡”部署。而东盟为重塑地区主导地位,也不会满足于同美 国的合作,必然会多方经营,力求在中、美、俄、日、印、欧等多个大国纷至沓来、大举投入的情况下,抓住大国之间谁也不信谁、谁也不服谁的失衡心理,巧妙地 搞好“再平衡”,维持自己居中主导地位。而对于那些意欲在亚太长期经营的域内外大国,见到如此诡异复杂的局面,也不得不各显神通,多方联系,细心拿捏,精 心构筑对己有利的关系网络。看看俄罗斯、印度和澳大利亚及欧盟等国最近采取的行动,便可窥见一二。总之,在亚太地区,一场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已进入现在进 行时。
失衡心理的普遍和长期存在,必然会使各方产生一种“总感觉别人拣了便宜、而自己却吃了亏”的受害者意识,并因此增大各方之间恶性互动的风险,美国认为,自 己是亚洲一体化进程的受害者,必须对亚太各国之间“搞串联”“开小会”的意图和行为施加强大压力,让他们之间相互制约而不是相互抱团,才能确保美国的地 位。因此,美国对亚洲国家之间的任何增进相互联系的举动都神经兮兮。东盟国家则认为,自己既是中国崛起的直接受害者,也可能成为大国共治的潜在受害者,所 以必须借重美国的力量制衡中国,同时在中美之间制造矛盾,防止两者过分走近。而对东盟而言,要同时调动中美两个世界级大国并在其问辗转腾挪,谈何容易?其 心态更是不言而喻。
在中国看来,美国和东盟联起手来,其心昭然若揭,必定会危害自己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其他国家看着这些国家搞得如此热闹,也生怕自己在大变局中被边缘 化,恨不得削尖了脑袋往各种地区合作机制里钻。尤其是,随着各国媒体日益开放多元、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这种广泛存在的受害者意识,还将难以避免地刺激各国 内部认知的情绪化和各国相互之间的妖魔化,基于国内需要和宣示或宣传往往被解读为对外政策的变化,防御性的行动也往往被解读为进攻性的,从而导致矛盾不断 升级,恶性互动风险极大上升。
中国的再平衡使命
分析东盟与美国之间的结构矛盾和潜在竞争,有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中一美一东盟”三角关系的结构。在此三角结构中,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妥协、中国东盟 之间的分歧与合作已经强调很多,东盟与美国联手协作的一面也较为明显,唯有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隐性竞争这层窗户纸,当时双方都讳莫如深,谁也不去捅破。随 着美国亚太布局的全面展开,东盟国家的再失衡状态会越发明显,其与美国的竞争关系终将显露出来。因而,这一三角关系并非中美两国疏远、中国与东盟疏远、美 国东盟联手对付中国的等腰三角形,而是任何两方之间均存在“斗”与“和”的等边三角形。
中国是牵动亚太形势发展的最主要变量,亚太的发展方向与中国的前途命运密不可分。引导地区互动向好的方向发展,建立真正平衡的亚太战略秩序,既是中国义不 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既然东南亚是中美两国实施亚太战略的共同着力点,而且中、美及东盟三方都有引领亚太形势发展的强烈 愿望,那么搞好中一美一东盟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为其他国家参与地区互动提供良好的范本和平台,就理应是实现亚太战略平衡的核心内容。
要构建中关东盟良性互动模式,至少有如下四点内容值得思考;
一是扩大互利。深度捆绑的共同经济利益永远是确保关系稳定的压舱石。中、美、东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产业转移和互利合作的天然趋势和独特优势。如果找对切入点,扩大“共同利益”是完全可能的。
二是增进互信。受害者心态的根源在于缺乏互信,而缺乏互信则源于相互认知的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分歧。为改变这种状况,除 了各方在一轨层次要继续加强交流外,二轨的媒体和学者也必须有所作为。就各方媒体而言,必须担负起正面塑造公众认知、防止舆论恶性互动的责任;就各方学者 而言,在中国和东盟同时经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学者有必要合力探寻新时期“亚洲价值观”具体内涵,为亚太新秩序的形成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只要各方平 心静气,探寻“共通价值”,也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管控争端。求同存异、先易后难,一直是亚太区域合作得以持续推进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的三角互动不能丢弃这些成功经验,
四是争取共管。三方在引导亚太发展过程中利害均沾、各有短长,三方领导权的分配完全可以是非零和的。如果有适当的平 台,实现三方乃至多方共同管理亚太将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合理选择。就此而言,即可考虑在中美亚太事务磋商这样的双边平台中增加同东盟对话的内容;也可以考虑 在东亚峰会这样的多边场合专设东盟与中关两国对话的机制。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94期,摘自2012年8月21日《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