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爱国情操

《东方日报》评论  2015年01月08日

作者:许万忠 | 专栏:忠言逆耳

网友发来以〈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为题的电邮,写「两弹元勋」邓稼先、许鹿希夫妇聚少离多的一生。

邓稼先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得奖者杨振寧的同乡,西南联大同期毕业生;1945年,两人领取庚子赔款奖学金,同船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期间同住一宿舍,情同兄弟。

1950年8月,双双考取博士学位后,两人却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邓稼先积极响应「回来建设祖国」的感召,毅然决定立即回国,把所学奉献祖国,杨振寧选择留在繁华的美国。

回国不久,邓稼先投入製造尖端武器第一线,成为中国核武器研製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在物质条件极其匱缺环境下排除万难,在茫茫戈壁沙漠,领导一批杰出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与製造了原子弹与氢弹。

邓稼先的功勋,在于带领中国国防自卫武器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强化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自信,使中华民族傲然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落后,工作人员防护设备简陋。某一次氢弹试验,射出一颗没有爆炸的哑弹。邓稼先身先士卒,说:「我是总指挥」,只身走进实验场检验。他因这一次「冒险」身受过多核辐射,患上癌症,1986年7月29日病逝北京,终年62岁,英年早逝。

为了褒扬邓稼先对中国核科学做出的贡献,1999年,中国政府追授「两弹一星」勋章予邓稼先;由于他最突出的表现在核武器领域,又被称为「两弹元勋」,都是科学家至高荣誉。

为国捨弃个人幸福

邓稼先是在1958年接受钱三强邀请,到荒凉的戈壁沙漠进行核武器试验。那一年,是他与医学博士许鹿希结婚第5年。邓稼先改换工作后,两人进入聚少离多的寂寞人生。核武器研究是绝顶国防机密,保密性质太强了,不许吐露丝毫讯息,最亲密的枕边人也不例外。

许鹿希在回忆文章说:做了决定当晚,邓稼先辗转难眠,问了几次,只知道要调到新工作单位;要单位名称地址,都不得要领。问多了,邓稼先坐起来,拉著她的手说:「这件事做好了,一生都会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全世界,许鹿希才隱约知道丈夫是在做什么了。

1971年中美建交前夕,杨振寧以美国特使身份访问中国,开出的会见人名单第一人,就是邓稼先,周恩来总理急召邓稼先回京。那一天,也是离別13年后,夫妻二人第一次见面。生离死別,悠悠28载,夫妻二人仅有的几次见面机会,邓稼先都是来去匆匆。1985年,邓稼先被確诊罹患直肠癌末期之后,回到北京住院治疗,夫妻二人的手才得以紧紧握在一起。

「留在美国的杨振寧虽然取得瞩目的学术成就,毕竟只是如牛顿所言,站在前人肩膀上摘了一粒苹果;邓稼先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奉献毕生精力乃至生命,也取得丰硕成果。生前默默无闻的邓稼先为中华民族復兴立下不朽功勋,盖棺论定,站在歷史的高度,邓稼先是崇高的。」这是对邓稼先的最好评价。

杨振寧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劝他回国效力,他不但以国內物理水平太低回拒,还劝邓稼先到美国发展;改革开放,中国好起来了,杨振寧才决定回国「报效」,晚年还不甘寂寞,娶了「上帝赐给的最后一个礼物」。

中国能在重重围堵与百废待举、一穷二白困境中脱颖而出,成核强国,综合国力举世瞩目,就是有无数邓稼先这样的人才,充分发挥爱国情操,默默做出奉献。「不喜欢政府,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叫囂不绝的国度,留不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