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为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70周年而作

夏金华 

(摘要)“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合适的宣传口号。首先,为人民服务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次,《中国共产党章程》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第三,毛泽东最早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大力倡导这一学说;第四,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因此,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宣传口号,将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由来已久,近来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其浓缩为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也是多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结晶。从内容上说,它非常完整而精炼,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其现实意义自是不言而喻。但从宣传与普及的效果来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还应该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或思维惯性),用高度权威性、正当性和在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中拥有知名度、认可度的口号进行宣传。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用“为人民服务”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口号最为合适。

【一】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每一部宪法(包括《共同纲领》)均有“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可见其重要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其“总纲”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中特别提到“为人民服务”的条款有四处,分别是第一章第二十二条,关于国家发展文化建设的内容,“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第二十七条,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第二十九条,有关国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还有第三章第七十六条,要求全体人民代表努力“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要求,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还是人民代表,或者解放军指战员,都应当努力为人民服务。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部宪法提到“为人民服务”的次数来看,以“八二宪法”与《共同纲领》最多,前者四次,后者三次。这似乎体现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由此可见,“八二宪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浓厚的“人民”色彩。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十分相符,集中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

【 二】

为人民服务,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期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因此,“为人民服务”也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共七大第一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党员四项义务中,就有“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等内容。

此后,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提法进一步细化。其中指出:“每一个党员都应当理解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遇事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的痛痒,尽力帮助群众实现他们的要求。”

因“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原因,中共九大、十大的党章中删除了“为人民服务”的字句。但是,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老三篇”人手一册,其中首篇就是《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其余历次党代会均坚持了这一提法,“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

从中共十一大开始,党章恢复了“为人民服务”的提法。《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二条要求党员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该章程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的三项基本要求之一。

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通过的新党章,再次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内容也更为充实,还增加了警示性的语言,以强调其重要性,字数也最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的90余年光辉历程中,党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形成的思想理论不断发展,针对不同历史阶段任务而提出的目标、制定的政策纲领不断变化,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正是党的这一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始终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毛泽东最早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命题。

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毛泽东作了一场简短的讲演,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这是毛泽东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这次著名的演讲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时,被定名为“为人民服务”。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这一点,并且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在70年的时间中,《为人民服务》这篇经典文献对于加强共产党员和革命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政治觉悟,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教育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代又一代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即使在今日,学习这一著作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同样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周恩来一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以及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胸前一直佩戴的像章上面,就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体现了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与信念。

邓小平将“为人民服务”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认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群众要有真心、有感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在深化“为人民服务”内涵的同时,邓小平还特别注意将为人民服务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衡量和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在执政条件下,共产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廉洁奉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手中的权力。我们的干部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绝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他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并将其与“为人民服务”联系在一起。

2007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说,我们一定牢牢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并再次强调:“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再一次深切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始终不变的宗旨。

【四】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表达了共产党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奋斗的精神。自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一文之后,这一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人物雷锋。雷锋是一位孤儿出身的解放军战士,他事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专拣重担子挑,主动给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做过数不清的好人好事,并且还从不留下姓名。后来,雷锋不幸因公牺牲,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潮。这股热潮经久不衰,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在此期间,河南省兰考县也涌现了共产党人的一位好干部焦裕禄。焦裕禄为消除当地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终于以身殉职。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和表彰其事迹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时间,焦裕禄的先进模范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进一步巩固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过的许多口号中,唯有“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最具有生命力,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所熟悉,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高度的认同、信任与期待。因此,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普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口号,能够产生积极而有效的正能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可以付诸宣传实践的口号,目的在于使这一思想广为人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并内化为人民群众日常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提倡“为人民服务”,并不是要以它来取代“24字的价值观”,因为它们一是理论成果,一是具体实践,两者完全可以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总之,“为人民服务”经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反复强调与身体力行,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同时,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出发点与本质内容,又在长期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因此,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口号合情合理,将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61期,摘自2014年第5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