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光明专栏 2013-11-13 19:24
日前在国会回答反对党议员关於政府是否有意实施“比例代表制”的提问时,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沙希淡卡欣截铁斩钉地表示“简单多数制”是最佳,也是最适合大马的选举制度,因此大马在现阶段并无意更改自独立就奉行至今的“简单多数制”。
简言之,“简单多数制”即由获得有关选区最多选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当选,而其所获得的选票无须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的比例。相对的,“比例代表制”则主张按照各政党所获选票数在总票数中所占比例分配议员席位。
一般认为,“简单多数制”有利促成维护政治稳定的两党制,但代表第三股势力的小党执政的可能性也相对偏低,最佳的例子莫过於美国国会近百年来由共和党与民主党双雄鼎立的局势;反之,比例代表制有利小党发展,而且比较客观反映各政党的实力,但却也时常导致国会政党众多,造成政府难於组成的稳定局面,而意大利政坛长期政府难组成的窘境便是最佳的写照!
自从2007年净选盟发动街头示威争取大马选举制的政革以来,要求以另一种更具民意基础的选举制来替代被视为偏帮执政党的“简单多数制”之声方兴未艾,然而反对党民联在2013年505大选後赢了总票数却输了政权,更是把大马选举制政革的呼声推向了沸腾点。
划分选区当务之急
据统计,国阵在第十三届全国大选获得总选票的47.38%,但所打下的国会席位却是总数的60%,即133个,以简单多数议席执政。反观民联三党的得票总和虽占总选票的50.87%,却只赢得40%(即89个)国会席位,造成“乌巴”(Ubah)改朝换代的大业功败垂成。
其实,探讨以何种更符合民主精神与贴近民意基础的有效选举制来替代被视为偏帮执政党的“简单多数制”固然重要,但是确保更公平与合理的选区划分法更是当前急务。
根据《联邦宪法》第113(2)(II)条文,每次划分国州议席选区後的10年内就应该重新规划选区划分。上一次划分选区是在2003年,所以选举委员会理应在2011年重划,但却因第十三届全国大选而展延至今方展开。
选区划分之重要性在於体现“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原则。所谓票票等值就是选区的选民人数不能差距太大。本来在我国宪法上,原本是有不可超过15%的限制,可是在1962年修宪扩大为50%,过後在1973年则干脆修宪废除这个限制。
结果,促成了今日布城国会选区选民人数只有15,691人,反观巴生加埔国会选区选民人数却高达144,951人,选民人数相差高达9倍之多,易言之,布城选民的一票等同於巴生人的9票的荒谬局面!
显然,推动大马选举制之改革不仅是件刻不容缓之事,更是每一个视捍卫民主政治为己任的政党所无从推辞的责任。巫统在甫落幕的党选里,不是以成功落实党选制的改革,把民主权力下放予成千上万的基层而引以为傲吗?在推动大马民主转型这重大议程上,又有哪个政党可以袖手旁观、置身度外呢?
(光明日报/好评•文:许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