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探索真谛

•阿 荣•

2013年8月24日早晨,我和阿川、亚黛同志,同一群80、90后的年轻朋友,一行25人离开喧嚣的城市,随北上的旅巴,朝座落在泰南勿洞县的朱拉蓬公主第10发展村,即勿洞和平村进发,大概于上午11时抵达目的地。

da_2520zhuan_2520sheng_252001.jpg对勿洞和平村,大家即向往又陌生。用其中一些朋友的话说:“想象中的和平村应该是平静、发展缓慢、居民慵懒的村落……”。但映入眼帘确是另一番景象。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一座充满活力的村庄展现在眼前,一群笑容可掬的叔伯阿姨亲切地握手、问候;村口的“回归自然”、旅社前的“回顾历史”八个大字,把年轻人的想象空间带进了另一个层面,探索马共的史实也就从这里开始。

吃、住是旅途颇为重要的大事。听说根据山区气候,旅社没装冷气,只用风扇。有些年轻朋友心中纳闷,百思不得其解,很快一间宽敞舒适的房间就展现在眼前,用具一应俱全。虽说没有“云顶”的级别,却也住得极为舒服;吃也另有一番风味,中泰餐融合,五菜一汤,大饱口福,还有美味的“水果餐”,好些朋友心中在掂量:这些菜、鸡、水果是村民自供自给的吗?旅社的电器、用具,课堂的彩电、扬声器、卡拉OK的设备,又是怎样运进来呢?亲眼目睹让大家明白:在社会发展列车的驱动下,这群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前辈,用自己的行动,开拓未来,与社会紧密接轨,和平村随着发展的车轮前进,真是名符其实的“发展村”。

下午,我们随大家细心浏览“马共历史文物馆”。这是一座图文并茂,历史物件、器材目不暇给的文物宝库,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刊载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合艾协议签署之前的史记和照片。马共经历了光荣、艰难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建党初期的地下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战后和平时期、抗英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da_2520zhuan_2520sheng_252002.jpg阿川同志深入浅出地介绍: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我国社会的两个巨大变化,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多元民族社会的形成。英国吞并马来亚后,我国的社会变成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等帝国主义经营的园坵、矿山、码头、公路、铁路和建筑等需要大量劳工,促使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马来亚工人阶级的产生。这和有些亚洲国家不同,马来亚的工人阶级不是直接从马来封建社会内部 (即从马来农民) 产生,而是由英帝国主义从中国和印度大规模输入的劳工所组成。这就是我国第一个政党——马共成立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他同时指出:我国独立前后,英帝耍弄的宪政改革和种族分化的花招,进而扶植其代理人,窃夺独立的果实,建立傀儡政权。这部我国社会发展的沧桑史,在教科书和文宣、舆论界,完全被掩盖,甚至极力妖魔化。年轻的朋友们在交流感受时,从内心释放出不同程度的震撼力,用其中一些朋友的话说:在教科书或学校教育的引导下,马共成了“暴徒”、抗英战争成了“武装暴乱”、马共挑起“种族歧视”、制造“民族屠杀”……;这次,有些朋友抱着来“看一看”以便了解状况 ,岂知却耳濡目染,上了一节社会科学的宝贵课程。这一趟旅游真是收获良多。

下午,大家走了一小段森林路,越过“独木桥”,抵达“销毁武器、弹药和爆炸品”的地点。勿洞和平村是在1990年2月期间销毁武器,当年,年轻朋友之间,有者还未出世,有者还是不懂事的小孩。如今大家莅临现场,同时观赏当年销毁武器的纪录片,轰隆的爆炸声和同志们当年操作的情景,历历在目,犹如置身现场。

这次旅程,更加确定“合艾和平协议的签署是三方光荣和解”的认知,任何使用“马共投降”的说法,不是无知,便是有意诋毁。两军作战,战败一方向取胜一方缴械,这叫投降。而马共是在和平谈判签署协议的情况下,在世界舆论的见证下,履行协议,销毁武器,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历史遗迹雄辩地证明这个事实。

大家的脚步,迈进旧营房的驻地。我扼要介绍了有关瞭望哨、无烟灶、厨房、课堂、柴房、小队宿舍、小屋宿舍的情况;还谈及军队建制和军队管理等问题。晚上闲聊,阿川同志也谈及如何处理部队的男女关系、爱人关系、干部和战士关系、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问题。大家蛮有兴趣地热烈议论,结合大家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作了对比,进行反省。

da_2520zhuan_2520sheng_252003.jpg晚上,大家在课堂一面尽情引吭高歌,一面体验游击生活。大家学“打脚绑”、“拉吊床”。在几个前辈的协助下,许多朋友都学会基本操作,选择并穿上适合的军装,戴上军帽,打好脚绑,学敬军礼,满足充当几分钟的军人;同时睡上吊床,过几分钟的游击生活。课堂里笑声此起彼伏,相机映照不停。约莫晚间11点,集体合唱一首昔日的战歌。歌声雄伟激昂,回荡在群山的夜空。隔天上午,一位村内的女同志告诉我,昨晚她在对面山垄上割胶,村内传来清晰的战歌,听了很激动;清晨,一位老同志高兴地跟我说:昨夜听到激昂的战歌,非常高兴,今天一早,年轻的朋友知道她爱听,还特意再为她唱一遍;导游同志在送我们回程的旅巴上,向大家表示,他很久没有听到这首战歌了,希望大家以后再来唱。这也许是“共鸣”吧,一首生命力顽强的战歌,拨动了大家心中的激情,不分男女、不分老幼,用口唱出来,用心哼出来,大家同唱一首歌。

8月26日早上,就要踏上归途,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烈士纪念碑祭奠。

我们的花圈左边志明: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右边署名:一群改革青年敬挽。挽联是:“品德耀照改革路,精神感召后来人”。我主持简单的祭奠仪式,顺序是:全体肃立,向革命烈士致默哀;由两位青年代表向烈士献花圈;接着向革命烈士致敬礼;随后绕烈士纪念碑两圈就完成祭奠仪式。

世上哪有不散的筵席。三天两夜的旅程就将结束,时间虽然短暂,但和平村纯朴、团结、友爱的印象深深地烙在年轻人的心坎里,挥之不去。年轻人活泼、敢闯、向上的决心给村内的长辈留下深刻的回忆。声声不断的道别,依依不舍的挥手,直到旅巴驱动了引擎,徐徐地向村外远去!再见了,战友们,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再聚首,同唱一首歌!

稿于2013年9月1日

取自:21世纪联谊会出版的《会讯》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