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公布10大强国榜气疯美国

2014-04-02 14:55:14

来源:中文网

核心提示:中国崛起的战略环境是否在严重恶化呢?美日是否会联手发起对中国的全面遏制,并窒息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呢?还有,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未来的种种不测呢?这些问题离我们忽远忽近,真正能回答它们的,或许只能是时间。

但历史的经验和国际政治的基本规律还是能帮我们找出脉络。一个重大的现实是,中国已经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向前走了很远。中国与美国仍有差距,这使得我们在西方力量面前保持谦逊。

但反过来说,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中国这么大的工业化国家被外部力量征服过,从外部击垮今天的中国,同样是西方无法想象的。

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崛起的原动力是老百姓要过更好的日子,而决非国家的刻意政治设计。是中国老百姓更高质量的日常生活最终要把这个国家抬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位置。中国崛起是真正的“人民战争”。

现今世界上,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四国能够自行研制、独立生产第三代战斗机和采用雷达主动制导发射后不管的超视距空空导弹,而且只有中、美、俄三国具备研制生产和装备重型战斗机的能力。

具备自行研制生产空中预警指挥机并形成战斗力的只有中、美、俄、以色列和瑞典五国,其中更只有美国和中国按照高低搭配的原则同时生产并装备两种空中预警指挥机。

世界最新军力排名大曝光:中国排名震惊世界

世界主要国家最新军力排名如下:1中国、2美国、3印度、4俄罗斯、5法国、6英国、7巴基斯坦、8巴西、9伊朗、10日本。

一个国家军力的强弱,并不只看其几件武器的先进与落后以及武器的数量,主要应看其国土面积的大小,经济实力的厚薄,欠债多少,人口多少,再看这个国家的政治凝结力、社会动员力、国家后备力等的发展状况,最后结合该国武器工业的资金投入、武器的生产规模与武器的发展速度以及现有武器的衰减率等。

例如美国现装备的F-15、F-16、F-18、F-14战斗机、B-52与B-2战略轰炸机等作战飞机几千架,空中预警机几百架,“战斧”巡航导弹几千枚,航空母舰十几艘,等等。

美国生产的这些武器至今有几十年,现在已逐渐老化、战力下降,其机体与设备正加速衰减。美国如今又研制生产出世界最先进的F-22与F-35隐形战斗机,但也存在“多病多痛”的症状,其有些超前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严重地影响整体战力的最大发挥。

再加上美国经济大衰败,后又被迫大削减5000亿美元军费,由此导致美国现有军力大大缩水大约三十年。如果将美国这些加速衰老的现有武器与战力不稳定的新型武器,以以旧换新成少量成熟的新型武器,那么其只相当于80年代的实力水平。

有意见指出,“前线的自卫队并未要求部署‘鱼鹰’”,除了坚持认为应当部署的前防卫相森本敏煞费苦心地欲引进“鱼鹰”外,前线的自卫队并不认为有此必要,因而对高层的意愿表现冷淡。

防卫省干部称赞此次为“最高水平的训练”,另一方面表示应出言谨慎,“夺取敌占岛屿这一说法本身太过引人注目,不宜挂在嘴边”。

“中国军备扩张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中国船只及飞机多次进入“日本领海领空”,乃至发生“雷达照射事件”,使日自卫队普遍抱有军事冲突一触即发的危机感,因此认为应加强岛屿防卫能力。一名陆上自卫队队员像祈祷似地小声说:“不希望两国的冲突演变为非要争出胜负的斗鸡游戏(暗喻战争或军事冲突)。”

日本媒体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冷战结束后二十年,全球仍有约17000枚完整核弹头,中国可能已经具备了空射核武器的能力,而且还有可能正在生产新弹头,以供新式“晋”级潜艇所备导弹使用。此外中国的“巨浪-3”潜艇弹道导弹也已经完工。不过,报告还明确指出,即便美俄会签署进一步的裁核条约,在未来几十年内,没有任何核武国家会在核力量方面达到与这两个国家并驾齐驱的程度。

此份研究是由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成员汉斯M.克里斯滕森和罗伯特S.诺里斯共同完成的。研究估计全球9个核武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拥有约10000枚核弹头储备。此外,美国和俄罗斯预计还有约7000枚有待销毁的完整核弹头。文章指出,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核武器仍占全球总数的90%以上。

更麻烦的是,报告估计称,现有10000枚核弹头军事储备中,近一半(4400)安装在导弹上或存在于有可作战发射器的基地中。实际上,克里斯滕森和诺里斯认为,美国和俄罗斯保有1800枚安装在弹道导弹上的核弹头,进行高度戒备,这意味着在发出命令5到15分钟后便可发射。尽管如此,全球核储备自1986年的峰值(约64500枚核弹头)后仍有大幅缩减。其中大部分缩减要归功于美国和俄罗斯,另外英国和法国也减少了一些储备。

据克里斯滕森和诺里斯称,自从核时代开化后,全球建造了125000枚核弹头,其中97%是由美国和俄罗斯/苏联建造的。其他7个核国家(大概包括南非短期拥有的武库),则构成剩余的3%。其中,美国建造了约66500枚弹头,占全球总数的53%,但此后销毁了59000枚。自1949年核试验成功后,俄罗斯及之前的苏联生产了约55000枚核弹头。在这些弹头当中,8500枚仍然完好,不过其中4000枚已经退役,等待销毁。

英国和法国也正在缩减核武库,但其他核国家据悉正在扩大储备。实际上,作者估计中国现在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核储备国,而且可能在本十年末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核力量。作者还预计印度和巴基斯坦会于未来十年中期超过英国。目前,英国有225枚核弹头,均由“前卫”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三叉戟-II”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英国现在正计划建造新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但现在英国对此存在很大争论。

伦敦计划到20年代中期将核弹头减少到180枚,而且英国政府宣布现在仅有160枚核弹头进入作战准备,一艘搭载至少搭载48枚核弹头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全时巡逻。法国约有300枚核弹头,计划未来几年中小幅缩减。法国的投递系统是M51潜射弹道导弹的变体,另外还有SMP-A巡航导弹,从“幻影2000N”和“阵风”战斗轰炸机上发射。

克里斯滕森和诺里斯估计,中国目前约有250枚弹头。他们指出,北京正在生产新的机动固体燃料推进导弹,以逐步淘汰液体燃料推进导弹。目前中国的弹头并未与弹道导弹存在相同设施内,不过随着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的引进,这种情况可能(但并不一定)会发生变化。

克里斯滕森和诺里斯还估计称,中国可能已经具备了空射核武器的能力,而且认为“中国可能正在生产新的弹头,供新式晋级潜艇上装备的导弹使用”。此前有报道称,美国情报机构预计“巨浪-2”潜艇弹道导弹将于明年开始海试,而且预计会部署在094式(晋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上。最近就有报道援引解放军将领的话称,“巨浪-3”潜艇弹道导弹已经完工。

克里斯滕森和诺里斯指出,目前关于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等其他核国家的信息极少。二人指出,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相比,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的核武库透明度要低的多。例如,以色列从不公开承认拥有核武库,而巴基斯坦和中国则常常以低透明度来保护自己较小的核武库,以免对手先发制人完全销毁其整个核武库。

尽管如此,克里斯滕森和诺里斯仍估计巴基斯坦的弹头在100-120枚之间,而裂变材料会继续改变未来核武库的规模。相比之下,克里斯滕森和诺里斯认为印度的核弹头在90至110枚之间。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两个国家的核投递系统日益强化和多样化。比如,据悉伊斯兰堡正在寻求可在印巴边境部署的战术核武器,以阻止德里实施其“冷启动”军事理论。克里斯滕森和诺里斯还非常关注印度的动向。印度称正在努力用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装备弹道导弹,这可使单个导弹搭载多个核弹头,分散打击不同的目标。作者担心这种部署,以及美国强化在该区的战区导弹防御,会促使中国在自己的导弹上部署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

美媒:中国无法接过美超级强国权杖

美国《纽约国际时报》11月28日文章称,在全球范围内,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崛起成占统治地位的全球大国。然而,尽管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在不断增长,其影响其他国家的能力却依然不强。中国远未达到“俘获”其他国家的地步。这一名词是指,一国对另一国经济和安全的依赖,使得更强的一方能够影响另一方的决策。

中国只在朝鲜、柬埔寨和老挝才拥有这种影响力,但这些盟友并不能帮助一个新兴大国扩张影响力。其他较为接近“中国俘获”的国家是巴基斯坦和缅甸。但中巴没能进一步接近,缅甸则正在逐渐摆脱中国。中国也可以对其他一些国家发挥巨大的经济影响力或政治影响力。但这些国家要么太腐败,要么因为与美国关系过糟而寻找实力强大的朋友。

俄罗斯需要为其油气资源找到资金雄厚的消费者,但俄罗斯与中国在原苏联加盟国却存在商业和政治竞争。此外,俄罗斯人传统上对于中国人进入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亚存在不满,这也妨碍两国实现完全合作。

假以时日,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可能会使北京加大对这些国家决策的影响力,如德国、巴西和沙特等。这种影响力将为中国带来直接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增加其针对美国和欧洲的国际政治平衡力。然而,这些国家都有理由限制其对于中国、美国或任何一国的依赖。即便是在中国的后院,虽然印尼、泰国和越南等新兴国家将继续增进同北京的经济关系,但同时也希望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助其避免过于依赖中国。

当今世界,软实力已成为超级强国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数外国人不懂中文,不关心中国的社会趋势。此外,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也有限。

对战争感到厌烦的美国人及其心烦意乱的政治领导人对海外责任不再那么感兴趣,这就造成了国际领导力量的真空。但中国抑或其他任何国家似乎都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能力接过美国的超级强国权杖。

责任编辑:曦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

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haijiang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