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路的终点线/南洋社论

一里路的终点线/南洋社论

教育部仅拨款给政府与政府资助学校(半津学校),独中不隶属国家教育体制中的教育机构而不在此例。教育部长法丽娜在国会针对制度化拨款独中的回答,引起董总、政党和华社的议论,纷纷发出不平之鸣。

董总认为这等同无视非营利教育机构的贡献,也未就事论事公允看待独中教育和统考课题。董总的文告说,中央政府自2019年首次历史性在财政预算案编列拨款全国独中,是政府肯定民间自发协力为国作育英才的德政,不论哪个政党执政,每年预算案皆延续至今。

董总担心,“教长的说法,是否意味着新政府即将重新提呈的2023年度预算案,不再拨款华文独中和私立宗教学校等非营利教育机构?”

曾经担任财政部长的林冠英也不认同教育部长的声明,我国有很多拨款予独中的先例,槟州在2008年就首开先例制度化拨款予独中,雪兰莪、霹雳、森美兰、吉打、柔佛苏丹及伊斯兰党已故精神领袖聂阿兹,都曾拨款予独中。

林冠英更声明他担任财政部长的时候,也是通过财长制度化拨款1200万令吉予独中,并提高至1500万令吉。喜来登政变而执政的国盟政府,也有继续制度化拨款予独中。

独中拨款不会改变

首相政治秘书曾敏凯回应表示,独中拨款属于特别拨款,应询问财政部。但他表示拨款程序如旧,行政上没有任何更动。言下之意,独中拨款应该不会改变。

教育是为国家培育人才,为国家的发展积累人力资源,政府学校和华教界的目标一致,殊途同归,都是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长久以来,拨款和承认独中统考是困扰华教界的重大课题,华教人士在捍卫和推动华教的发展,承受的是难以言喻的压力和负担。

其实,华社倾资推动独中兴学办教,非但替国家分担了巨额的教育经费,也培育出无数的人才,这种付出应该获得政府的肯定。

所幸的是,华教在整个华社的护卫下迎难前行,肩上顶着沉重的负担与压力,脚下的路却是越走越宽广。华文独中以特出的学术素质大绽异彩,独中生也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2018年,政府成立统考特委会,耗时数年收集资料,与专家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多番研讨而写成报告,这份特委会报告应该作为继续审议多独中教育和统考的基础。独中课程包括历史科,都以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为参考蓝本,同时规定国语为必修科目之一,符合国家教育课程的标准,也符合国家宪法、国家原则和多元教育国情。

2018年,希盟竞选宣言承诺将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让独中生可以统考成绩申请进入国立大学,而申请者只需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获得国文单科优等或以上的成绩。统考文凭也将受鉴定,以确保其水准和现有国立大学的入学门槛相等。

只是,当年的一里路走到今天仍然是一个遗憾。今天,强调昌明的政府是否会在这个课题上展现昌明的政策,这一里路是否会在这一届政府的任期内走到终点线,华教界看来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