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24日,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在大使馆举行的中共二十大媒体编辑部高层吹风会上,赞扬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之外,把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发展及传承最好的国家。
嗣后于同一个月29日,欧阳大使应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之邀,为第7届陈嘉庚精神奖主持颁奖礼。已故陈嘉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厦门、香港等地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对教育与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迄今无人能出其右,故享有“倾资兴学,千古一人”之美誉。
而当晚荣膺陈嘉庚精神奖的是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创办人之一的已故陈凯希,生前除了促进马来西亚与中国关系、加强各族群友好、弘扬优良文化之外,更关心华文教育。他所创办的海鸥集团与《星洲日报》携手合作举办“爱华教”义演,10年来总共为69所华文学校筹获1亿1600令吉建设基金,可说是嘉庚精神的赓续。
欧阳大使担纲的这两项活动,恰好我都在场。置身其间,可以感觉到爱护华文教育与发扬中华文化炽热的氛围,相信大使阁下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也刚好在同一个时候,我阅读了文史工作者程道中所著《槟城锺灵中学接受特别津贴金纪实》一书草稿。年逾八旬的程道中是我母校锺灵中学的学长,从考证勘查到下笔,他足足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这本华教史料巨著,计划在2023年配合锺灵中学百年校庆时由林连玉基金出版。
亮瑜捍卫华教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若从1819年槟城所建立的第一所私塾五福书院算起,已经有203年的历史。据程学长所述,1917年2月9日锺灵小学举行开学典礼,6年后,即1923年农历正月23日,锺灵依新教育法令正式成立中学并开课,成为马来亚最早设立的华文中学。百年来,锺灵中学甚至整个华文教育所面对的磨难与挑战,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不仅是血泪斑斑,甚至有师尊为此而牺牲宝贵的性命。
早期华教分子如陈充恩、林连玉等都有沛然莫之能御的浩然正气,虽然有国家独立前后都面对不同政权的威迫利诱,惟他们都能以智慧与勇气从容应对、坚持捍卫,华教才能历尽沧桑而屹立不倒,今天我们才会看到华文教育的雄起与勃勃生机。
《槟城锺灵中学接受特别津贴金纪实》提及陈充恩与林连玉是“华教的亮瑜”,两人属诚挚的君子之交。当时锺灵陈充恩校长认真执行中英并重的学制,非但高初中会考成绩冠全马,即使英国剑桥大学海外文凭考试成绩,颇多英校也难望其项背。遗憾的是他却因此面对“媚英分子“的冷嘲热讽。
适值其时,华教正处于存废危殆的关头,全马华校教师公会代表于1951年8月下旬聚首吉隆坡,商讨组织全国性的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以统领有关抗争。在选举主席时,一些代表以“陈充恩媚英”为由,不赞同他出任舵手,并推举林连玉担当。但林氏却仗义执言,指陈充恩只是重视英文学习,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并非媚英。纷争才告平息,陈充恩也在无竞争情况下当上了教总的第一任主席。
华教迎新机遇
今天的华教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是经济势力的崛起,华教也迎来新的机遇。
顺带一提,其实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兼文学家梁启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早实践者,他11岁便考上秀才,17岁时又中了举人。然而,就在中举一年之后,梁启超竟转投康有为门下。以功名而论,梁启超早已远远超过了康有为。在旁人看来,梁启超是自降身价,以高就低。
但梁启超斯举是因他敏锐地觉察到,当时西学已有盛行的趋势,而要想救国图存,非得融贯中西不可。自己学历虽高,却只是擅长训诂词章、应试八股等旧学问,在先进的西学上并无所长。而康有为虽只有秀才身分,却学贯中西,眼界开阔。果不其然,在康有为的悉心教诲下,梁启超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使他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维新变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