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弃华小,认知有误/黄圣铭

 

华裔祖先,被苦难驱赶投奔了怒海,来到了蛮夷之地;尽管被生活压弯了腰,但还是挣扎着要把学校“挺立”起来,因为他们忘不了自己的根源——水的那一方!

这就是华小的来源。它凝集华族的血泪、艰险历程、憧憬,是华族中庸民族主义的堡垒。

10年前,我们有华小1291所,1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华小1301所,增加了10所,然而学生人数却从60万减少到50余万,减少了近10万名。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医生也说,华小每年较减少2000名学生。到底这些负有传承母语使命的新生都去哪儿了?他们有的还没有出生(因为父母少生或不想生),有的随父母移民了,有的每天凌晨赶着去邻国上学,有的也进了国小,但更多的是去了学费高昂的贵族式国际学校。

为何有不少家长不把孩子送去华小而送去国际学校呢?有两大原因,一是错误认知,二是慕洋心理。

第一个错误认知是读华小影响英文的掌握。华小教授三种语文,除了母语外,英文和国文都是主科,是非常受重视的。华小毕业后,学生会有坚实的母语基础,国、英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除了口语不那么流利外),因此上了中学和大学,即使教学媒介语不是母语而是英文或国文,都不会有障碍,而且有了语言环境,比如说英语环境,他们的英语口语也会很流利。

黄循财苦学华文

看看华小出身的政治人物,华巫英三语都流利的俯拾即是,比如交通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其三语能力让非华小出身的华裔政治人物望尘莫及,其中国语的流利程度和深度,友族也竖起拇指,赞不绝口。

第二个错误认知是认为华文没那么重要。新加坡第四任总理接班人,跟马来西亚有些渊源(其父曾是怡保人)的黄循财。虽然英校出身,家里也没有学华文的环境,但意识到华文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刻苦学习华文,打下了良好的华文基础。出来社会当公务员和从政后,华文派上了用场,与选区基民交流时可用华语,去中国与当地官员开会时用流利的华语,让有关官员惊艳不已。

华文必成重要语言

在今年3月28日举行的财政预算案论坛上,黄循财全程以一口流利的华语,和商界代表展开交流,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说,华语没那么重要吗?中国在崛起,全球瞩目,世界影响力日愈加大。俄国总理普丁也说,未来的世界在亚洲,而亚洲的中心在中国。因此华文必然成为世界重要的沟通语文。

一些父母的第三个错误认知,认为华小太重视学术,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埋没学生其他方面的天分。其实在教育方面,我们祖先从未主张学生读死书,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也就是六艺:礼、乐(诗)、射、御、书、数。其中“乐”代表艺术,“射”代表体育运动,“御”代表生活技能。华小按照政府的课程安排,也强调这三种能力的掌握 ,所以,华小并不埋没读书以外的各种天资。

羽毛球传奇人物李宗伟不是华小生吗?羽毛球新星李梓嘉也是出身华小,因为代表华小夺奖无数,加上是品学兼优的模范生,因而被选入国家羽毛球学校。其他在文艺界、演艺界、音乐界等发展的华裔人才,那个不是华小出身?

如果背对华小不是认知问题,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慕洋心理。我国曾是英国殖民地,他们通过教育、宗教、文化艺术、新闻媒体等传播西方价值观,潜移默化美化西方生活方式和民主模式。这就影响了一大部分华人的思想和心理,成为“精西人”(精神西方人)或“慕洋人”,认为西方一切都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华人的文化落后,讲华语很老土,国际场合更羞于说自己是华族。

有些华裔慕洋政客,把华教当课题,把华裔当“提票机”,但自己却不以身作则把孩子送去华小,并且把英语当成家庭用语,深怕孩子不能高人一等。

华小传承5000年文明,华文凝集5000年智慧,这精神财富你不愿意继承,只能“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