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研究述评

罗平汉 周震

[摘要]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不能包括毛泽东思想、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联与区别这两个问题上。关于第一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包含说、包含说、具体分析说三种观点;关于第二个问题,学术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二者在主题与重点、历史任务与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内容结构与历史起点等方面又有明显区别。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既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二者毕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回答不同时代课题、解决不同历史任务而形成的各自成体系的理论成果,也不能由此割裂二者关系,将之对立起来,甚至相互否定,特别是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否定毛泽东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些年来,学术界围绕这两大成果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不能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和区别等,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包括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包括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不包含说

这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不应当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至于原因,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既然是“开始”、“开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就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尽管提出过许多好的和比较好的思想观点,但是,由于在总体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有偏差,因而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不那么完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在党的八大前后有良好开端,但最终没有真正找到。若就提出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思想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始于毛”。但若就当今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而言,特别是在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而制定的那一套方针政策之后来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很难再说它“始于毛”了。(参见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河南日报》2007年11月13日。)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是有所区别的。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前者是“中国传统特色”社会主义,后者是“中国当代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中国特色”应该是对“中国传统特色”和“中国当代特色”的概括。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属概念,而“中国传统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当今特色社会主义”都是这个属概念中的种概念。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应该承认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但它不属于“中国当代特色社会主义”。(参见孙显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学术界》2010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要解决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问题;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要解决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在第一次飞跃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第二次飞跃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已经结束,第二次飞跃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但远没有结束。(参见秦宣:《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前沿》2007年第22期。)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分别形成的自成体系的理论成果,不存在谁“包括”谁的问题,只存在“谁源于谁”、“谁脉承谁”的问题。(参见郑德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问题》,《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的主流。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指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思想,而“左”的思想应当排除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之外。因此,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相对次要和非主流的,它不构成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既然如此,那么就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毛泽东思想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参见唐旭昌:《浅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一种基于毛泽东思想主体视角的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

(二)包含说

 这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持这种观点的文章主要发表在党的十七大之前。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始于毛,成于邓”之说,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始于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探索,代表性的理论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他所论述的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总结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意味着在中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对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毛泽东自己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于毛”的重要依据。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中国开展革命和建设之时,毛泽东立志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艰辛探索得来的正确认识升化为科学的思想理论,融入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端和初始形态。如果将毛泽东思想排除在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成了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空降物。(参见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明确界定之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观点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里已很少见,但仍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在地包含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前者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资料和组成部分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内在地包含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参见王怀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

(三)具体分析说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之间根本就不能笼统说是包含或者不包含的关系,而应作具体分析。

有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来看待毛泽东思想是否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或者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虽然十七大报告没有将毛泽东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定义表明,毛泽东思想除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外,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和理论原则,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因此,毛泽东思想中的这些内容应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参见王员:《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与此类似,也有学者认为,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时,笼统地断言毛泽东思想包括或不包括在这个理论体系之中是不科学的,应该从四个方面分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些是已成为历史的理论,或者说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并在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功。这些理论从具体的内容来说,由于其理论主题、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全不同,因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不存在着理论观点上直接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是,这些理论能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某些历史的启发;二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存在的政策和策略,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这一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其中有一些思想观点和政策、策略,是在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任务提出和制定的,今天已经过时,而大部分思想观点和政策、策略,则仍然具有当代价值;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这一类理论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密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虽有失误,但还是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四是“方法理论”,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相通的,其共通之处就是他们具有共同的“活的灵魂”。(参见李方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还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并不是包含与不包含的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无论是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作是“不包含”还是“包含”关系,都会造成一些误解,“不包含”说容易导致“以邻为壑”,“包含”说容易导致“合二为一”。明确它们之间的并列统一关系,有利于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合理把握,使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内在统一具有理论上的关联性和根据,并有利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杨永庚:《如何“整体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在统一性——以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视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关联与区别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关联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对此,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有些学者从理论渊源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学者们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有学者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实践层面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继承、纠正和发展。从理论方面说,毛泽东思想是后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诸多理论观点的源头。(参见石仲泉:《再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也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源头和准备阶段;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参见任冬梅、李春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清江论坛》2011年第1期。)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如何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论十大关系》一文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理论成果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方略,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打破了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禁区,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参见杨建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有些学者则是从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角度来解读。学者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其“脉”都是马克思主义,其“进”在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代化”。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的传承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特色。(参见邸乘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概括》,《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还有些学者是从继承、纠正和创新的角度来解读。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过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失误的教训,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也是奠基性理论成果的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在总结毛泽东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其失误的沉痛教训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参见张星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3期。)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区别

在看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的同时,学术界对二者的区别也作了许多探讨,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不同的主题与重点。在时代主题上,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其重点是确立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认识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重点是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和步骤等。(参见王文兵:《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任务与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作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其主体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核心是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反对三大敌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政权和革命道路问题,主要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革命的步骤和前途是什么的基本问题。作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问题,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参见郑德荣、姜淑兰:《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8期。)

不同的内容结构和历史起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容结构和历史起点方面有着重要区别:从内容结构看,毛泽东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的理论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灵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主要包含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从历史起点来看,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参见唐旭昌:《浅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一种基于毛泽东思想主体视角的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

 三、一点评论

 笔者认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的问题,应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历史地、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来看待和研究。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二者毕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回答不同时代课题、解决不同历史任务而形成的各自成体系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这两处论述,实际上再明确不过地指明了二者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并没有彻底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走出来,很难说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毛泽东思想有其丰富内容,大体说来,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如果将毛泽东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其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显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包含的。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分别归纳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显然更加合适些。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包含毛泽东思想,但不能由此割裂二者关系,将之对立起来,甚至相互否定,特别是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否定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是其道路、理论体系还是制度,都不能说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探索毫无历史关联。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内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基本确立。又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毛泽东就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并为此作了许多探索。应当说,毛泽东确实想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亦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这两处论述,给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的关系指明了正确方向。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26期,摘自2013年第2期《党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