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冤屈英国人/罗汉洲

请别冤屈英国人/罗汉洲

 

前首相马哈迪日前对某电视台访员说,独立后,英国统治时期对华人制定的限制,已被巫裔主导的政府解除。这话令我大吃一惊,英国人何曾“限制华人?”

他又说,英国人禁止华人经营大型商业,只有郭鹤年例外。

ADVERTISEMENT

真想不到,先后担任了24年首相的马哈迪,竟然会公开讲与事实相反的话。

实际上,殖民地时代的华人除了政治参与权外,没有受到任何其他限制。

先说工商业方面吧,殖民地时期的粮油进口都是华人经营,有一个张姓家族是最大的白米进口商,地位近于垄断。独立后,政府设立国家稻米局接管了华人白米进口权。

ADVERTISEMENT

独立前,马来半岛只有外资与华资银行,后者如广益、合众、丰隆、南方、万兴利、兴业等等,殖民地政府从未限制华人开办银行。1980年代,马哈迪借口集合资本对抗外资银行,合并华资银行,华资银行经营权又被接管了。

殖民地时代,洋人资金雄厚,又有外资银行支持,所以洋人经营贸易洋行、大园坵、铁船挖锡,华人经营零售、露天矿场,李氏家族的南益橡胶是大型橡胶种植与加工厂,全国露天矿场都是华人的,只要华人探测到矿地,殖民地政府就批准开採,雪州新街场路的“鸿发锡矿场”是当时全球最大露天矿场,由华人经营。

华人开办的冯强鞋厂、岑业良鞋厂,垄断全国胶鞋生产。全国大城小镇的巴士车公司几乎都是华人开的,罗里运输可说由华人垄断,惟进入1980年代,华人这些经营权又易手了,理由是马哈迪提出“集中经营才有效率”,惟“集中经营”后,华资呢?

ADVERTISEMENT

因此,马哈迪说英国人对华人制定限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华人是在独立后推行的“社会重组”政策下才受到诸多限制。尤其重要的是殖民地时代,无论华人要做什么生意,也无论华人垄断什么行业,董事会可以清一色是华人,英国人也没有强要华人让出若干巴仙股份给他们。

殖民地时代,华人要在什么地方开办华校绝对不成问题,而且政府都发津贴给华文中小学,目前1300多所华小,超过1250所是独立前开办的,在独立前有130多所华文中学,1959年,联盟政府下令华文中学改为5年制的国民型中学,否则不发津贴,半数以上华文中学唯恐没有政府的津贴就办不不去,只好接受改制,于是只剩下60所华文中学(独中)。

马哈迪自说自话

这些事实,不容马哈迪否认,也证明马哈迪说“华人在独立后更自由”是他自说自话,他说马来人主导的政府替华人解除了英国人的限制,事实是刚好相反。

宗教家说,“世上所有语文都是上苍所赐”,英国人最能身体力行,他们从不歧视华文,所以教会在半岛办了很多华文中小学,殖民地政府在华人新村开办华文小学,不因英文是当时唯一官方语文而办英校,可见英国人讲“所有语文都是上苍所赐”并非空口讲白话。反而是独立后开发的住宅区,居民就算华人占多数,但政府却只办国小,不办华小。

独立后,不少发展商计划捐出土地,自资兴建华校,但获批准的极少。

独立前,华文书写的招牌触目皆是,罗里、巴士、客货车身上写着斗大华文招牌,殖民地政府视若无睹,因为这些都属商业用途。

独立后,尽管国家宪法规定“没有人可被禁止华文作为非官方用途”,但马哈迪掌权的1980年代,地方官员把商业用途强解为官方用途,于是华人商店招牌的华文字体受到限制,罗里、巴士等车身上的华文招牌消失了。

我摆出以上事实,请问马哈迪,英国人哪里对华人制定限制?请别冤屈英国人,别歪曲事实,好吗?